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空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求学东南亚——阿木的吉隆坡留学历程

[复制链接]

15

主题

93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999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空城在2011-10-4 22:40:00的发言:

当我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自问的想法。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这些常被绘画人所运用的色彩,我都拥有。但是我是否拥有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视觉的创意,组合一种新产品的创作力,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由矿泉水瓶演变的“愤怒的小鸟”时,我突然有种失落感,一种对我自身的失落。不是因为产品很出色。而是因为这些小东西让发现了自己枯竭的思维力,还有自己一贯被禁固的想法。转眼间来这里已经七个多月了,这些时间我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从它们的身上我试途寻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一面。但好像并没有多大的收获。因为现代生活,同一个格调的西方式的生活方式被世界所推崇。每一个产品被科学家发明,发明的目的本身是希望服务于人类,可不曾想现在的生活却是:人类被科学所发明的产品所应用,这是不是也算得上本末倒置呢。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我们可以现在放弃手机,放弃网络,放弃电邮,放弃QQ,放弃娱乐吗,你可以放弃一天,一年你可吗?我们的生活被越来越快捷的工具所充斥,而这些越来越快捷的工具让人变的越来越懒惰,让人的思考变的越来越短路。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方式,禁固了我们的思维能力。网络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也让形形色色的人有了许多共同的文化,仅管这些文化本身是有一些小不同,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用百度,外国人习惯用GOOGLE,中国人喜欢用人人,而外国人习惯用FACEBOOK,中国人喜欢看土豆,而外国人通常用YOUTUBE。但不管是百度,GOOGLE,人人,FACEBOOK,土豆,YOUTUBE,除了运行平台不一样,这些东西带给我们的认知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认知的背后,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载体上所体现出来的细微的文化,往往折射出了国与国之间的不同,有时候这种文化从侧面验正了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我的专业总共包含七门课程,不管是主课还是辅课,从开学第一天开始,我没有另何课本,也没有拿到另何老师发的讲稿。但是每一门课程的第一节课,每一个老师都会给我们一个本学期的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会细化到几月几号星期几第几周第几节课几点在什么地方讲什么内容,这个内容所涉及到的可以作为参考的相关的书籍以及书籍的作者和出版社等等会一并列出,以及和教学内容有关网站标题都会列出来,还有什么时候交什么作业以及作业的评分标准。都会在开学的第一天告诉你。作业有团队作业和小组两种模式,而提交作业的方式也分为几种。教学当中涉及到的相关建筑,通常需要实地考查,但是学校并不会组织,这些都需要小组成员自行选择项目,自行完面调研。在提交作业之前我们通常有几周时间的个人指导,这种个人指导,老师会给你指出作业当中的不足,然后再回去修改。学习的能力就是隐藏在调研,讨论,自己查找资料,老师个人指导,自己修正错误,再指导,再修正,一直到达到标准为止中间。能力的提升同样是在这种被否定,再被否定到最后补肯定的过程得到的。而之前的所提到的类似于百度和GOOGLE等载体的运用之间所体现出来的细微的文化,就是在每个学生自己寻找学习资料之间所体现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细小的很容易被漠视的细节。在这段话的最开始我之所以会说到当我看到那些小作品之后有一种失落感,是因为在日常学习中,我发现的自己思维和这里的老生对于同样一个课题的理解往往有出入。同样的作业在许多细节上面,比如说施工图,设计版面我可以比他们要深入,甚至在类似于施工图这样的细节上因为自己以前工作过可以做到全班最好,但是往往在如何开放思维,如何运用生活中所常见的东西转变成设计的把握上却要输给他们一大截。我看到他们可以将常见的口红,面包,磨方,稻田变成一个很顺理成章的设计无素,但是我却在设计概念上卡壳。所以我才会有提天关于自己思维被禁固有那样的感叹,我想这和我之前20多年所接触的传统教育是不无关联的。我的努力就是学习如何转变自己的思维,不仅仅在于做设计,还有生活。如何取长补短,学为我用。这是漫长的路,我才刚开始。

会手绘就会设计。会手绘就有创意。

今天我还不是做得最好的,但将来最好的未必不是我!!! 每天画到自然睡,磨笔磨到手抽筋~ 个人作品最新景观手绘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2&id=55254&star=1#6238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