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小雨点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第二期]] 庐山艺术特训营疯狂手绘1000幅画

[复制链接]

5

主题

261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00
111#
发表于 2010-5-6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名师点灯,一堂课影响你一生。
笔行天下!设计名家全国大型巡回讲座—兰州站
时间: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下午14:00-16:30
地点:金城大剧院
乘车路线:118、135、74、116、143、82 陇西路口站下(金城古玩城附近、黄庙对面)
103、75、106、138、15、143 西关什字下(张掖路与永昌路什字到)
109、115、130、1、34、138、双城门车站下(永昌路与武都路什字到)
主讲人:余 工 《品行天下》
刘 超 《设计表现》
欢迎热爱手绘设计的高校学子及设计界的朋友们前去现场交流
总订票电话:15879227232 咨询订票QQ:1310043025
各高校订票联系人:
周金平(政法学院) 13893607563
李德刚(兰州理工) 13919151975
张 行(兰州理工) 15095379118
李晓斌(兰州交大) 13909487954
李春宇(兰州交大) 13919291625
郭金辉(西北师大) 15095432846
边小刚(甘肃联大) 15294230230
赵进社(城市学院) 15095396103
张文杰(西北民大) 13659446997
孙利强(兰州大学) 13919131865
周 婵(兰州商学院)13993167176
李昱平(兰州商学院)13919883457
李 晶(兰州商学院)13919030656
张小刚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15339838376
边文溪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13919106270
总订票人:李老师 15170281963
票价:门票免费,数量有限。
注 1:凭门票赠送2010年暑假代金券300元
2:赠送精美手绘图一张
3:现场抽奖可获精美手绘书
4:可参观名家手绘设计作品展
5:现场抽取若干名2010年暑假免1000元学费的名额
. 有爱 .. 有家 ... 有天下 ..... love and ho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610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00
112#
发表于 2010-5-6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名师点灯,一堂课影响你一生。
笔行天下!设计名家全国大型巡回讲座—西安站
讲座时间:2010年5月9日(周日)上午9:00—下午17:00
讲座地址:西安市碑林区北大街41号人民剧院(钟楼附近)
(钟楼北站途经公交车有:4、12、16、32、37、205、206、208、214、216、235、236、239、600、610、K618、游7)
主讲人:陈红卫 沙沛 余工 刘超
一整天的疯狂手绘设计课程,1000人同堂交流竞技。
订票电话:
张亚楠:15829924815 西安建大
胡乃中:15191428264 西安美院
张 婷:15991797721 西安美院
朱 凯:15891422417 长安大学
刘嗣哲:15929961621 西北大学
孙立寅:15191587156 西安工大
严 俊:15829793855 西北农林
吴 森:15129066351 西安财经
王肖龙:15829019151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蔡金艳:13488269356 西工大临潼校区
张立婷:13488268245 长安大学渭水校区
肖宁光:15109287863 西安科大临潼校区
代 明:15129652806 外事学院
李昊:15102963748 西京学院
张灿湘:13619288070 陕西科大北郊新校区
邹镇孟:15877395928 西安理工大学
总订票人:李老师 15170281963
订票QQ:1310043025
迎热爱手绘设计的高校学子及设计界的朋友们前去现场交流
注:1、门票20元 赠送大礼包(新版名家手绘设计书一本,特训营培训300元代金卷,精美图片一套)老学员凭结业证免票
2、现场抽奖可获名师签名手绘设计书
3、现场抽取若干名免1000元学习名额
4、可参观名家手绘设计原作展
. 有爱 .. 有家 ... 有天下 ..... love and hom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2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7
113#
发表于 2010-11-19 21:56:00 | 只看该作者

还行吧!一般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41

帖子

15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57
114#
发表于 2010-11-20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手绘大赛主办方世界建筑杂志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建筑设计师王路在讲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6

帖子

174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741
115#
发表于 2010-11-22 10:38:00 | 只看该作者

巴黎圣母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6

帖子

165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656
116#
发表于 2010-11-23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为公”,面对千万学子,庐山艺术特训营一直在努力——努力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努力通过艺术教育给时代和行业带来新的气象。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打造艺术教育新模式,是创意教育的全新课题。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多年来,庐山艺术特训营怀抱教育良知,力求在人才培养上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让莘莘学子在充满创意与活力的环境中夯实自己的人生基础。通过5年来的实践求索,结合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带来的教育理念,庐山艺术特训营抓师资基础、抓课题突破、抓教学环节,孜孜破解着创意教育的全新课题。

创意之一:名师点灯,艺术与哲学的解构与对话

哲学是理性的结晶,艺术是感性的表达。手绘设计艺术面对千门万户,要求设计师既要有理性的思考又要有感性的表述。既要有心胸和眼界,更要有以人为本的殷切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设计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眼界与襟怀。作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应具备以下几点: A、强烈敏锐的感受能力 B、发明创造的能力 C、对作品的美学鉴定能力 D、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 E、具备全面的专业智能。

现代设计师必须是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必须是具有创新精神知识渊博、敏感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应考虑社会反映、社会效果,力求设计作品对社会有益,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应概括当代的时代特征,反映了真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优秀的设计师有他们“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逻辑的观点。因而,庐山艺术特训营在聘请名师讲学时,非常注重哲学、社会学等修身课程与手绘设计艺术课程的齐头并进。既有如手绘艺术家杨健、陈红卫、沙沛、水彩画家平龙等绘画设计领域的大师,更是聘请到了如余秋雨、赵鑫山等在学术和哲学领域的大学,以及如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博士生导师王路、香港家装第一人高文安等著名的专家学者。使其精华在特训营这个大熔炉中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贯通。

为了更全面的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塑造学员全方位能力,特训营还聘请著名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等亲临授课。著名企业家、庐山艺术特训营创始人余工更是从自身的实践出发,给学生们讲解设计案例、创业宝典,解读人生哲理与社会实践。特训营力邀国内外顶尖设计专家、手绘名师、知名学者及成功人士来特训营担纲任教。铸造品牌——“名师点灯”,与名师面对面,与亿万富翁零距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雄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同样可以成为未来的大师、亿万富翁,只因你依然在路上,一直在前行!

庐山艺术特训营将与你共同展望未来。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名师最新的设计理念,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就在前方!

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管理是关于人的,其任务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扬长避短,发挥集体的最大效益。所以,在庐山艺术特训营我们始终在培养一种共识,即教育是一种良知,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公仆。教育事业是大家的事业。

庐山艺术特训营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一切教学都要围绕着适合我们的学生、迎合市场及行业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我们大胆推进、发扬光大;有缺陷的,我们再反思、再探索、再改革……以强大的教育实力确保我们的教育机制日趋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0

帖子

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8
117#
发表于 2010-11-26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亚太年会媒体采访余工

主持人:我觉得余工在这里向我们提过,想跟媒体交流的是关于绿十方公益慈善组织,想通过媒体传达这样一种声音,作为民间的组织向当地的居民捐赠的时候有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它不是官方派下去的。所以希望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为灾民和中国建筑呼吁。希望绿十方这样的公益组织能够通过媒体的帮助向当地的灾民和灾区捐助更多的建筑设计室和室内设计师,把他们义务奉献的力量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我们希望媒体朋友为余工和绿十方公益组织做推广,能够让我们的建筑设计的公益落到实处。我想余工想表达的是这一点。接下来就是关于亚太的活动。余工这次有什么样的想法跟媒体朋友们交流呢?

余静赣:这里头我觉得一个行业的兴衰跟媒体的引导、推动很有关。我觉得来参加这个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我们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让全国设计界的同仁重视手上工夫的表达。因为没有很好的手上工夫难以表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方案也好、空间也好。我们想借助亚太这样一个氛围把全国的设计师吸引过来,通过展览和讲座,通过邀请150所高校的设计系主任和设计专业课的老师们过来,也是想借助亚太这个会,作为一种聚会可以交流,能够在手绘设计教育方面进行交流。一个国家的设计行业手绘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行业就废了,纯变成了技术性的东西,而设计跟艺术很有关联,又跟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而我们的设计师团队不能在艺术修为上得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打造出来的空间就很难说了。这是我们很担忧的一件事。这件事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做。但现在老一辈的手绘高手还在,如果没有我当年的推动的话,如果我不在自己的公司推动手绘,因为我手下有1.7万名员工,他们推广到全国会影响到其他的装饰公司。如果我不是在93年开始培训手绘方面的人才,我相信中国的手绘很可能就没有了。我没有那么大的功劳,如果不是我去推动很有可能要等到某一天突然大家感觉到重要的时候再来推动,可能要晚一些。所以做设计的手绘水平是必然要求的,一个国家的整个设计界都是用电脑仿制,那么设计界就废了,我很担忧。

主持人:我介绍一下,大家可以理解一下手绘和电脑绘图是相对应的,比如说有我们的业主想要去装修房子,请来的设计师会告诉他我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如果设计师要现场绘图就可以马上在现场表现出来,这和电脑绘图是不同的。余工为什么要推广手绘呢?是因为他本身建设的装饰公司,在最初创业的时候手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们这次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上有大批的设计师到达了现场,我们的分论坛中间也有一个手绘的论坛。余工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出于通过我们的设计师重视手绘或者是呼吁全行业重视手绘这样一个培训的项目,让大家认识到手绘在行业中的作用。接下来的时候我们交给媒体朋友们,对于余工有什么样的提问都可以现场提出。

记者:余工你好,我知道您在庐山有一个学校,我知道其实有很多的大师他们也办够这样的公益学校,这个学校是不收费的,你的学校收费吗?费用是多少左右?普通的学生可以接受这样的费用吗?

余静赣: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收费的,1-4期都没有收费。后来是收费的,只收1/3左右,2/3是我从公司里收的。因为我们的课程非常严厉不是一般人可以呆下去的,我觉得现在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所以我们的要求非常地严格。他交了钱不好意思走,觉得会亏,一定会坚持到最后。应该说我们在广告上、推动上都有一条,永远不盈利。

记者:学生念学校是培训的那种形式还是以常规的、常年的念两三年为主呢?

余静赣:我们现在有600多所高校的学生过来。我觉得我取代社会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团队非常大。但我可以帮助他们,现在学设计的大学生缺少两个环节,一个是哲学的观念没有,在大学几乎很难学到这样的课程。而我们可以把世界级的哲学老师请过来,还有手上工夫没有氛围。明明就是两个人唱歌没有感觉,但1万个人唱歌的时候就有感觉。所以需要打造氛围,所以我们的本意是培养一些领头人。现在开始看得到了,他们有一些回到学校考研究生读博士,成为学校里的骨干,这点精神就有了。

记者: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您还会开设社会上的实践吗?比如说带着学生把手绘图给业主看吗?还是说学校只是在学校里?

余静赣:我们有三种形式,一个是设计人带他的设计过来跟学生一起做。第二个课程是,我们有一些哲学课程,就是经过一堂课以后,做设计思路总会有,我们有这样的课。还有一个是艰难(音),作业量很大很艰苦。我们每一起都有三天到乡村的居民家里去住。

记者:您在汶川呆过,我想知道在汶川做建筑可能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风情或者是本土的一些因素。您可能也有自己的一些建筑语言和建筑的体现在里面,您是如何来结合本地的一些建筑风格和您的建筑风格的?

余静赣:在这里面我觉得我们尽量地拿一些想法给这些村民,跟村民交流是很容易的,他们很信得过我们。我们可以轻松地搞定他们。基本上是我们怎么说他们怎么做。因为我们不是要建得很漂亮,但是空间感觉好,但比过去漂亮得多更好用。满足这三样东西不需要花很多钱,多花千把块钱就不一样了。但我们跟政府交流的时候就有困难,因为政府需要把政绩放在第一位,他希望小学要特别地气派,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小学要给小孩心理空间。因为他们经历了地震。我们建了60多所中小学,有一所学校有将近30亩是多余的地,政府就要把它盖成一个培训部,把这块地用了。但我就坚决反对。我说这些孩子特别需要亲近自然,需要把外面的渠道河流引入到森林,让小鸟归来,让小孩归来。有的时候还是要屈服于对方的意志不能太强调专业的专门。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隆重为大家介绍梁景华先生。这位是余工余静赣。那位是穆拉德先生,是来自中央美院的品牌顾问。首先让梁景华先生给各位做一下自我介绍。

梁景华:你们好!我是来自香港的,所以普通话很差。基本上我是今天早上讲的课是关于酒店设计的。我在这个行业打滚了31年,今年53岁已经结婚了。我做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项目,包括酒店样板房这样的东西。刚才有谁听过我的演讲。我是经常讲一些不同理念的东西。我很注重一种做多过讲。因为通常的设计有很多不同的理念,如何把理念应用在建筑上去是很关键的,所以我经常是做得比较多,讲的比较少。我现在大部分的业务也是在国内,本来是在12年前都是香港的项目,后来发现这边的发展比较好,所以我就在上海、深圳、北京都开了分公司,参与到了国内所有的发展。所以我先是蛮开心的,因为看到中国的成长我是其中一分子感觉到很高兴,公司有80%的项目是在国内,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有一批客户来帮助我发展,因为我们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

主持人:梁老师,余静赣先生是我们手绘界的大师,您是设计界的大师,今天我们的主题叫“大师面对面”,我想问一下您对建筑设计师手绘这样的概念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梁景华:我已经53岁了,所以我是从小开始就用手画的,后来我工作了5年以后才有电脑,所以基本上我们从很基础是从手画开始的,以前我的启蒙老师是用手画的效果图,我们就点、线、面慢慢地画效果图是很清楚的。大部分的年轻人不懂得效果图,其实是有依据的。画每一个点都是非常有讲究,我是从基本开始。我现在还是用手画草图,开始无论是那些平面图也好还是效果图也好。我先做手画的稿,所以我觉得手画才有人生的感觉。年轻人不是很懂,因为手画的东西要画得好要磨炼,这个东西不是很容易。但我希望年轻人多学点手绘的东西会感觉好点。

主持人:余工我知道您最初创业的时候是在广州做装饰公司,对于广州的设计界了解比较多,广州和香港也是比较接近的,两地有差异吗?有共同点吗?

余静赣:我觉得广东设计跟香港设计相比是慢了一拍是客观带来的。我们当年是向香港的同行学的,我是从成建中(音)那里学到了很多。他们是很讲究这个的。我首先感觉到手上工夫不过硬艺术修养就低一点点,做好的设计是有一点点难度的。发展到现在两地的建筑设计也是做得蛮好的。总的来说,客观地讲广东设计师和香港设计师相对来说我认为商业味还是重一点点。应该说香港、台湾、广东相对上海、北京设计来说,我们的商业味道还是要多一些。像在82年到92年全国的宾馆几乎都是香港设计师和广东设计师做的,几乎做成了一个样。都是包门套,在材料方面做得很多,在当时是风靡全国。只要是听说香港、广东的设计师肯定行。后来我接触到一些高手,因为你们在文化方面是很强的。

梁景华:我觉得中国的发展短短30年左右,香港很多年前已经开始做国际性的宾馆。香港很早以前我做学生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老外管大的设计师事务所,比如说HBA等等(音)把国际上的理念带入了香港。香港在50年代还是在学的,中国人对设计还是不懂的。成建中(音)是我的师弟我比他早三、四年毕业。那时候香港只有一个理工大学是念设计的。毕业生会到国际的公司去做学一些东西。慢慢地老外就走了,香港人把关,之后出来了很多人建了香港的设计公司。我们是1970年的时候第一次来北京,那个时候是刚刚中国刚刚起步。那时候我们把香港的理念引入过来。那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他们以为我们是装修队,设计上他们不懂设计。现在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室内设计,什么是装修。广东没有像香港那么开放,所以我们一些设计师是影响了深圳和广州的一批设计师。之后北方慢慢才学会了设计,这是跟中国的发展一样。今天我们讲了很多的文化理念,我很庆幸,因为我的成长是从50年代到现在,我把自己的东西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所以我拿今天的作品跟我30年前的作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是两码事。中国也是一样,广州的设计师和深圳的设计师都是在变的,因为社会是在变的。我不讲以前的历史,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是很厉害,很多人来中国学东西。通过奥运会的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两个月以前我去欧洲旅行,我跟人家说我不是来自香港我是来自中国。他们说中国很厉害。以前来自中国都是差一点的,现在不是了,现在中国抬头了。所以我们有前辈打造了基础,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很有力量很有冲击力的民族。慢慢在世界的地位也在提高了。

主持人:这次我们的背板上是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年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除了大师和大师之间的介绍,还有大师和媒体朋友面的见面,因为我们普通的观众是没有办法接触您的,接下来的时间大家有谁想提问可以踊跃地发言。

记者:我是来自西安的,我一直很仰慕你。今天我没有听到您的演讲,我知道您的演讲主题是演绎人性旅舍,这和设计如何融合在一起呢?

梁景华:其实我说宾馆最初的定义是让旅行的人晚上有住的地方,人经常去旅行去开会,旅馆是为了人去短暂地逗留,但是慢慢的随着酒店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住那么简单了,酒店里有六大元素,我刚才讲了六大元素是会,我们约会是在酒店,因为大家知道酒店是一个标志是一个品牌。第二是聚,大家聚在一起,因为酒店是一个比较公共的场所,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而且气氛空间会感觉很好。第三是休息,因为我们要睡觉,现在酒店的感觉跟以前不一样,有很多的细节让人觉得舒服。所以我设计酒店是有不同的考虑的,从舒适度等角度考虑很多。旅馆可以很贵,10万块钱一个晚上可以,旅馆也可以很便宜,200块钱一个晚上也可以。设计师按照业主的要求打造不同的旅馆。第四是吃,每个酒店基本上都有吃的地方,因为我们一早起床要吃早餐,吃午餐、吃晚餐。哪个酒店都必须要有吃的东西。第五是娱乐,酒店有娱乐的地方,比如说一些五星级酒店有一些游泳馆供客人来娱乐。第六是休息室,现在流行在五星级酒店做SPA,SPA是五星级酒店里最赚钱的工具,所以我们有很多的SPA,很多酒店就要求我们做SPA的设计,我们今天设计了很多人性化的SPA,SPA怎么样过瘾好玩。我举几个例子,因为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做法,我拿了4、5个案子来演绎出六个元素。

记者:我有一个问题问余工,我困惑了很久,我跟余工非常地熟悉,因为余工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就及时做了决定捐献自己生命中的三年在汶川。我们网站为这件事非常地感动,我们也做了一个专题叫“春暖灾区”,这包括了一系列配合余工所有行动的报道还有就是捐助灾区的儿童。在设计界有汶川助学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一周年的时候,2009年4月份我有幸到达了灾区也见到了余工,那时候余工正好在灾区一周年了,这更让我感动。因为在我见余工之前我想象余工应该是穿着各方面都非常都有企业家形象的人,见到他以后他是刚从老农的家里回来非常地辛苦,而且那时候的地面我到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走,每天要跑好几十里路非常地艰苦。在这个过程中我到的第一天余工晚上九点多钟才回来,见了我们才开始给我们说这些事情。而且余工工作非常有激情当时就给我们讲了灾区的一些故事。他在灾区把庐山特训营也领过去了,分布在每一个乡镇,而且他集中的地方就在绵竹。我到了集中的地方一个学校搭的棚子,他的学生从早上六点起床开始上早操培训,一直坚持到晚上12点有的学生还不下课还在做功课。几乎到晚上2点。如果在正常环境下我觉得这样学生一定是到了魔鬼训练营。他们睡板床,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睡过,被褥每天都是湿漉漉的。我觉得在那个地方吃的就是喝水啃馒头,在这种情况下余工是怎样能让你的学生趋之若鹜地到你那里去,而且好几个学生是通过我到你那里去的。而且有一个学生是从河南到北京之后又去的。第二个问题,很多的学生很多参加过工作,又回到您那里这又是一种什么动力?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讲究工作待遇,你这儿又苦他们为什么会去呢?

主持人:我了解到他们的记者跟着余工到达了汶川的现场,参与到了当地的救助。我觉得这位记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在环境物质丰富的社会里余工为什么带着他的学生过艰苦的生活,而且没有退缩反而趋之若鹜地去灾区吃苦坚持三年之久,我们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有请余工来解答。

余静赣:要说讲道理不一定讲的出来,因为这是自愿的。如果让我再去灾区呆两年,我有点害怕,因为腰已经废了,我在灾区睡了两年潮湿的环境。如果再去灾区我肯定会去,但不会像当年那样地勇敢了。我也不敢让学生们去了,因为环境太艰苦了。那时候就是一种本能,我想在座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谁,如果你是学建筑的,你看到一所学校倒塌了,700个学生死了500个,都是小孩,你还会无动于衷吗?我经常在想,如果这个灾难突然在我家乡出现的时候,我不知道我会如何面对。出于这两个理由,我有使不完的劲,就是想在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帮村民建牢固的建筑。今年的新西兰那么大的地震死亡率是0,那么我们建筑人这一辈子值了,如果下次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还要建立全国灾难日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今年去玉树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感觉到80后、90后,70后、60后很难。我当时在灾区请人,正版的广告一个月2万块钱最后加到10万块钱还没有人去。还是80后、90后有这样一种激情。让我推动一个70后是很难的,互联网上有很多70后报名的,最后跟他太太一商量就不行了,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他却不来了。还是这些年轻人,说去就去。

主持人:我觉得刚刚的话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作为建筑设计师还是 室内设计师大家所建的房子都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坚固性。安全的功能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接下来的话题我们想交给两位大师,大家对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责任是如何理解的?

余静赣:我跟我的学生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人活着肯定不是为了钱也不一定是为了责任和地位,人活着是为了有用。我一直用这个话题来诠释这么多的问题,有用!所以在社会责任这方面就是很有用。如果我们学生学得多么好,但最后人家不认可你就是没用的,好像自己这一辈子就是没有意义的。

记者:余工的思想很有境界而且很哲学,通过您自身的言、行,让您感觉到第一你内心生活的品位非常之高。第二,你对世态认识非常地清楚。你曾经说过,为什么要做手绘电脑其实要比它好得多,为什么还要坚持。你说,手绘中的每一点每一线都代表一个建筑师、一个设计师的思考过程。也就是说能通过你的点和线看清你对建筑的理解和对整个建筑的把握,我觉得这句话是最牛的、也是非常铁的一种东西。我对你这句话记得非常地清楚。

主持人:梁先生您对设计师行业的社会责任感是如何看待的呢?

梁景华:我觉得建筑师跟设计师的使命不一样,建筑师是建房子,是为了人们住在里面安全。第一要紧的是安全。但室内设计师有时候不一样,室内设计师给人家方便的感觉,给人住的升华的感觉,这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对设计人来说 要认清自己做什么东西。比如说我们建学校就要了解一定要有安全性,但室内设计师很多时候的着眼不是做简单的工建而是方便人家。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家具和灯具,一个空间的打造都是不同的功能定位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基本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可能是很有钱的客户,他们要求不是很基本的。因为要满足业主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需求。说到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案子我们必须要尊重案子本身的功能和配置,我经常强调不要浪费,很多的室内设计师做很多的样板,那些东西表面是满足一些视觉感受,但有时候是很浪费的,有时候完全是违背的。我是很反对的,但有时候业主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你要认清自己。但是我们要传达一个信息给业主,因为他们是不明白的,我们告诉他我们做设计的不是贴贴墙纸就可以了,我们做空间是由功能开始从功能以外又从最基本的气氛开始。所有的家具都是配套的。我的家很简单,全是涂料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有人说我是白色狂,我的房子都是白色的。问题在于人其实是很单纯的,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实际上不应该复杂,简单是最重要的,最简单是最顺眼的。每个人出生都是什么都没有的,衣服都没有,出来是光秃秃的。慢慢地我们穿上了衣服,但回归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很喜欢用简单的材料装饰空间。但这有一个矛盾,我们现在的社会分成了不同的人,我觉得不要计较,但我们设计师不能盲目地跟着有钱人走,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浪费。现在我们讲低碳和环保,因为我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和地球,不要拿着很贵的材料去做墙壁。我们要教会大家如何环保,把不浪费的材料用到设计上。因为室内设计师跟有钱很矛盾,他们希望花几千万买水晶灯以满足业主的欲望,没有办法他请你就是希望你满足他的欲望。但我们面对业主的时候不能说不行,这是他们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要服务于他们。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什么叫真正的设计,这是每个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的责任就是说,把正确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设计手法慢慢发展出去。

主持人:谢谢梁景华先生,非常感谢梁先生到我们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现场。时间关系请梁先生对在场所有的朋友做一个总结性的感言。其实有很多的设计师朋友想跟您做交流。

梁景华:那么再问我一个问题吧。

记者:梁老师您刚才说过,您现在的设计风格跟30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潮流在变。您觉得现在最潮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梁景华:是没有潮流。

记者:潮流这个东西是设计师自己来定还是客户来定?大方向谁来定?

梁景华:这样讲,我觉得潮流是一些人制作出来的,因为有需求才有潮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社会在进步,这个进步不单单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都在进步。现在都能变了,我现在的设计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以前的设计很简单,以前的设计师比较慢,很多东西不会很快知道。但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世界的改变,我们自己有改变才可以面对时间,这个潮流是大的改变。比如说环保、低碳,这个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全世界都在讲,你身为设计师无论你多大都必须要讲。我不可能再提我30年前的东西。我现在在研究低碳环保的定义、好处、应用方法,我比其他设计师还好,因为我是走在前面的人,所以我必须要比一般的设计师要好。所以我研究什么东西低碳环保。无论你是什么年纪你不要当自己是老人家或者是大师,这里是没有大师的,每个设计师都要不断地学东西,每天都在改变自己。所以我现在讲,我觉得很好玩,因为我们在改变。因为新的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我现在都已经适应不过来了,那么如果再不改变自己就会永远赶不上潮流。如果你能够将自己年轻化一点,就可以有心态面对不同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里,全世界发生的东西你都会知道。设计师如果想进步一定要走到前面,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还要面对全世界的发展。我到国内是希望把一些新的理念、概念、设计带到中国,希望跟大家分享高档一点的设计理念。这使得我一直很开心,我去美国、英国,我去看看他们的理念,看看最贵的酒店为什么贵,我看看有什么可以吸取到中国来。中国现在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我们硬件是OK的,软件不行。我们中国人的软件还是不够的,年轻人要看看细节。日本、欧洲、美国如何面对人,讲话、吃饭的时候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从亚洲来讲日本是很到位的,它是亚洲的第一。欧洲和美国他们追求的不是很复杂的,是很单纯的,他们很尊重人家,他们很懂得安排事情,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而且细节很好。我在加拿大住过几年,加拿大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律师和消防员可以很开心地住在一个社区,他们很平等的。他们的社会保障非常好,而且他们是以家庭为主的,我们在那边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外面吃饭的,我们是在厨房吃饭的。他们经常是每个家庭一起吃饭,大家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朋友的关系好很多。因为他们都会家庭的聚会,大家都很开心。他们没有等级的观念,他们都是夜不闭户的。我们要学会人家如何尊重别人。总结来说,真的是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中国能进步。

主持人:余工今天生病了身体非常不舒服,所以我们接下来有15分钟的时间跟余工分享接下来的采访,增梁景华先生离场之后,我们进行群访之后就休息。接下来继续媒体提问。

记者:余工有一个话题我很想问问您,您一直在推动手绘,大多数的消费者在找设计师的时候更认可的是电脑的绘图。您如何引导消费者认识手绘呢?如果消费者要求设计师效果图的话设计师的主导还是会偏向效果图的。

余静赣:我认为手绘是设计师的一种修养。我觉得一个设计师要给社会提供艺术级别的生活空间。如果你没有这份修养提出来的空间可能就达不到那个档次。这对社会是一种伤害。举一个例子读大学四年和没有读大学四年,它的区别不是知识量少不少。两个人的知识量差不多,但读过大学的学生在同学间的交流气质就不一样。

记者:那如何引导消费者呢?

余静赣:手绘功底比较强,做方案和做人的气质就不一样。客户要求是最后的借口,我们跟客户交流的时候要讲清楚。更重要的是下一阶段跟方案设计师交流。所以手绘其实是一种修养和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记者:我有一个是关于设计师教育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两位,因为余老师在庐山开展了教育工作。很多设计师在大学期间从事的是跟建筑不相关的行业,他们通过后天的一些努力成了一些伟大的建筑师,现在设计教育出来的大师也并没有那么多。我想知道设计师是能够教育出来的吗?

余静赣:这点我觉得不能怪教育界日本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的区别不在于知识量的区别而在于观念的区别。日本的国民氛围是比较哲学,而中国的国民是比较感性。我们缺少更深入、哲理递交于。我觉得教育家应该从哲学方面给设计行业的学生以帮助,增加中国特色。我们的设计师谈到光线的时候,太阳光的亮度、光线取暖等等,站在哲学这个光线就不仅仅是亮不亮的问题,而是空间灵魂在那里。而且我发现日本的设计师成才率比较高,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多多少少地哲学学的比较好。包括有的设计师就是哲学系毕业的。我们中国设计师好像是没有一个达到哲学层面的。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教育界的缺失。

穆拉德:余工讲的很好我不需要再赘述了。我简单地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设计是一个社会门类,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师是一个前卫的人,普通人想事情是为了生活,设计师想事情是为了未来。我比较崇拜中国的邓小平,因为他是社会设计师,他设计了改革开放。对我们这样的设计师,不管是已经成功的还是未来的设计师都可以成为邓小平这样一个社会责任型的人。所以设计从我的角度理解是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如何产生的?是一个大空间是一个建筑。人与空间、空间于建筑之间产生关系的时候,才是产生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中国在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发展,不管是科技还是文化的。在发展中,很多科学家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很多设计师同时也是做贡献,就想达芬奇,他又是科学家又是设计师。他想的事情、他的思维是解决未来的问题。达芬奇的年代不只是为了生活而想事情,而且是为了未来的人民、未来的环境而想事情,提供了一些信息提供了一些哲理。最后我们按照他们的哲理来做我们生活的布局。所以余工刚才讲到的这些,设计是属于一种哲学,设计师如果想把目前有的问题包括未来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想到的话,像绿石方一样,为什么余工要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呢?我再补充一下。绿石方跟红十字之间的区别是,红十字解决人的生命的问题,人需要生命的救助,解决医疗和物资的问题。绿石方可以解决什么呢?是环境的保护。这个事情是红十字协会做不了的,灾难发生的时候你给受害者多少钱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时候他需要的是舒适的环境和如何活获取。那时候如果有一个设计师第一时间过去给他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余工做绿石方最终目的是希望全世界的设计师们一起把地球家园维护起来,保护起来。同时我想再补充一个问题,这位记者第一次问的一个问题,我们庐山西海艺术学校对设计师的培训、学校的培训有哪些收费的标准和哪些待遇。我们成立这个学校也是国家承认资质的,我们分为一校区和二校区,一校区是属于中专、大专文凭的学校。二校区是我们向全国学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的或者是需要补充的到二校区集中,大家一起做训练并体会生活,为未来做设计师打造基础。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走到那个地方呢?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呆了14年的时间,这个地方有时候召开一个5000人、1万人的跟设计有关的会议,很难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但为什么庐山西海特训营把全国、全世界的学子能吸引到那里呢?原因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余工提供的。余工在最前面,比如说到汶川去吃馒头、往前冲。在冲的过程中很多人感觉到是企业家、一位成功人士都能在这个地方生活,我们是不是能跟他学一些东西。这是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别人给不了的,只有他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我们可以复制几个余工,但我希望余工的思想和动力可以分享给每个学子,每个学子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小余工,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余工,我们希望设计界能多出余工这样的人士,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设计

主持人:今天下午有一个国际家居论坛,陈老师是演讲人之一,他的演讲主题是《根植东方的非线性实验—东方住宅设计创意方法探索》接下来我们第一个环节想请陈志斌老师再给我们这里开一个小灶。

陈志斌:因为虽然是媒体朋友,但我就当是行内的人做一些交流,因为你们对这个行业很了解,行业的发展是拜你们所赐。这个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跟我的学生有交流,但我做了一个注解就是东方当代住宅的探索。因为我们十几亿人,大家需求的东西特别多、特别杂、特别广泛。在各类设计里,比如说很多的老师也是经常做交流的,他们能做很多东西,而且他们是特别擅长于把比较国际化的手法和教育背景体制之下的设计的概念进行国际化的表述。或者说我们大家都觉得唯美、漂亮、震撼。那么我觉得可以把它分一个类,分什么类呢?首先他们做风格化的作品,我们叫类型化的作品,这一类、那一类,比如说欧式风格、中式风格。日本广义上也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是脱亚入欧的。在这样类型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能依从于以往的发展或者说是优化或者说是吸收。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是可以,客户也很喜欢,但问题是有自己吗?要么是别人的东西要么是祖宗的东西,要么是西方社会固有的东西。你能做一些优化、改良、进化了不得了。但终究骨子里是别人的,有自己设计师的格调吗?没有。我们再从眼里面认为的大师,比如说安藤中雄大师,我们就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到他自己,自我的那种状态。但它又来源于什么呢?大家有了解吗?来源于他的教育体系里自己概念特性的抒发。一种深化促进了他今天的发展这种是完全突破目前的体系的,不用说客户喜欢不喜欢,也不用说是来自于中式还是来自于欧式,而是来自于自然。世界是一个混沌的、一个仿生的或者是一个偶然的状态,它成了他的一个设计的灵感的启发点。这个案例是偶然的,它也一种偶然性的美。再通过它的这种协调,通过软件工程师设计的软件生成模型,这个办法让我们很受用,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到自然界中优美的东西,形成我们设计的原点和出发点。

主持人:您演讲的题目叫做根植东方的非线性实验,这有探索性在里面。您后面的主题是东方住宅设计创意探索。这和实验是相呼应的,您用这样一个议题是不是想表达出您的设计是有先锋实验的精神在里面或者是有独具创新的成份在里面呢?

陈志斌:其实我觉得实验这个词,实验不成功就会成为先烈失败了。但成功就是由失败积累起来的嘛。不怕,因为我们有资本去失败。我们多去实验,多去探索,那么我觉得将来会成功。我刚才讲了非线性那一块,我们作为国人,作为生活在东方的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认知、文化、背景。就像当代日本的设计师、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一看这就是日本人做的。我们自己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进行分析之后应该说一次不成功我们可以来二次、三次,所以我的案例里有三个异步一个台阶的,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在东方的特征下如何用非线性的理念把它融合起来。比如说用钻石转折面的、折纸概念的,还有达到非线性空间感觉虚无缥渺的东方意境的,一步一步地达到我所需要的感觉,我不能说成功,我说成功在路上,我们要往这个方向上走。这是我收获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3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5
118#
发表于 2010-11-27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5

帖子

205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055
119#
发表于 2010-11-29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黄帽考试奋战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46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68
120#
发表于 2010-11-29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