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玉阶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第二期]] [原创]梅曙平的特训笔记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1-8-7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武宁县代县长饶思汉为来自全国600所高校特训大学生作励志讲座

(记者梅曙平 报道)近年来,武宁县十分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一些民办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日前,武宁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饶思汉带领相关部门领导走访了位于庐山西海的江西美术专修学院,关心学校建设,并为学校解决了实际问题,87日,代县长饶思汉再次莅临该院特训部——庐山艺术特训营,为来自全国600多所高校的近5000名特训大学生作了精彩的励志讲座,受到莘莘学子的热烈欢迎。

曾经做过中学教师的武宁县代县长饶思汉,对教育事业非常关注,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训大学生,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以一位家长的拳拳之心,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思考这一主题,恳切地与大学生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他在讲座中说:现代社会节奏快,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很多青年人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迷茫与困惑,当人生出现新的情况和转折,不知道怎样去面对。一些青年还因此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都需要去思考,去矫正。饶思汉进一步阐述:青年人充满理想,又必须面对现实的困惑和决策,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因而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学习。但是在奋斗过程中,很多事情不受个人左右,许多综合性的因素决定着年轻人的进与退、荣与辱,这就要求青年人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些观念怎样才能健康地形成呢?饶思汉提倡无憾人生,并列出无憾人生八条标准:一是出生不由人,健全即无憾;二是成才需教育,有学即无憾;三是立业无大小,有为即无憾;四是婚姻无条件,有爱即无憾;五是工作无贵贱,有乐即无憾;六是金钱无多少,够用即无憾;七是贫富无标准,独善即无憾;八是生命无极限,有质即无憾。饶思汉强调:真正要做到无憾人生是非常困难的,是有戒律要求的,那就是:一要守得住清贫;二要耐得住寂寞;三要经得起荣辱;四要受得了挫折;五要把得住机遇。饶思汉进一步指出:要实现无憾人生,主要方法是与人相处要随缘,做事要尽心尽力,待财要随命,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好高骛远。饶思汉认为比无憾人生更高境界的是快乐人生,在追求自己快乐的同时也能让大家快乐,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工作,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不断磨练,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应该怎样地学习与实践呢?饶思汉说:中小学是认知教育,大学的学习首先是一种能力的养育,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学习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方式,是一种手段,是走向成功过程中养成的生活习惯。接下来饶思汉就如何好好学习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议:要有选择地学习,要将学与思有机地结合。大学生应该注重几项技能的学习:要学点哲学,学会从哲学高度思考问题,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前途;要学点外语,学会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要学习历史,以此为镜子可以知道进退;最为要紧的是要学好专业,学好专业,强化自己的素质。但是仅仅有了这些还是不够,你知识再多,智商再高,没有很好的情商依然会功败垂成。因而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智商的开发和情商的提升。饶思汉进一步解析:提升情商一要善于做人,要讲究外圆内方,要与优秀的人交往,与人为善,有人情味,与竞争对手友好相处,与人交往要真诚;二要善于与人沟通,要善于表扬肯定别人;三要善于预谋,提升判断力,对问题的判断要与时俱进,不要从经验出发,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四要善于行事,提升执行力;五要善于创新,提升竞争力,要善于总结当前,设计方案,谋划未来。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称得上是善于学习的人,学习是一门艺术,是一个技巧,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饶思汉的讲座从自身的发想出发,掏心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对社会人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对学习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很多学生纷纷写纸条,询问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整场讲座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讲座由江西美术专修学院校长张友苏主持,张友苏代表学校对代县长饶思汉在百忙之中关心学校的发展,关心莘莘学子,抽出时间来给他们讲座,表示深深的感谢,他说:这次讲座同样对学校的办学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2#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如棋

人的一生正如下棋,自布局、中局到残局,生命的历程有序无序平衡不平衡地运行,充满博弈,充满适情雅趣,韬略玄机。

少年不识愁滋味,心如一碧万顷的蓝天,各种各样的梦想如悠悠白云,如自由散淡的风,四处飘荡,好比是一局棋的布局,这关节,混沌未开,黑白鸿蒙,着法千变万化。大家自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开始,走了第一步后,这种平衡状态便逐渐打破,各自凭自己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的判断,引导下一步的着法,开始漫长一生的博弈。

中年心事浓如酒。事业、家庭纷至沓来,进入到短兵相接的白热化阶段,好比一盘棋的中局。这关口需要审时度势,每走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棋手们运子取势,弃子入局,总想成为胜利者或夺得先手和优势,而往往错走一步,便不可逆转地失去主动权,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有时棋路通达,步步生根,一盘棋走得前呼后应,得心应手,如坐春风。这时,我们应该珍惜取得的成果,切不可洋洋自得,疏忽大意,因为棋无定势,稍有不慎,很可能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老年如残局,大势已定,胜负已见分晓。少年的梦,中年的拼搏,像棋子一样,都有了着落,有了皈依。这时候也就到了复盘的关口,得与失,错与对,是与非,都只在蓦然回首时的灯火阑珊处。曾经的望尽天涯路,当初的为伊消得人憔悴,都已经付与手谈之中。这时候,很多的不甘,很多的懊悔,很多的潇洒,很多的淡然,都在回忆中一一呈现,恰如咸菜铺里的坛坛罐罐,酸甜苦辣什么都有。反刍往事,真的像弈手的复盘啊,妙着叫人笑脸如花,口齿生津,余馨袅袅;败招令人拍案惊起,懊恼莫及,时而击节长叹,时而喃喃自语,可是一切都无可奈何花落去,棋手的内心多么渴望这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啊!可是就算而今迈步从头越,谁又能保证能够下一盘包赢不输的棋呢!

人生如棋,每一步都是在与自己与他人对弈。有时候战胜自己比战胜他人更加困难。虽然取得棋盘上,取得事业和爱情上的胜利是每一位棋手良好的愿景,但是落子无悔是下棋的规则,谁又能够保证在只有一次选择中找到最好的招数,谁能保证在下错一步后能够在可逆转的情形下,幡然醒悟,很多人却是希望对手出现更加昏沉的招数,以便自己能够柳暗花明,可这却不是下棋的正道。下棋可不能像孩童跳绳,牵着绳端用力甩着的娃娃,眼巴巴地盼着跳绳的伙伴出现跌绊,是以出局。这不适合下棋的游戏规则,棋手最终是凭借实力定输赢。因而棋手所能做到的是:面对人生这盘不能反悔的棋局,每落一颗子,都要深思熟虑,都不可以掉以轻心,因为你是用毕生的心血和汗水,用家人的幸福与安康在下一盘生命之棋啊!

可话又说回来,棋盘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客观地说,芸芸众生,那能个个都是高手,都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棋坪内外。人这一辈子只要尽心尽力走好每一步棋,慎重地落下每一粒子,就是无悔无憾的一生。可是就有人拿又拿不起,放又放不下。走错了就想悔棋,对方不让悔的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内心充满怨恨和懊恼。下棋如做人,棋品见人品哦。出门一笑无拘碍,云在西湖月在天,是洒脱的棋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执着的棋手;落座三杯豪气在,出门放目大江横,是豪迈的棋手;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优雅的棋手;戏耍围棋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是浪漫的棋手,人生百态尽在方寸之间,执白守黑,楚河汉界,充满了辩证。因而有人洒脱地说:棋坪战罢笑山妻,胜也淘淘败自怡。人生自古棋一局,输赢何必计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1:51:00 | 只看该作者

漫步芳草

书房的窗外是一块草地,春天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成群的蝴蝶和蜻蜓款款飞着,没有人了解它们的快活和自在。夏夜,草地虫声唧唧,像密匝匝的细雨,沐浴着我一个又一个清甜的睡梦。面对草地,那感觉真好,虽然没有面朝大海那样开阔,没有面对高山那样凝重,但是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情怀,依然让人如坐春风。一种悠闲、恬静的气息,穿越草地,稀释了城市的喧哗与骚动。然而,太熟悉的环境往往容易忽视,我知道草地的乐趣,却经历了一番认知。

草地藏风纳气,是大自然的恩赐。许多深谙养生之道的人,一年四季从没有放弃亲近草地的机缘,草地是诗意栖居的背景颜色。无论黎明或者黄昏,草地上总有散步的人,他们遛鸟、跑犬、撒太极,老人、妇女、孩童是草地的主人,他们与蝴蝶、蜻蜓一起分享清风朗朗的自然韶华。一种“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的淡远,在家居之外,吐纳着闲雅时光。

我迷恋读书,时常捧着一本书,几小时、甚至一天都出不来,几年下来,视力急剧下降,腰酸背痛也是常年案牍的后遗症,草地与我尽在咫尺,却被我放逐在生活之外,对别人修心养性作壁上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踏进了草地的世界。从此,我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于是,我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在草地上散散步。打打球,不知不觉对草地就有了感情,有了默契。草地上坚持散步使我身轻气爽,精力更加充沛,学习工作效率更高。这世上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候退步原来是向前,草地散步看看是无所事事,耗费时间,然而正是有了这身心的释放,才会让你心情温润,做事、看书,状态更佳。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因而,懂得生活的人,都是善待自己的人。他们不仅追求事业,也醉心工作之余的享受与放松。其实,养生是一门学问,是人们必修的功课,年轻时候不懂得养生,拼命挥霍身子骨,提前透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到年纪大了,你就知道忽略不因该忽略的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养生与其他事业一样重要,你再成功没有了好身板,打拼的意义就会大大地折扣。而且,养生非一日之寒,贵在持之以恒,有时候,像草地散步这样的生活小情趣,会让你获益终生。

我感谢窗外有一块草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家居生活最大的馈赠啊。我们要懂得惜福,要知道它们的好。

(原载《家庭医生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从坐轿想到传统文化

出差上海,圆了几年沪上求学时未圆的梦:游了一趟青浦大观园。在大观园中,我过了一把坐轿的瘾。这,可是人生难得几回有的少爷感受哦。

坐花轿是一种又刺激又新鲜的玩意儿,它给我的印象如此深刻,不完全是轿子装饰得大红大绿,锣鼓、唢呐吹吹打打闹腾喜庆,主要原因还在于小时候花轿就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在我心中。

旧的年代,平民百姓迎娶的风俗中,官老爷的八面威风里,轿子都是作为重要的文化道具存在的。加上评书、戏曲的煽情渲染,轿文化早已在人们心里扎下了根。据考证,轿子载人,始于汉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轿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用人力肩抬而行,故原名为“肩舆”。 到了隋代,它已经成为通用的出行工具,官方也开始规定了轿子的等级。不过,到直宋代,轿子之名才确定下来。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数量终于超过了马车,各级官员也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了。毕竟人非牛马(起码智商较牲畜高),令行禁止听话的很,即便是当牲口来使唤,作为轿子的动力源,也比坐马车安全、方便、平稳多了。对于懒散成风的南宋官员来说,坐轿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官方还加强了对于轿子等级的划分,同时取消了对马车的等级规定。这表明,宋朝上流社会已经把轿当成了首要的出行工具了。

在中国,吃喝拉撒皆成文化,轿子自然也不能例外。轿子文化的兴起却是中国民族文化和精神衰落的标志之一:一方面,轿子造就了众多懒人庸官,更造就了大批奴才来争相抬轿子。出行办事讲求的不是效率,而是舒适、气派和威风。另一方面,轿子盛行也使中国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加强,民与官的距离进一步加大了。轿子出行,少不了鸣锣开道,轿子一到,肃静、回避皆成了规矩,百姓也会习惯性地从原来的位置上跳将出去,闪出道来,站在远处“适当的位置”,引项观望。只剩下或愤懑,或仰慕、或欣赏,或垂涎的份了。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避免天下太平后官员出现庸懒现象,曾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许乘轿,以此想提振一下官场精神。而规定归规定,还是难奈人性,到了明景泰以后,朱家孙子们还是放宽了百官乘轿的限制。明朝中后期,轿子完全成为各级官员的代步工具。出行时,人人坐轿,骑马者到是鲜见了。

清朝入关后,按明朝惯例,出行之时继续使用轿子,并强调轿制的等级,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轿,出京可以坐八人抬的轿,外省督抚都使用八人轿,普通官员坐四人轿。所以,“八抬大轿”成为高级官员的标志。

现在的官车也叫轿车的,看来是有根源的。与轿子一脉相承的是现在当官的轿车也是等级分明,一些高官的轿车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还有有若干的维护保养人力等费用。即使过去宰相大佬的八台大轿也是小巫见大巫啊。

话题似乎扯远了,还是回到大观园的轿子里来吧。记得当时,坐在弹性的轿杆悬沉的轿子里,晃晃悠悠牵出起伏的韵律与节奏,那种感受似乎是乾隆皇帝游江南,于是,我便想象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坐在里面多半会想些什么呢?启开半个轿帘,我的醉眼望见了不远处的潇湘馆的翠竹,心里顿然在喜庆中夹杂着一缕淡淡地忧愁,于是,我又想,旧时代,婚姻包办,坐在轿子里的新娘子,多半连新郎是什么摸样都不知道,她们的命运会被轿子抬向怎样的地方,她们坐在轿子里,内心多半是颠沛不安多于欢喜吧?我正胡思乱想着,忽然,轿夫们在遽然响起的唢呐声中,吼起了江南小调,然后更加癫狂地忽悠着我,绕着大观园转了几圈,我也就公子哥儿一样怡然自得起来,至于过去女人坐在轿子里面的心情,我是体会不到啦,费劲的事情也懒得去猜。

从坐轿我想到传统文化,想到旅游对传统文化的嫁接与利用。轿文化与仿古大观园的确是相得益彰,借老祖宗的东西丰富与拓展旅游情趣,让当下的孩子和年青人感受电影电视里才能看见的存在,真是一张好牌啊。既打点了景点的人文风貌,又弘扬了国粹,让游客温故知新,让坐着奔驰、宝马、上海大众来的客人,坐一回轿子,你说是回归,还是时尚?有时候最为传统的东西也能成为一种时尚啊,这世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趣的紧。

看来,经济到那个年代都是一根纽带,它无孔不入,像水银泄地一样渗透。我有些愤怒的是很多带着功利性质的渗透,失掉了传统文化中本真的质朴,呈现出一种浮躁的肤浅,比如影视圈中这样那样的戏说,就让人不忍多看,每次我看到戏说,就条件反射一般赶紧换频道,免得吃自己的饭,生别人的闲气。这样胡乱的戏说,不仅教歪了孩子,还要占据你许多黄金频道,气人!听说新西游记最近被封杀啦,看来也是戏说惹的祸哦,这实在不如大观园的轿子来得可亲可喜啊。

于是,我也来做一个小结:传统文化要挖掘,要发扬光大,但是请一些编剧还有一些开发者们手下留点儿情,不要太离谱,不要太媚俗,更为紧要的是不要破坏自然,破坏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从童年时代就涵养出来的温润情怀。这才是开发传统文化的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5#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是与非

侄儿今年三岁,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

妹妹买一袋“喔喔”奶糖给他,他说:“姑姑是好人,买糖给我吃”。我买了一把玩具枪给他,他拿着到处瞄准。就是不向我射击,他说:“伯伯是好人,枪是打坏人的,不打好人”。

有一次,他摔坏了我一只钢笔。我气愤地在他小屁股蛋上狠狠揍了几下,他“嗷嗷”哭道:“伯伯不好,伯伯是坏人”。给他开出了好人之列。

妹妹与男朋友出去玩,侄儿吵着要去,被拒绝后,于是姑姑也列入了坏人黑名单。

孩童的是非观念黑白分明,非常率真,没有半点掩饰与做作,真理在他们眼里很那样地简单,非此及铍。他们从自我的发想出发,来判断一切,没有高深复杂的理论参照,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由此追溯起来,历史上的是是非非常常是多么令人尴尬的二律背反啊!

(原载《新民晚报》夜光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拖练飘云剪刀峡

车子经过东林寺往南行三公里,庐山便如屏风般逼近在眼前。山麓下,一片浓郁的植被覆盖的丘陵很有层次地向高大的山峰铺展开去,丘陵间闪出一条石子铺的小路,蜿蜒向前延伸。右边是青葱的稻田,左边是潺潺的流水。一路淡淡的桂花清香渗人肺腑,但是你不知道它们发源于那一朵花儿,不知道远在不远方的桂树有着怎样的缤纷与繁华。一切都是那么云淡风轻,自然而然。脚步踏踏地行进,不久就可以看见刻着“东林大峡谷”的汉白玉门楼,这时候,你内心便有一种加快脚步的冲动。

漫步在崇山峻岭和扎扎密林中弯来闪去的山道上,沿途的风景似乎司空见惯,无非杂草、灌木与乔木的交织。只是不断看见刻着“小飞来石”、“龙珠峰”、“虎溪三笑”等字样的摩崖石刻,人工的痕迹在原始荒芜中显得有些重,但一个个殷红地突兀在眼前到是分外的醒目。他们点缀在乱绿从中,给游人不断地提醒,这里就是风景,你已经身处人文过化的山水之中。我漫不经心地一边爬山,一面与陪同的山里人说着话,我问:“这山海拔有多高啊?”老乡是林业部门的干部,有丰富的林业常识,他干练地答道:“近处的叫丘陵,远方的是大山。”他进一步解释:“海拔500米以下是丘陵,以上就称为山啦,就像植物也有界定,5米以下是灌木,5米以上就是乔木”。这对于我是一个新鲜的知识,自此,我知道了丘陵与大山,灌木与乔木的分水岭,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啊,老夫子说的话总是那么有道理。

行不多远,但见一块可以坐几十人的平整大石块横亘在一汪溪流之上,背后的石壁上又有摩崖石刻,看上去饱经风雨剥蚀,很有些年头啦,比刚刚看到的那些大红石刻有远古之气,因而也就细细打量,石刻铁画银钩地描画着一个大和尚的雕像,似乎正在凝神静气地讲经。于是我想到,这块平整的大石头因该有些来头,因该依附着一段故事和传说。果不其然,听人讲,这是当年东林寺开山鼻祖慧远法师讲经的禅台啊。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和尚已经不知坐化到何方,石头依然冷冷清清地在哪儿,让前人留有脚印的地方又新添着许多纷杂的脚印,重重叠叠的从来去来到去处去。只是再也听不见梵音之声,恬静的山山水水里,有一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玄机与禅定。

至此,我忽然明白了,为何西晋的竹林七贤阮籍还有许多隐修之人,为何身在大山之间,总爱发出长啸,因为在这地老天荒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孤独?啸是一音,钟和馨也是一音,一音长啸,顿然抒发多少胸中不可说的块垒,让人回到混沌鸿蒙的自然本初,是那样地直指人心。故而李白说:“明月直入,无心可猜”。故而鲁智深在钱塘江畔坐化圆寂之前,自己写下一偈:“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离开讲经台,忽然就有了水声的喧哗。剪刀峡乌龙潭拖练飘云出现在眼前。但见瀑布飘袅自山头倾泻直下,落入幽深神秘的深潭之中,几经曲折,复又下坠到下面的谭中。刹那间,磐石反激的水雾,点点滴滴喷洒四射,溅在脸上,清幽冷彻,寒侵入骨。此刻,不知哪边的山洼里隔山丢过来隐隐约约的歌谣,与大山的寂静,瀑布的喧哗,还有偶尔的鸟鸣,混杂在一起,一种说不出的况味,只有庾信的赋勉强可以表达:“树里闻歌,枝中见舞,恰对妆台,轩窗并开,遥看已识,试唤何来。”

跋涉至此,人有些疲乏,于是,依靠在一块岩石上小憩片刻。碾转之间,又发现清道光年间的摩崖石刻。石刻前方又见一平坦宽敞的平台,经打听原来是东林寺祭祖的一方净土。在这风日晴妍,风清云淡的天光里,我似乎看见溪流的波浪里涌出一朵白莲。

黑格尔说:“一切心灵的东西都要高于自然产品”。我思量,这就是人文在大自然里显现的力量,它让你即使处在远古洪荒之中,依然有所领悟,有所依偎,哪怕是一抹淡如微风的石刻,哪怕是一曲若有若无的长啸。

沿途千奇百怪的山崖、石头随处可见,随意中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很多石头在云端里皱折着,显然历经了无数代沧桑巨变,聚集着关于造化的神秘幽玄。于今落入眼里,也许便是一个个神话的传说,鸡冠石、龙椅石、试剑石,都有自己独特的附会。我不知道朱元璋当年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时,有没有率领大军路过这羊肠小道,挥剑砍裂这块试剑石,但是,你又何必着相,何必较真,旅游开发人投下巨资,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容易,用些人文点缀这荒芜的山川,不也风物洒然?于是,接下来,剪刀峡第二大瀑布牯牛潭旁一块巨石上有几个洼陷,据说是牯牛与乌龙斗法时践踏所致,也就逍遥随心,淡然一笑。

攀援着怪木石藤,行进复行进,在埋头看路中,偶尔抬头远眺,四周诸峰环绕,白云悠悠,几点飞鸟瞬间划过,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天空的上面依然是天空,大山的前头依然是大山,此情此景,也许会让你调整心态,思考一些平日在东奔西走的忙绿中从来不曾想过的东西。思想中,忽然闯出的野生动物,可能会让你顿然心惊,不过你很快会原谅这小生灵,并且温煦地目送它飘然自去。同时,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错觉,会让你产生“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的皈依情怀。

一路看着,一路冥思玄想着,不知不觉就登上了剪刀峡的绝顶。剪刀峡瀑布在阳光下,焕发着一道道彩虹,当下,上面是形如奔马,声若洪钟的剪刀峡瀑布,下面是丝丝缕缕,轻轻柔柔的龙须泉,一豪放,一婉约,良人啊,你更喜爱哪一个自然的恩赐?这时间,你如同羚羊和小鹿,温驯地彳亍在这大山之上,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这样多好!

游剪刀峡你可得悠着点,不可浮躁,不可怕辛劳,不然的话,你是到不了这绝顶的,虽然半途而返是人生的常态,但是大老远的跑来游山玩水,你总不能处处原谅自己的退宿与懒惰吧?登山如同做事业,追求爱情,也许紧要处就是那几步,但是你没有往前走,当别人在山顶呼唤你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仰视,因为你的停顿,你目光不能越过周遭的丘陵,不能看见远在远方的高山的脊梁,不能把自己变成山峰的一部分,这是人生大大小小的遗憾中,又一次的添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7#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五月的散板

从熙熙攘攘的都市来到芳草起伏任遥望的郊外踏青,我才蓦然惊觉,五月已如期来临。在久违的欣喜中,我有点近乡情怯的陌生。是哦,五月,我在蜗居的高楼上淡忘的五月。

许多年来,东奔西走中,对忽略已久的五月感到隔膜。我不知道五月里秧苗儿长势如何,不知道骀荡在春风中的油菜花还是不是童年的印象。我记忆中的五月,是以故乡的田畴为背景,站在四面都是地平线的旷野,童心如放飞的风筝,被绿树掩映的村落和牛背上牧童的歌谣所牵引。忽然就记得雪莱的诗句:和风吹动了湖水,漫游的牧童知道,山楂树不久便要开花了。

从少年不知愁滋味到天凉好个秋,我认为一颗蛰伏已久的心,早已被沉重的汽车鸣笛和慌忙的上班群落所钝化。然而此时此刻,当我置身在五月的自然,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泯失童心。

在五月的怀抱,我可以悠闲地沿着林间小路散步,沿着青石铺展的台阶拾级而上,聆听不知名的鸟儿在林荫深处婉转地啼鸣,看枝叶稀疏间抛掷的日冕形成道道光晕,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就油然而生。兴致来啦,也会采几朵野花,拿到手上把玩,一股淡如微风的清芬,如品新茶。

我还喜欢沿着五月的湖塘、河岸,沐着婆娑的清风,镀一身不寒不燥的阳光,观看涟漪揉碎的倒影。看太阳爱抚地把金色的光辉铺在水面上,一片波光粼粼,如同无数成串的珍珠。柳丝照例长袖善舞,轻轻拂打着面颊,痒酥酥的充满快意。这份轻盈使人幻想,想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诗句。透过柳叶织成的锦绣观看远方的城市,似乎少了往日的喧哗与骚动,多了一份妩媚与秀丽。

五月的黎明分外可爱,天渐渐放白,山的轮墎清晰起来,一抹紫红色的晓云横挂在天际,那情形,我似乎坐在乡村的学堂里,一面看着窗外的五月,一面摆弄着课本,有意无意地吸着纸张的味道,好像雨后突然来访的大姑娘的肌肤清香。

五月是花的季节,百般红紫斗芬芳,逗弄得游蜂懒蝶流连戏舞,撩拨人们心头日渐麻木的诗情画意。可毕竟春已迟暮,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浓荫满枝,五月里,春天已经向夏天递出了接力棒。不信,走在水湄田间,此起彼伏的蛙鼓开始奏响,使人猛然想起辛弃疾《西江月》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蝉声也已经准备为蛙鼓伴奏和弦,稻香黍熟六月天,阡陌纵横万亩连的景象,定然会让我想起故乡,想起我的童年。虽然秧苗儿慢的令人想拔苗助长,可是,它是日有所增的。一切都会来的,五月已经为收获打下了伏笔。

五月是春夏交替的一个坎儿,年成在这里是一个节骨眼。五月有春的妩媚,有夏的热情,有春的缱绻,有夏的浓烈。季节经过五月的孕育,才有秋的丰盈;岁月经过五月的躁动,才会胎珠暗结。五月是劳动的季节,五月是意气风发的季节哦。

五月使土地开始有了尊严,有了高贵的气息。五月让人们有许多的念想,许多的记忆,哦,我爱人间五月天,我爱家乡这邮票般大小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11-8-13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庐山的西麓是一片丘陵地带。清明、谷雨时节,随便站在那一座山头上放眼远望,落入眼帘的尽是黄灿灿的油菜花和远黛近绿的茶园。这黄绿相间的植被是春天为大山编织的新衣裳。

庐山的周遭,茶树四下里生长萌发。山因茶而亲切,茶倚山而茂盛。种茶,采茶,在庐山三百六十行里可是一门历史悠久的手艺活儿。山里人家几乎家家有茶园,户户炒茶香。如果追溯庐山云雾茶的历史渊源,还得从晋代算起。那时代,云雾茶就有了名头,起初人们把云雾茶称为“闻林茶”。闻林,真是一个有趣的字眼啊。庐山云雾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来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移植在寺庙的山坡坡上,慢慢地就演化成为家生茶啦。慧远大和尚可是品茶的大行家啊,他是一个亲切的和尚,喜欢与人交往,常常以自种自制的茶款待好友。遥想当年,大和尚与四面八方的云游高僧,或者道家仙长、大儒贤士一起品茶吟诗,谈经说法,通宵达旦,那是怎样一番清静。庐山云雾茶还真的经历过“静谷遗贤空对酒,谁人曾与叙经纶”的人文熏陶啊。

庐山与茶结缘,得赖于独树一帜的地理方位。庐山北临长江,东毗鄱阳湖,平地拔起,峡谷深幽。 由于江湖水汽蒸腾而成云雾,山中常见云海茫茫,每年大雾弥漫达一百九十多天。由于高升的温候有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迟缓,故而山中茶树萌发须在清明、谷雨前后。茶树萌芽期正值雾日最多之时,也便造就了云雾茶独特的品质。尤其是五老峰与汉阳峰之间,终日云雾不散,所产的茶为最佳。

时序总是按部就班的来临,每年春分过后,清明、谷雨接踵而至,此时正是一年一茬新茶发芽爆青的好季节。往往一阵如酥的春雨过后,茶林就爆出潮水般春芽;再经过一片阳光的抚摸,便又发出一层新翠,寂静的山窝窝里由此开始呈现勃勃生机。

采茶时节,茶园中采茶的姑娘和孩童灵巧的双手飞快地将一片片茶芽摘入背篓。那情景,让人想起“仰手接飞猿,俯身散马蹄”之类的诗句。那光景,万绿丛中到处点缀着采茶人五颜六色的衣裳,它们在茶园里点点滴滴地时隐时现,远远看过去,心情就有了阳光一样的温暖。这时节,空寂无边的大山里,到处唱起了采茶歌,那歌声在枝枝叶叶间跳荡,从这个山坡丢向另一个山坡,总有人一唱一答,因而此起彼伏,清新可人,端的是让人欢喜。在广袤的茶园,真的是“乱入茶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茶歌在庐山的盛行,应该是与劳动的热情相濡以沫的。那场景,先是干唱,无伴奏,后来发展成为以竹击节,一唱众和的的联唱形式,这是属于春天的歌喉,这是大山和茶园联袂打造的人间风情。

往往是这样,先是男声的挑逗: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 \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 \爱着哪哩阿娘仔呀,不呀敢啰讲伊呀\ 找仔无哪哩媒人仔呀,斗啰这哩牵呀空啰啊……

歌声丢出去之后,没有多久,就会有不知道那边的山洼洼里就传来众姐妹的应和: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 \采茶姑娘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草中野兔窜过坡,树头画眉离了窝。\江心鲤鱼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

  每年采茶时分,赛茶歌是山民生活中最为鲜活的场景,那些平日看上去有些木讷的汉子,有些羞怯的大姑娘和俊俏媳妇,一旦唱起茶歌来,你就会被感染,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热情和鲜活的生命力。

黄昏时分,淡淡的晚霞勾勒出群山的轮廓,飞鸟在天空划着优美的弧线,寻找着各自的窠巢。忙绿了一天的采茶人袭一身新茶的清香,纷纷家常话短地回到了茶场。他们把背篓、布袋里的嫩叶变成了磅秤上的斤两,一时间,人声噪杂,算盘子打得噼啪、噼啪响,帐薄上歪歪扭扭的数码字,一溜溜地将把采茶人的辛苦,变成或多或少的收入。那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上,那被春天的阳光晒得有些红油油的面庞,都挂着淳朴憨厚的笑容。

刚采来的新叶当天就要在茶场里进行加工,茶场的姑娘们拨拨掂掂,仔细地筛簸,潜心地挑选。采茶可不简单啊,不是一门粗糙的劳动,那是有着许多讲究的。嫩绿的茶芽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长约三厘米,采茶老手采出的叶芽像尺子量过一样有分寸。采摘时要用手掐下茶芽,不能使劲地撸。即便这样采来的叶芽,在茶场依然要分出等级。平日里安静的茶场,这关口有着节日一样的闹腾。茶场的屋子里到处弥漫着新茶的浓郁香味,嫩绿的芽叶要在这里经过杀青、揉捻、条索、烘干,再经过包装就成了成品茶。

庐山的五老峰、汉阳峰、大脑寺,还有庐山西麓的松柏茶场都是云雾茶的主要产地,全都属于高山茶。这里空气湿润,土质肥沃,鄱阳湖的水汽升腾而上,使得茶叶水汪汪的细嫩,每年的明前茶最受欢喜,制作出来的成品都是条索秀丽,青翠多毫,香气鲜爽而持久。再用庐山清冽的甘泉冲泡,但见茶汤清澈明亮,嫰匀成朵,一枪一旗,交错相映,婷婷玉立,有窈窕大姑娘的风韵,让人清新可喜。口渴的人咕噜咕噜喝进咽喉,那滋味醇厚甘甜,叫人回味。庐山云雾特点是叶底嫩绿匀齐爽目,外形光滑似一片兰花瓣,色彩油润如初春的柳芽儿。

茶叶是这一方水土的经济来源,它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融进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每当客人来访,村民们都是以茶待客。一杯清茶,经过松枝上漫起的火苗焙烤,再经过岩隙过滤后的山泉的洗礼,总能让人领受山的丰厚,山的盛意。常常是这样,在夏日的夜晚,户外纳凉时分,萤火虫到处飞着,或一点两点,微光掠过,别有情趣。屋子前的稻场上,却是几杯清茶,三两邻里,瓜棚架下说古今;亦或是冬日的红泥火炉傍,一家人烹茶煮酒,围炉夜话。黄梅时节,雨水淅淅沥沥,老宅子里,光线偏暗,但更清更柔,一宅之内,亦有光阴的徘徊。这时节,茶叶上市,年轻人早已四海叫卖。老者正好一面品茶一面摆上一副象棋,下到激动之处,狠敲的棋子震落了灯花。乡民的生活在茶水的滋润下,倒也过得云淡风轻,有着让人羡慕的逍遥。

也许只有这云雾滋润的嫩碧,才能存得这造化的精微;也许只有品味茶的苦涩与甘甜,最能了解人生的滋味。恰到好处的清茶,把丝丝缕缕的甘甜渗透到 你的身心,是那样地入心入骨。因而有人说:第一杯茶,苦如生活;第二杯茶,醇如美酒;第三杯茶,淡如微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9#
 楼主| 发表于 2011-8-15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黄梅调

当车船驶入这吴头楚尾、鸡鸣三省之地,黄梅调的旋律便弥漫开来,就像江南平原上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水墨一样的村庄,朦胧中有着淡淡的缠绵,把沿途一路煽情的流行歌霎时漂白为乡土气息浓郁的纯朴歌谣。那轻灵的曲调里,似乎有隐约的小湾流水,拱桥村舍,那大写意一样的渲染,顿然使出生在这一方水土的旅人有种柔软的感动,故乡,也便在黄梅戏的曲调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哦,久违了的故乡,每次回家,都是用这稔熟的戏曲迎接归去来兮的人。

那平平仄仄的唱词,长短错落的唱腔,夹杂着方言俚语的独白,在草根之上萌发,在生活的苦难与欢喜中生下了根芽。你听,那俏皮、活泼的男女对唱把“夫妻观灯”、“打猪草”等乏味的农事农活,唱得有情有意,有根有据。劳动的快乐,夫妻的恩爱,都在高腔浅唱之中啊。

当《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在长途郁闷的车厢里唱响的时候,满面风尘的旅客,脸上紧绷的表情渐渐就水波纹一样荡漾开来,全都竖起了耳朵,凝下了心神。会唱的便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不会唱的也不由自主地在大腿上打起了节拍。不管你离开家乡多少年,一旦听见了黄梅戏,就觉着分外的亲切,仿佛回到了青砖黑瓦的老宅院里,仿佛置身在夏夜萤火点点的打谷场上,仿佛在年节的鞭炮声里,夹杂的锣鼓点儿又开始敲打了起来……

听戏班里的人说过,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据说最早还有称其为怀腔、怀调的。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的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早在清道光九年,就有人描述:“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听起来是那样地淳朴流畅。这种来自于民间的戏种,因为雅俗共赏、怡情悦性而蓬勃生发。那年那月,凡是皖江流经的地方,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怀宁、枞阳、桐城等地,田间地头,伴着镰刀和犁铧的节奏,黄梅调是此起彼伏,那情形,蓝天成了布景,原野成了舞台。在一回回黄梅调的唱和声中,秧苗儿绿了,燕子斜了,稻谷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拨节杨花。

农闲时节,村村落落的婆娘和汉子们常常聚在了一起,如果有人拿出了二胡,或者在自家后院里削根竹子做管竹笛,那么黄梅调就要开场了。无论是三姑四姨,还是二叔大爷,都能来上那么一段,这即兴式的场合,唱的大多是黄梅调里的花腔小戏,内容土气得像那依依呀呀的农家话。什么《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寻常的农事农活,怎么唱起来就那样有滋有味,百听不厌?只要二胡、笛子一响,邻里乡亲就聚拢了过来,随处找个地方坐下来,大半晌午的光阴就热热闹闹地过去啦。那场景:爷爷的旱烟斗是一斗接一斗地抽着,那眯缝的眼睛里,充满了岁月。婆婆膝下照例围着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孙儿,手里纳着鞋底,或绣着什么花纹,眼睛却盯盯地看着唱戏的人。年轻俊俏的媳妇,都有了名分,不是花旦就是青衣,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段子,各有各的拿手好戏。小生都是拉郎配,逮着那个后生在场,那个就是角儿,压根儿不需要排练走过场,上来就进入了角色。

遇上年节,那是要搭台子唱大戏的。从小年到元宵,几乎是村村鼓乐喧天,张灯结彩。这可不比几个人临时走走过场,是要整本整本地见真章的。什么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全都要拉出来溜溜,平词、火攻、二行、三行都要在嗓门里婉转。生旦净末丑加上跑龙套都是服装齐全,脸上要见彩的。台上那个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那个是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明眼人一看就能瞧出门道来,戏班水准如何,来不得半点含糊,因为台下的观众自个儿也是行家里手,不信,你撒一把土,打中十个人,九个就是票友。那场合,自然堂鼓、大锣、二胡、笛子一样也不能少,同时幕后还有许多参加帮腔的,号称“三打七唱”。

别看台上的戏班家什齐全,有板有眼,其实也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大多是长得比较俊朗的姑娘、后生,嗓门比较好听的村妇农夫,平日里该干嘛就干嘛,年节里唱大戏就摇身一变成了草台班子的台柱和当家角儿。可他们却有本事让出水才见两腿泥的父老乡亲为七仙女掬一把同情的泪,让一颗颗善良的心为女驸马冯素贞深深地欢喜与担忧,为牛郎和织女真诚地愤愤不平。原本淳朴的民风民情在这古朴的剧情洗礼下,更加清澈见底。年年社戏,一对对青年男女台上台下,一方面是“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方面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唱的全是“树上鸟儿成双对”。

说起黄梅戏的发源,却是充满了苦辣辛酸。那年那月,也许是从唐代的一个春末夏初季候,连绵不断的黄梅雨使平日温驯的皖江水变得惊涛拍岸,四处泛滥成灾,淹没了良田,摧毁了房屋,家园成了一片汪洋。流离失所的乡里乡亲从此进入了逃荒的岁月,他们拖儿带女,打着莲花落,唱起了黄梅调,背井离乡,沿途乞讨。黄梅调凄美的唱腔,引发了同情心,换来了米和干粮。一把二胡、一根竹笛、两片竹板,双袖龙钟的老爹颤微微地吹、拉、弹、奏;面黄肌瘦的小丫头,用带着哭音的腔调唱将起来:“秋水望穿等娘信,城墙上跑马难回程。大雪纷飞等家音,半夜点灯灯不明。夏日炎炎听乡声,井底黄莲苦得深……”

长江流域,千百年来水灾频频。1998年夏天,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再次侵袭了家园,却再也看不到唱着黄梅调,打着莲花落的难民了。追溯着黄梅调的源头,人们不禁感慨系之。

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经过与青阳腔、徽调相互濡染,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互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没有人知道,那是经过多少年的演绎啊,有多少民间艺人参与到黄梅调的合唱之中啊。正是有了用生命用心血和真挚的情感的演唱,民间小调才有了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吸收了青阳腔与徽调演出内容与表现,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就这样黄梅戏一步一步演变,经过漫长的岁月的打磨与推敲,终于成为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当下,曾经千门万户都能口口相传的黄梅戏,却也无力地滑向了时代的边缘。听说,黄梅戏的流行的地域正在缩小,这是多么让人牵挂的事情啊。那些坐在车船中的旅人,一面听着亲切入心的黄梅戏,一面看着窗外的风景,远处的地平线似乎在与车子一同前行,近处的村落和小桥流水却飞快地从眼前消失,此情此景,引发了多少沾惹在心的思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60#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鄱湖古宅院

一条乡间小路蜿蜒地扎进鄱阳湖港汊地带,沿途零零散散分布着湖荡、村庄还有大大小小的草甸子。小路的尽头是一个叫汪墩的村落,村落里有一座可以同时住几百人的古老宅院,因而成为瓜棚架下、茶余饭后的谈资。有趣的是张三说的与李四说的往往不是一个版本,久而久之,这座古老的大宅院就透着一股子神秘,就越发勾兑出人们的猎奇。

阳光下笋立的门楼,昭示着大宅院的气派。透过门楼依然是一重重院落的门楣,野地的风,摇曳着地面的芳草,打上一个回旋,便消失在宅院的幽深处。这儿到处都是历史,到处都是沧桑,二百多年从未间断过的炊烟,依旧亮蓝地升腾着,像袅袅婷婷的旗语,像挥舞的蓝色丝巾。

走进这古老的宅院,你的心头定然会生出许多的疑问。你很想知道,这是那年那月,又是何等人物,在这港汊湖湾里兴建这座能够容纳整个家族的庞大建筑群落。答案还得在宅院祖堂的牌位上寻找,在众多的祖宗之中,居中打坐的就是宅院的始祖:吴文碧。是他,在晚清的年代,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惊喜。

这可真是一个大手笔啊!一座宅院就是一个村庄,全村四十多户人家,大大小小二百余口,全都在宅院里安顿得井井有条。一间连着一间的居室,多而不乱,布局严谨,间隔适当。整个建筑是徽派的风格,讲究天水归流,因而前院和后院,偏院和侧院,都有回廊相通,都有天井透气,仅天井就多达四十多口。当年汪墩的家族躲进宅院成一统,任凭春夏与冬秋,日子一天天缓慢而又飘忽地向前挪移。多少孩童在这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的院落里怡然自乐。他们一天天长大,这院落也许会容纳不下,但是几百口人,一代接一代的人生履历都与这大宅院有关,这里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血脉。

水车、男人和庄稼地,成为古老宅院的供应给养;篱笆、池塘和女人,是大宅院重复而又翻新的生活模式。也许当年四海为家的吴文碧到过很多地方,见过福建客家的围屋,见过婺源五代同堂的乡绅望族,因而他才有这独特的创举。

至今依然在为这古老宅子看家护院的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他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说起宅院的来历,他们的言语中透着一股子自豪,对世事的无常有着质朴的见识。老人说:始祖吴文碧因为家境清贫,很小年纪就到景德镇学习烧窑。春去秋来,刻苦上进的吴文碧成为一名出色的师傅,赚了一些家当。有一年坐船回乡,在鄱阳湖上遇上湖匪,把他多年辛苦的积累抢劫一空。湖匪的首领看见吴文碧绝望的神情,忽然动了一些恻隐之心,随手指一指停靠在傍边的一艘木船,对吴文碧说:那船红糖是我们刚刚捞来的,送给你作为盘缠吧。吴文碧也只好接受命运的安排,哪知道运回来扒开红糖一瞧,噢呵,底下掩埋的全都是一箱箱财宝。惊呆了的吴文碧很快就醒过神来,按捺住狂喜的心情,吩咐家人赶紧在村里找块地悄悄地掩埋起来。这样过了两年,吴文碧开始筹划兴建这大宅院。老人说:当年可真是盛况空前啊,远远近近村子里的上千名泥工、木工、手艺人几乎全都集中在汪墩乡,头尾建了两三年才完工啊。

多少年啊,这带着故事和传说的古老宅院荫庇着汪姓的家族,把晴耕雨读的日子过得悠远绵长。每天清晨,太阳辘辘地滚过港汊,宅院勤劳的主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男人出耕,女人早早地生起了灶火,男人锄完几分地,回来刚好赶上早饭。日子规律的就像钟表一样精准。要说没有规矩的当数那些孩童,他们整天只知道玩耍,不是在院子里跳绳,踢毽子,就是下港汊摘莲蓬,捞菱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说辛苦他们是最辛苦,可换来的是此起彼伏的女人叫骂,和东厢西厢偶尔传来的娃娃哭喊,这也是老宅院的人文风景啊。

世事如棋局局新,如今后生姑娘们都一个个走出了老宅子,出门去闯荡大千的世界,只有一些年迈的老人依然留守在空荡荡的院落中,守望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守望着远在远方娃娃们的前程。老宅院依旧宠辱不惊,倔强地耸立在风雨阳光下,定格一个遥远的故事,见证当下和渐行渐远的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