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玉阶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第二期]] [原创]梅曙平的特训笔记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横越八百鄱湖里,

霞光水色慰心头。

匡庐峰影嵯峨甚,

唱晚渔舟入画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106

帖子

475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752
1042#
发表于 2011-7-27 22:25:00 | 只看该作者
梅老师,你文采真棒! 呵呵 我是叶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3#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5:21:00 | 只看该作者

叶子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4#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5:22:00 | 只看该作者

老男孩

——赠给敬爱的余工

第十三期特训学生 李磊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教我怎样面对困难与挫折

有这样一位兄长,他让我领略激情洋溢的生活

有这样一位汉子,他使我懂得了坚持后面的坚强

有这样一位师长,他教会我思考复杂的问题和困惑

他年近半百,岁月的风霜染上了满头白发

他历经沧桑,年轮一样的皱纹爬满了面颊

他慈祥可亲,脸上常常挂着春风一样的温暖

他豪情满怀,一心要让我们成为优秀的人才

他活力四射,就像一个奔跑在大自然里的男孩

站在讲台上,他像一位农夫守望丰收的麦田

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他像一头辛勤的老牛

为人辛苦为人忙,耕犁千亩殷实故乡的粮仓

有时候,他在荒坡坡上打点自己的菜地

有时候,他在大讲堂里讲解做人的道理

有时候,他的身影在世界各地到处奔走

用手中的钢笔描画散落的建筑

想重新描摹历史的线条与色块

他,是一位虔诚的艺术家,有着建筑师的力量

他创办装饰集团,让十万父老乡亲跨过致富的门槛

他打造艺术学院,让数千莘莘学子集结在庐山西海

他栽下了梧桐树啊,让凤凰朝着南飞或向北翱翔

多少次,他想用一个朴素的词语来安放生活

试图信任沼泽和丛林,试图在荒岛上打磨青春的品格

他与自然为善,与生活为善,与艺术相依,与夕光对峙

他是一个纯真的老男孩,把内心完全地裸露出来

坚硬的部分更坚硬,柔软的还将更柔软

多少年啊,无论世事多么繁芜,他一直安静

他像一个质朴的山民,赤着双足

把满是荆棘的道路走得风生水起

哪怕沿途是燃烧的寒雪,十月的风暴

哪怕衣襟里有着风的呼啸,酷热的艳阳

他像一个老男孩,有时出奇地安静

有时候像灶火一样欢快地舞蹈

他深邃的眼神,常常瞄向遥远的地方

他心中的愿望常常关系到绿色的十方

他,名字叫余工,是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老男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5#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01:0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建筑哲学家赵鑫珊教授来特训营讲学

(记者梅曙平 报道)85日,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赵鑫珊教授来到庐山艺术特训营,以丰富的学识为来自全国各地特训学子讲解东西方文化。

赵鑫珊教授系江西南昌人,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曾经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先后出版了《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等几十本学术著作,具有广泛的影响。

赵鑫珊教授讲课充满了哲理,他以高昂的声音、饱满的激情、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地讲述大文化理念,往往信手拈来,皆成学问,让大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很多学生认识赵鑫珊教授是从关于建筑的书开始的,其中像《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人-屋-世界: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等书籍,视野独特,发想深渊开阔,充满思想的火花。他的书就像是指南针,指引许多学习建筑的学子通向建筑艺术殿堂的道路。让人们对建筑理解更加深入,由此对建筑这门学科充满好奇和感叹。

在特训营万人大教室里,近5000名来自全国600多所高校的大学生接受了一场文化的熏陶。在赵鑫珊教授看来,人生最幸福的状态是身心两安,好的、诗意化的建筑场便提升了人的精神,收容、安顿了人的灵魂,是人的至爱亲朋和生死眷恋的对象。从独特的视角判屋之美,析屋之理,用文学的笔触,揭示隐藏在建筑深层构造里的哲学与美学原理。

  在讲座中,赵鑫珊教授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洋洋洒洒地谈论建筑、谈论人生、谈论东西方文化。赵教授说:建筑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其探究意义已经超过建筑学的本身。建筑是数学,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欧几里德空间,建筑的形体美来源于数学的优美曲线;建筑是物理,因为建筑是居住的四维空间,她永远以一个建筑场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是音乐,因为建筑体现了音乐的旋律,如同李斯特的《爱之梦》那般轻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并非虚谈;建筑也是文学,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新约圣经,都可以找到建筑的影子。

  赵教授提出:建筑师和古生物学家有共同话题吗?答案是有的,如果古生物学研究生某男和建筑学研究生某女谈恋爱,最后结为恩爱夫妻,请不要奇怪,因为他们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为什么呢?因为是结构力学把他们联系到一块,因为恐龙和建筑的构造有他们的统一性,都遵循着结构力学原理。如果说,上帝设计了恐龙,建筑师设计了建筑,那么,建筑师的最高称谓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赵鑫珊教授是庐山艺术学会的主席,对教育事业很热心,多年来,他兢兢业业地支持江西美术专修学院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学院特训部举办的各项活动,他的思想像一颗颗种子,就这样播进了学生的心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6#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4:28:00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三轮车

父亲是一个身材瘦小,脸色干黄,常常挂着憨厚笑容的中老年汉子。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父亲整天穿着一件靛蓝色工作服,虽然成色已经很旧,却漂洗得干干净净。那年那月,与父亲形影不离的是一辆破旧的、笨重的三轮车。

那是一辆满载生活负荷的三轮车啊!那些年正是我家青黄不接的岁月,乡下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妈妈病休在家,每月拿一半的工资。弟弟、妹妹在中学念书。我在家中是长子,在父亲的督促下经过几年的苦读,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就这样,全家的生活重担全由父亲一人承担。为了谋生计,父亲在上三班之余,还要日复一日地踩三轮赚些家用。

父亲是一个孤儿,行年二岁,慈父见背;生孩六年,母亲辞世。童年寄养在远房亲戚家中放牛,寒来暑往,尝尽了辛苦。不幸的身世,磨砺出父亲吃苦耐劳的品性。十八岁那年,铁路上招聘装卸工,父亲与几位身强力壮的乡亲一起报了名,一年下来,其他几位因为吃不了那份苦,一个个都辞职回家,只有父亲坚持了下来。听父亲说:干装卸工不容易啊,一包货物重达200多斤,扛起来就爬上爬下地搬运,有时小便都压得出了血。我听了,心里一阵沉重,无论多少年过去了,只要想象父亲瘦小的身板,背着200多斤货物的情形,内心就一阵子酸痛,眼睛潮潮的总有些发热。

在我的记忆里,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天暑热,除了下晚班,父亲都是凌晨二点半起床,去码头接三点一刻到达的客轮。江申、江汉号客轮靠岸时是两长一短的汽笛声,每当汽笛响起,约莫而是分钟就要靠岸下客,因此妈妈总是记得准时喊父亲起床,大多时候,父亲都是自己起来的。随后,三江五湖的旅客便蜂拥而下,父亲就在众多三轮中挤挤攘攘,眼巴巴地张望着,扯开嗓门叫着:“火车站、汽车站,坐车噢,坐车。”踩三轮可不容易,用父亲的话说那是吃人饭,使牛力。每每客人拉到地点后,父亲浑身都被汗水湿透,累的再也说不出话来。客人问多少钱?父亲只能用手指来比划数目。

有一次,父亲骑车下新桥,冬天手脚麻木,不灵便,车速很快,结果为了躲避一位老人,紧急转弯,车子翻啦,父亲的手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流了好多血,差点连车都踩不回来,母亲知道后哭得厉害。常常是这样,父亲回来晚一些,家里人就会为他担忧,生怕他在外面又出了什么事。踩三轮真的不容易啊,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不说,还经常被交警、城管抓获罚款,一次罚款就等于父亲要白白地踩上十天半月。有时遇上社会上不三不四的青年,坐车不给钱还耍横。每一档子事情,都让家里人心中踹踹不安。那年头,父亲一人在外奔波,全家人的心可都是提到嗓门眼的啊。几年下来,风里来雨里去,九江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父亲三轮车的辙印,父亲的背影于无数个黎明和黄昏,在我们的视线里进进出出,是那样的孤单,那样的忙碌和辛劳。

父亲良心好,踩三轮从不收冤枉钱。别人有困难,总是热心帮助。左邻右舍谁家有难事,父亲从不推辞。记得有一回,父亲遇上一个腿有残疾的乡下人,凌晨四点钟在火车站徘徊,父亲问他到哪里,他说想到码头,坐车身上没有钱,走路又太远,相等天亮搭乘顺道车。父亲听说,就把三轮停在他身旁,扶他上了车,说:“等到天亮还有好几个小时啊,会耽误这班江申号的,我帮忙送你过去吧。”父亲把他送到地点后,还为他买了张到安庆的四等舱船票。踩三轮的同行说父亲傻,现在这样骗子不少啊,父亲说:就算是假的,我也没有损失什么,万一是真的就解决了他好大的困难啊。只有在苦水中泡大的人,才会这样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知道同情的温暖。所以,隔壁的王姐姐生孩子,是父亲深更半夜送她去医院,楼上的李奶奶脑溢血也是父亲冒着凛冽的寒风送去抢救的。几年下来,有多少人念叨着父亲的好。最让我感动地是,父亲踩三轮走到哪里,都会有人热情地与他打招呼,与他拉拉家常,说的都是谷子一样的知心话。父亲以他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明白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为人处世,要掏心做一个好人啊!

父亲只念了半年私塾,那是为了照顾亲戚孩子做陪读的。因而父亲知道念书的精贵,对我们读书很关心。他说不出大道理,也不能常常督促我们念书学习,他教育孩子都是靠默默地奉献,无私地付出来感化我们幼小的心灵。父亲贫血,几次踩三轮累得休克过去,可是寄给我的信中从来不提起,每月寄给我的生活费总是尽量充足,还一再叮嘱我不要省吃俭用,身体要紧。这些我都是毕业后才知道的,当时我的眼里蓄满了泪水。父亲啊,这就是我沉默寡言的父亲!

现在家境一天天好起来了,可是父亲也已经老迈了许多,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每当我工作懈怠的时候,只要想起那乌黑的篷布,那咿呀作响的踩踏声,还有那笨重的三轮车,就会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我知道,我再苦再累,也累不过做装卸、踩三轮的老父亲啊。我没有任何理由退宿,没有任何借口为自己开脱!

父亲的三轮车为我们拉来了希望,拉来了生活的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7#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8:02:00 | 只看该作者

普陀听潮

从宁波乘海轮,约莫七个小时,便到了海天佛国普陀山。

早在童年时候,便常常听奶奶讲到“朝南海”。听她老人家口气,“朝南海”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艰难盛举,是信奉之人内心圣洁的愿景,要有很大的缘分与福报才能够做到。如今亲身经历了这沿途的颠簸,才真切地体会到个中的艰辛,如是我想:在那个车船简陋,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乡间妇女,想要朝拜南海观音,还真是海市蜃楼般的遥望。

因为有了童年的朝拜情结,我是怀着神秘的心境来到这佛教圣山的。在我看来,在水天一碧的茫茫大海上,几点岛屿支撑的是一种朦胧的情绪,是一种遥想已久的灵魂状态。今天我从来处来,是否就是奶奶早已灌输的精神还乡记呢?这是一个无答之问,无果之因。普陀山位于浙江杭州湾外的东海之中,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山有数十座寺院,以普济寺、法雨寺为最大。通山全是岩石构成,洞谷遍布,散漫着一种地老天荒的神秘气氛。

踏上普陀山,我感到了一种心灵的逼近,但是这种天人合一的隔离感,依然沾染着浓郁的人间烟火,因而,我依然是入世的,没有走出红尘滚滚的轮回。听说,民国时期,全岛周遭三十里中,除了七八家店铺之外,全是寺院,连开店的东家都禁止带女眷上岛居住,荤菜自然是不准上岸的。如今不同啦,下了渡轮,大巴、小巴便恭候光临,旅馆、店铺一家连着一家,街市的繁华如同市镇。如果不是密密匝匝的梵音颂唱的虔诚提醒,我浑然不觉已经进入观音的道场。

当下,天下着毛毛细雨,潮湿的空气带着大海特有的气息。我绕过紫竹林,沿途所见皆傍山临海,自是一番气象。普陀之行,震撼我心灵的是潮音洞。这是普陀山上最为著名的洞穴,是听潮的好去处。潮音洞位于悬崖绝壁之间,从崖巅至洞脚高四十丈,歧处如门,穹上虚下,宛若漏屋,凭栏下眺,但见,潮水遇风,狂号地奔逐进入洞中,一时间如雷的吼声自脚下哄然响起,声音越来越大,直逼心灵,仿佛千百张战鼓訇鸣。这时,自洞顶豁然处倒窥洞中,险怪百出,海涛似雪,奔涌不息,一会儿满一会儿干,每当一簇浪涌钻入石穴,便如同扼起上腾,飞珠喷沫,飘然数丈,溅在脸上凉丝丝的,让人顿时浑身激灵,两只耳朵却充盈着喧嚣,惊心动魄,凛凛然不敢久留。佛教名山的氛围,在神秘的自然威力烘托下,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更加敬神如神在,心中不敢有多余的杂念。平日里鸢飞睙天者,经营世务者,此时此刻,皆心头有着无边的敬畏,只是分不清是敬畏大自然,还是千手千眼的观音菩萨。也许当时依然有人心头冒出一丝邪念,但是立马默颂南无阿弥陀佛加以娇正和覆盖。

潮音洞外,危岩层叠,怒涛忽悠而来,成排山之势,把岩石拍打的淋漓尽致。面对此情此景,我正心也朦胧,眼也迷离之际,忽听耳边有人言语:潮音洞是无拘无碍法场,传说观音大士曾经在此现身说法,波涛之上,佛音袅袅,洞天之中,现大光明。我回头循声看去,但见几位和尚正与导游在言辞灼灼述说潮音玄妙。刚刚被波涛击打的众生,顿然切身感悟到佛法无量。在神秘和敬畏的气场下,普陀山进入了人们的心灵。因而,每年香客盈盈,络绎不绝。

前人不见今日潮,今潮曾经唤古人。也便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岸潮音洞,波涛日夜流。石崩穿没槛,岩隙补为楼。

普陀听过潮的人是有福的,它也许会让你领悟敬畏、学会慈悲与感恩,也许会让你想起很多平日里不曾思考的东西,这些东西哪怕如同雁过长空,风入竹林,但是毕竟进入过你的心灵,让你在波涛的狮子吼中,接受了一次当头棒喝。忽然想起仓央嘉措的情歌:菩提的果实奏响了空山,告诉我,你藏在落叶下地那些脚印,暗示着多少祭日,专供我在法外逍遥。

离开潮音洞,离开普陀山,我没有潇洒到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而是着相般想留下一点纪念,因为我知道“朝南海”是多么的不易,是多么的缘分,他年再来,不知是何年何月,况且是不是能够再来,也是一个无法预见的因果。于是我买了几盘佛音录音带,买了一张观音菩萨画像,临走时依依不舍地到处照相留些念想。在出山门时我便照了一张像,结果记住了山门上篆刻的对联:一日两度潮,听凭它自来自去;千山万重石,莫笑其无觉无知。

在回宁波的海轮上,我拿出笔,打开日记本,想写点什么,落笔依然是一幅对联:潮汐撼危崖,蓬勃涛声,既是观音示现;海天开净土,庄严世界,居然正法如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8#
 楼主| 发表于 2011-8-7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请念着我的名字

人的一生,交往应酬是每天必修的功课。春风满面皆朋友,可你感到内心深处的孤独时,却往往发现找不到一个可以念着的名字,这是一种失落。

真正的知音是沙里的金,那样弥足的珍贵。正因为如此,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话。洗尽铅华呈素心,难就难在洗尽铅华不容易,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形而上精神层面的愿景。人在红尘中,完全过滤掉名利的杂质,就接近了圣贤。退而求其次,当你快乐的时候,有人与你共享,当你患难时。有人与你相濡以沫,雪中为你送炭,锦上为你添花。人们都渴望爱情、友情,其实很大程度是想摆脱内心的孤独。世上真正的感情是彼此相通的,他们的内涵和外延独立地发展又彼此交叉。友谊需要时间来鉴定,时间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试金石。

一位诗人说: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请念着我的名字。是啊,我们都渴望着一个孤独的时候可以念着的名字。茫茫人海中,向左走,向右走,只要心中有牵挂,知道有人在温煦地注望你,你就会感到温暖,就会不那么孤单,反之,即使你在人群中穿行,你内心依然是无所依傍的孤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49#
 楼主| 发表于 2011-8-7 23:01:00 | 只看该作者

感悟风景

有位诗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话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而自然景观的形式美,即自然界中的线条、形体、色彩、音响等形式因素都是客观的存在,之所以进入不了你的心灵,形成熟视无睹的情形,是因为观赏者没有把主观色彩融会进去,没有以情感物,当然没有风景了。正如王阳明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鲜明起来。花还是那朵花,你依然是那个你,在不同心境下,你看花或者不看花,是一种心境的使然。所以陆游说: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看来,在看风景人的眼里,是有所选择,有所接纳的。风景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或者说是一个框,你想往框里装些什么呢?

雄奇百怪的黄山、水光潋滟的西湖、飘渺多变的峨眉、云雾缭绕的庐山等风景名胜之所以千古常新,就是因为观赏者在不同的气候、季节,在不同的心境、阅历、文化修养等条件介入下,而产生的屡见屡新的感悟,从而得到一种全新的审美愉悦。说到底还是一个“感”字,我们观赏自然景物要览于目而会于心,神游物外,才能不空入宝山,达到怡情养性的目的。如果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或者胸无点墨,文化涵养、生活经历不到位,即使是初游名胜,也不能把生理、心理活动很好地融合到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中去,更不可能在司空见惯的地方体验到美感。常常听人说:“风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很多听起来令人神往的地方,真的到此一游,大多是失望大于期待。”很多人慕名到庐山,可是一线、二线走马观花地游览下来,心中多少有些失落。许多到过庐山的人不明白李白为何要“吾将此地巢云松“,苏轼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不就是含鄱口、五老峰、仙人洞、锦绣谷这些景点吗?我可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庐山冲啊。其实他不懂,慧远、陆修静、徐霞客等先贤过化的名山,不是那么容易看清真面目的,因为你没有把自己融入庐山,慢慢地品位,你只是庐山匆匆的过客,来去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许多文人学士游览名山大川,往往触景生情,写出流传千古的篇章,在静谷流泉中留下脚印,涵养心中的浩然之气,他们的人生观、宇宙观也因此更趁完善。庐山南麓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山水村落,可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至今依然出现在中小学课本里的文章辞赋却达到十多篇,九江也因此可以成为文献之都,你说寻常一样的山水,为何落入先贤眼中,确是那样可圈可点呢?

王安石“好与名山作主人”不是虚套的言辞,那是有真知硕见的,要做到在风景中天人合一,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感悟的心灵一样都不能少。“暗水流花轻,晓风吹园林“是很平常的景物吧?为何别人说出来就那样面目可亲,寻常一样窗前月,因有梅花便不同啊!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处在一个大风景里,人如晓风白莲,清风朗朗,物我两忘,这样才会与风景气脉相通,风生水起。

自然景观往往被看做人的精神拟态,往往经过移情作用被人格化。高谈中见蕴藉,细腻中见性灵。正因为这样,自然景观以它独特的形式美,风格美,给人层出不穷的审美愉悦,净化着人们的心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魅力。因而陶渊明感叹:“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移情的作用啊。所以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善于感悟的心灵,即便彳亍在乡间小路,也能感受到粉墙的白比大理石更是有情,那黑瓦则带着青灰,是一种可以与阳光游戏的颜色,使人觉得山川闾阎明净可喜。不善于感悟的人,即使天天置身在浓妆艳抹的西湖,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所见亦不过是石头、水草和树木而已。当你有清风一样的逍遥,有阳光一样的温煦,即使站在街道的一角,站在高楼的阳台上,也能够从彩霞如漪的晨曦中,从月如玉轮的夜晚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感动。因而,热爱生活的人啊,请感悟柳树什么时候发芽,感悟稻谷什么时候杨花,感悟蝴蝶和蜻蜓在黄昏霞光中的舞蹈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50#
 楼主| 发表于 2011-8-7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书为伴度春秋

并非附庸风雅,我确实对读书有特殊的爱好,自幼至今,我从未间断过,一天不读书,心里头便有一种缺失之感。有时候,因为太忙,为了生存,不得不为稻粱谋,很长时间没有看书,我就会安慰自己,等这段时间打拼好了,我要好好地弥补回来,在一间安安静静的书房里好好地补补功课。渐渐我发现,我拼命地努力,原来要求的其实很简单,在没有内心压力的全然放松状态下,全心全意地念一念书。记得一位古人也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还没有到那个份上,但是我很理解那位先生的感受。当读书已成为你生活的习性,成为你寻找自我的路径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位先生说的话,不是自我标榜,不是矫情。一旦书本在汲汲漫漫的岁月中,成为你生活的内核,那么,它就会在你的人生中,筑起心灵散步的庭院。

自小我就喜欢写写画画,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渐渐广博起来,经过多年后回头一瞧,原来觉得洋洋自得的文章,其实什么也不是。这是一个过程,从事艺术的人也许并不陌生,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悟。有趣的是,我发现读的书越多,越发觉得自己无觉无知。这好似一个圆,半径越大,圆周也就越大,周遭的空白也就越多,因而越学越感觉到自己的匮乏,于是,只有继续读书再读书,前面永远是遥遥的地平线。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正如一个孩子,张开手臂,就是地平线。”重要的是张开啊,张开就摆出了飞翔的姿势。说句实在话,我之所以养成读书的习性,是因为我喜欢写作。刚开始是写的玩玩,写着写着就有了瘾,随着作品的发表,就一发不可收,一路走啊走,一晃就是十多年光阴过去啦。写作可是试金石,当你看到别人手底下出来的东西,你就会觉得自己还需努力,你就会觉得眼前总是有一道鞭影,于是你只有在书本指引的道路上,不用扬鞭自奋蹄。就这样,许多的业余时间就像水一样,被一本本砖头似的书本吸收了。

刚开始读书,我只追求数量,迷信破书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了不少书,却发现如同苍狗过隙,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后来觉得书是读不完的,我不能这样盲目地狼奔豕突,于是,有些书我再也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要把它一页页读完,只做一般地浏览,把重点划上红杠杠(当然借来的书,是不可乱划的),将来要查找时很快就能够找到所需的资料;有些书我是慢读细品的,精华部分我便抄在纸上,无事时候就拿出来瞧瞧,加深印象,几个回合之后,很多理念就消化成自己的东西了。很多人说我记忆好,说我是百科全书,他那里知道,我是功夫在书本之外啊。我还准备了很多笔记本,每次读书,遇上让自己心动的东西就撰写下来,这样很有好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抄录的过程中就记忆加深,同时因为书本很多,将来要用到某一部分知识,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一旦你记录下来,找起了就方便多啦。笔记本平日就放在手边,有事无事时偶尔还会随手翻翻,哪怕是走马观花浏览一下,也会有一种温故知新的感悟,我会觉得当时自己怎么对这样一段内容甘兴趣呢?与此同时,一些往事或许就会随着阅读涌上心头,使往昔的记忆有泛黄书本一样的怀旧,一样的温润。

我从写作实践中感悟读书,发现读书不可狭窄,哲学、文学、历史、医学、美学等等,凡能找到的好书,不妨都翻上一翻,有时候不经意间的翻看,也许会深深进入你的心灵,比你刻意去背诵的东西更加牢固生动。说实话,有些书读起来很乏味,不像武打小说那么环环相扣,不像明清章回体那样且听下回分解,但是你要咬着牙读下去,坚持读完它,因为它的含金量是一般小说不可以同日而语的,比如《资本论》、《资治通鉴》、《史记》、《理想国》等等,只要大量阅读了,它们就会成为潜伏在水面下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其实是很小一部分,全靠下面的庞大在托举。阅读面一广,你会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视野就不那么局限啦,仿佛冥冥之中有许多导师在给你提个醒儿。要知道你读大学,哪怕是一流大学,大师级别的老师也就那么几个,可一旦你学会读书,那么全人类顶尖的大师都成为你的私塾先生,而且不需要逢年过节地上门缴纳束脩,多么地划算啊!但是你可要注意,书本里面是有陷阱的。你必须有羚羊和小鹿一样的警惕。你要有自己的小九九,不要盲目地相信所有大师,大师也有时代和民族的局限,你如果全盘接受,没有分辨能力,那么尽信书,还不如无书啊。切记,切记。在读书时,你内心要有自己的定盘星,要有自己的度量衡。

金圣叹是个会读书的人,他在点评《水浒》中有这么一段话:“夫千岩万壑,崔嵬突兀之后,必有平莽连延数十里,以舒其磅礴之气;水出三峡,倒冲滟预,可谓怒矣,必有数十里迤逦东去,以杀其奔腾之势。”读书也是这样啊,啃了一本大部头人类经典之后,你一定很辛苦,要慰劳慰劳自己,找本明清的小品读读,在《幽梦影》中,在《浮生六记》里逛一逛后花园。或者干脆找本金庸的《笑傲江湖》,来做一做成年人的白日梦。

读书多啦,你会发现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很多你以前斤斤计较的事情,或许可以化作淡然一笑。很多你以前拼命追求的名利, 现在看来不是那么重要,不能再成为你生活里不可承受之重啦。书本之中可能有黄金屋,有颜如玉,但是更多的是淡泊与宁静。在一个多雨的季节,在烦躁而不安的生活段落里,你不妨泡上一杯绿茶,在内心命令自己好好读完一本书,也许随着书页的翻动,你就有了一种禅定般的解脱,就不那么拘泥,那么着相啦。你会发现脚下的道路依然在不断延伸,前面依然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贪得夜凉窗不掩,秋虫飞上读书灯。假如有条件,你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在闲暇的日子里,面对一架子的书,你内心也许就不会空空落落,你也许就能够耐得清贫,耐得寂寞,也许就不那么脆弱。在这里,我旗帜鲜明地反对,你千万不可因此成为白无一用的书呆子,皓首穷经之后,万言不值一杯水,这,也是一种悲哀!你要进得了书房,还要上得了厅堂,那么你所读的书,就有了意义,就会成为你言谈举止中的风雅与自信,就会成为你人生中若有若无,但是悠然入耳的背景音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