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庐山国际艺术特训营的品牌
――杨健院长谈特训营的手绘艺术
杨健老师是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多年来从事手绘艺术教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艺术人才。杨健老师从一个设计师成为一个手绘表现的追求者,进而又成为手绘的教育者,走过的是一条漫长的艺术历程。他从自己的处境感知,从自己的发想来体验手绘艺术,有心有法,自有一种繁华。说起特训营的文化定位和艺术教育,杨健的言谈里有一种发轫于心的热情。
杨健说:我是因美术转到室内设计的,以一点美术功底来与设计和手绘结缘。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也在好友的劝说与鼓动下,到了一个沿海城市开始与室内设计接缘,这个缘接得是很辛苦的:刚开始,我看不懂看图纸,不懂得材料,更是不明白什么是室内设计,但作为设计的效果图,还是能够看懂个究竟。凭借自己的一点悟性,我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搞起了设计,设计也就渐渐成为了我的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工作经历的延长,我对设计和表现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也慢慢尝试用短期的手绘表现方式来工作,这种方式就是现在的手绘,也叫徒手表现。后来,我又加盟了规模庞大星艺装饰,当时手绘在这个装饰公司是一种文化,也是设计工作的主要方式,在这里我又重新认识了手绘,并有机会开始大量的运用手绘,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积攒了大量的手绘。一个偶然机会我结识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在与他闲聊中我萌生了编写一本手绘书的想法,当时在编辑和出版社的帮助下,我出版了第一本手绘书《家居设计与快速表现法》,这本书以手绘表现设计为主要内容,随着这本书的问世,作为设计的手绘也似乎热了起来,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对手绘的学习有着难以想象的热情,这本也曾多次再版。从此以后,我也有机会能够接触大量的设计师和青年学生,利用一切机会与他们探讨有关手绘的问题,他们或是通过QQ或是用EMALL来和我交流手绘,也请教有关手绘学习的问题。青年学生们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式的手绘培训班,他们对手绘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态度和热情真可谓是点趋之若鹜了。于是我想,手绘教育应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或者是艺术修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不可创建一些平台来专门进行手绘教育和推广呢?
这期间,国家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北大人文研究员余工创办了庐山国际艺术特训营,宗旨是提高中国设计艺术的整体水平。手绘无疑是特训的一出重头戏。特训营对来自全国几百所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手绘艺术教育和培训。与此同时,每年还在各大城市以及高等院校举办手绘讲座,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手绘教育一时间桃李满天下。我有幸在特训营里直面全国各大高校的莘莘学子,从事手绘教育的实践,我觉得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杨健老师说:手绘是介于设计技巧与表现艺术之间的一个门类。特训营的教学讲究的时苦练加巧练,寒暑假60天特训,每个学员要疯狂手绘2000张,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下的是笨功夫。而特训营聘请的手绘和设计名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学习,教学相长,讲究的是心法,这里面有悟性,有形而上的理念。从我个人学习手绘的体验来讲,我认为特训营的课程设计是科学与有效果的,这一点在每期学员身上也得到了检验,每期参加过特训的学员,与那些他们母校没有参加特训的同班同学比较起来,手绘水平和艺术感觉就有明显的提高,正因为如此,每期特训都有许多回头客,因为这些学生认为,利用寒暑假到庐山艺术特训营学一手手绘绝活,值!他们觉得学一次还没有巩固,他们要通过再一次特训把手绘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本领。我总是对学生们说,手绘不是书法的急就章,要能沉的下去,又出得来。很多同学问我,学习手绘的方式方法,有没有阶段。如果硬要给手绘学习划分阶段,我认为也只能基本划分为:一是努力学习掌握,这个时期主要是练技术,同时关注一些优秀的手绘作品,逐步加深对它的认识程度,吸收他人的手绘“营养”,这是所谓初级阶段吧。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手绘,在这个阶段,往往会对手绘本身思考的反而会少了一些,也就好像我们要天天吃饭一样,这是天天做的的事,久而久之,它就变成了一个程序或习惯,它是不需要经过考虑就可以做的事情,若一旦有人问你怎样吃得科学,吃得营养却反而答不上来了。越是经常做的事情反而容易被忽视,这样也就自然很容易让事情停留在某个阶段了,手绘亦然。当大量的设计在你案头时,手绘就变成了快速完成设计的一种手段,这个时候手绘的,也只是一些毫无激情和新意的(当然设计的本身却不同)图纸。三是思考探索阶段,随着手绘在设计领域的广泛运用,它已经逐步地被接受认同。我想,这时手绘也应该要慢慢形成一个课题或学科,也应该承载一些设计表现的内涵,手绘的目的虽然是为设计服务,但它此时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表现形式了。既然如此,那么它也应与其他表现形式一样,也能够具有表现的艺术性(绘画就如此),如果这样,那么手绘将远远不应该只停留在现阶段(所谓现阶段是指大多数手绘还没有表现的艺术性可言),它应该还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手绘也需要一些人率先去研究和拓展,这样,手绘才有推广和教育的价值可言,才能真正深化手绘教育的意义。
艺术都是想通的,手绘也不例外。手绘要善于借鉴,要善于从其他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因而除却手绘,我们还要宗观其他绘画形式,你会发现它们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如水彩画的赏心悦目,水、色、形、构成的画面,让人不得不折服于画家艺术表现能力以及画家作画时的心智,一切仿佛都是在那灵妙闪现的一刹那间自然形成,一切都是那样的完美;油画则是以它厚重的笔触,细致的刻画来取胜,并利用一切极致的手法,最大限度地来达到撞击观者心灵的目的;中国画则 以线条和笔墨说话,用意境和人文精神来感染人们,它对大众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方式虽然极其深奥,但无疑也是最具有潜在的启发性,也是最有意义的;这时,我们再来回头凝视手绘,与此相比,无疑显得有些苍白,它除了表现部分设计之外,是乎还不能具备其他的意义。于是,我们要力图寻求和尝试其他方式来拓宽手绘的空间,这既是出于教学的考虑和需要,也是为了多方面来提高自己。我尝试用手绘的方式来表现其他对象。
最后我要说的是:手绘是设计师不可缺少的一种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是先进的,也是最有效的。因为手绘表现很快捷、很轻便、它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来运用它。用手绘来沟通设计更有说服力,它既形象又表现得多样化。一个能力全面,高素质的设计师应该都是手绘表现的高手。再则,手绘与做设计和与设计师的个人成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手绘应该成为设计师的习惯。当手绘成为习惯时,它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工作过程的本身了。当手绘成为习惯时应该是这样的:随时有纸笔相随、随时地涂抹几下,随时地纪录你感兴趣的对象(设计元素等),这样也好像作家们在收集素材一样,提笔前心里就有了故事和人物,长此以往,我们做起设计来理念也就多了,也就得心应手了。作为设计师必须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注重自己审美意识的培养。手绘中透视的运用能帮助你更加直观地领会空间,线条的运用会让你慢慢的感悟什么叫做抑扬顿挫和气韵,笔触的运用会让你知道什么叫节奏和变化,什么叫着情感的跌宕起伏。我们知道设计要具备先进的理念,但无论什么样的理念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它都要通过一些的具体手段来表现和实现,手绘的表现应该是具体的手段之一吧,如果一个设计师只有好的理念而没有好的表现手法,是尴尬的,也是可悲的,设计师所具备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段都应该是先进的、无可挑剔的。近现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赖特、密斯、格罗庇乌斯等,他们都把手绘当作设计构思的主要方式了,特别是柯布西耶,他应该也是一个绘画高手,他画的速写是那么地充满灵气、那么地动人心魄。如现代大师中还有理查德迈耶、安藤忠雄、弗兰克盖里、贝聿铭,在他们的手绘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空间和形态有着超乎他人的想像和理解。他们都是世界级的最伟大的建筑师,他们的成长和成功都应该给了我们不少的经验和启示。
我还想告诉青年学生们,要真正地学好手绘要有长远的目标,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手绘这表明已经掌握了手绘,但这只是对设计师的一般要求,也是学习手绘后达到的短期目标,若满足于此,肯定不能再提高手绘水平了。我以为学好手绘长远的目标应该是:让我们的能够具有人文精神,能够具有它独特的艺术性,就是要让我们的手绘能与绘画媲美。这也是特训营的人文精髓:提高中国设计水平,普及社会审美情怀。这是一个多么温暖的人文关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