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评论家满登独家对话余静赣:设计师思想境界
满登:您投资近2亿在家乡办学,获得了很多社会荣誉,作为一个学建筑科班出身的设计师,您是否认为自己已偏离了您的专业?您在专业道路上的投入与当下投入艺术教育显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你如何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余工: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在家乡办学的目标是做强中国艺术设计,创办的学院包含建筑设计专业,其实就在专业方面符合了我的需求,与艺术设计无关的专业不会开。我从事工作三十多年,十多年做建筑设计,二十多年做室内设计,室内设计相关的知识相比较而言稍微局部一点,但是就这点来说,办学校我认为还是符合我的本意的。
至于说在专业地投入上,我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设计了不少工程,积累了一些经验,做了大量的案例,因而,我觉得我还是学以致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创办学堂,投入教育事业,能够将自己的实战经验结合起来融入到艺术教育之中,就是对我所学的专业的延伸。我们办学院和中央美院等艺术教育是有区别的,我们只开设三大专业,第一大专业是乡村建筑;第二大专业是水彩,纯艺术表现与建筑空间表达是有紧密联系的;第三大专业是雕刻艺术类,实用工艺艺术也是室内空间、建筑空间、景观空间等所需要的。这三大专业都和我的老本行——专业建筑相互关联,学院在些方面找到了一个汇合点:艺术、设计、实用、空间,彼此关联在一起,就是对专业的进一步拓展,当然,我希望在艺术教育方面为国家为行业摸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满登:您创办的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闻名业界,您画的手绘设计也很棒,您觉得拥有手绘技能的设计师与不会手绘的设计师有什么区别?手绘对设计师意义在哪里?
余工:我觉得设计师拥有手绘技能是他的基本功,一个方面是艺术的修养,手绘好的设计师相对的艺术修养较好,在手绘草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会提升设计艺术,这是一个沉淀与感悟的过程。二是手绘表达可以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种灵感触发和精神的东西在里面。同样是做一项工作,手绘表达好的设计师会快乐潇洒些,会在某些方面有着更多的自信,手绘的意义在这三个方面能够具体体现。当然,电脑好的设计师也能拿出创思也能有艺术修养,很多都是相通的。但是手绘的修养可以更加的直接,电脑会有很多的限制,如模型、图库等,创作会弱一些,靠电脑表达会影响设计师的创作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手绘表达是一种思维,这种表现手段包含很多的思考,通过笔在纸上画,思考是贯穿始终的,由此会带来很多的创思。总而言之,手绘对于设计师的意义在于:手绘是一种艺术精神,会手绘的设计师做设计不会觉得枯燥,他们意气风发,创意无限,因为有了激情,有了爱好在其中,因而,手绘同时也是艺术文化的积淀!
满登:您为灾区捐三年生命的承诺和实践感动了很多人,但您若不去灾区救灾,也不会有人说您,因为您投入艺术教育的事业泽披莘莘学子的,依然很繁忙,您为何对灾区家园重建非要身体力行?
余工:我支援灾区三年建设的承诺,不是有计划的,而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当时我在成都讲课,亲身经历了大地震带来的震撼,看到那么多的生命因为不抗震的建筑而失去,深切感到,不符合规范的建筑真的是要人命啊。我知道重建需要大量的建筑师参与,但是,我觉得因该担负起一个建筑师的责任和义务。当时,我没有考虑到三年呆在灾区会给自己的生活、事业或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只是凭着一个建筑师的本能来做决定的。我觉得三年基本可以完成重建,所以做出了三年的承诺。我本人直接在灾区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因为团队建立起来后就没有必要天天固守在灾区。2011年6月1日布瓦寨十方学堂的竣工为我们三年支援灾区的计划暂时划了一个句号。我认为,这个三年很有意义,在支援灾区建设家园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三年来,在灾区了解到中国农村的建筑现状,知道国民在抗震建筑知识上还有那些的缺失,作为建筑师,我们获得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我们在实践中,清晰地认识到建房的选址非常关键,在断裂带以及河流等不稳定的地形上,建筑房屋,哪怕没有地震也会存在很多的危险的因素,这点很关键。我们为灾区农村提供了2万多套农房设计方案,这些都是在了解当地建筑风格、建筑空间的基础上展开的。汶川山寨2000年左右的特色建筑保留的很完整,这很难得,从中,我们获取了很多专业知识,也结识了很多朋友,所以支援灾区家园重建是很有意义的专业操守与操练。
满登:大家都知道,您非常注重对青年学子的品行和意志的培养,尤其是倡导“名师点灯”的思想启蒙教育,它对学生的成长具体意义何在?
余工:自己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打拼,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品行与社会责任,还有性格修炼不到位的话,事业就不好做。性格修炼首先是要从个人的职业良心、事业胸怀和意志力着眼的,很多的设计师,想做一番事业,但是常常因为这样那样原因做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意志力,才会半途而废,以至于频繁地换单位、换岗位,结果缺少事业的磨练。因而,我培养年轻人,尽量在给他们知识学问的同时,加强意志力的培养,意志力往往决定事业的成败。我在办学上,注重这些课程的安排。品行意志是怎么来的?不是课堂上随便说说或者开展远足就行的,关键还需要他们能够透彻地认识,成为每个学子思想的指导,这才能够点亮他们的心灯,从而得到很好的品行指导。我认为,坚强的意志,不是说走100里就很坚强,要明白意志力和人生的观点是紧密相连的。名师点灯,有时候一句话就点亮了一盏心灯,一堂课就点亮一个人的一生。古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社会认可的。导师的作用就是让学子少走弯路,这些对于青年学子是需要的。
满登:您曾为8亿农民住宅规划市场前景,那充满前瞻性的描述很精彩,那么如何定义中国当代乡村建筑学?你创办的这个专业有什么特色?
余工:这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8亿农民,有房有地的,但是,基本上没有人为他们做规划,做设计更谈不上。乡村,没有设计师、建筑师在行走,这是一个怎样的空白?8亿人,是几十个德国、几十个法国、几个日本、美国的人口总和啊!在这广阔天地里,却没有设计师来参与,这个问题很沉重。乡村建筑学是培养专门为农村做设计的人才。现在城里的设计师很难深入乡村,城市建筑几乎进行了量化,而乡村建筑却没有人考虑。现在乡村建筑都没有朝向,没有格局。家居与种地养殖的关系,农民放下锄把需要洗脚、洗手,厕所需要卫生规范、农村用水系统的安排与再次利用分配等,都没有人去思考。乡村建筑有自己独特的方面,虽然也可以借鉴城市的设计系统,如供水供电等,但是也有绝对的不同之处,如乡村养猪、城里养宠物,走廊的走向,农村牛走的道,猪、鸡、鸭豢养等都要考虑,这个专业特点是讲究与结合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以及当地的建材和气候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城里没有这样的平地和环境。而且乡村的地域性非常强,使用功能,更多的要考虑农田和生活。乡村建筑学不需要太考虑市容市貌,觉得好用好看就行,也许很土,但是舒坦、适合就是好设计,设计相对讲究也比较大些,这些是乡村建筑的三个特点。乡村建筑分布比较散,成本比较高,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因而对设计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乡村建筑方面的人才要求会施工、会管理、懂材料,是全方位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特别是,乡村的建筑结构或水电或暖通等方面,不可能单独有这方面的专家来服务,一个设计师必须涵盖所有的知识,注定我们的设计师必须是多面手。
满登:您在吃、穿、住、行上都没有太高的欲望,尽管是一个身价和资产过亿的企业家。您这种朴素的世界观是否与当下流行的财富观念格格不入?您是否感觉您不太入流?换句话说,给人的感觉是否太落伍了?
余工:客观来说我不缺钱,但是事业的投入都是靠我们自己一点点挣的,虽然也有一定的相关扶持。可是,帮助家乡人办学校,扶持学生出国留学,聘请名师前来点灯等等投入都是非常大的,面对这样庞大的资金需求,我不能算是富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比较拮据的。钱要花在刀口上啊,因而不容许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讲究奢侈,我也希望有好的车、好的房子、吃好的、穿好的,过舒适的富人生活,但是我的条件不容许。目前清淡的生活,也是我心甘情愿的,现在的日子和以前相比已经好很多了,天天热热闹闹像过年一样,多好!我不需要买车,这笔钱就可以用来干更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落伍这个问题,稍微有点知识文化的人不会觉得我落伍。因为我的消费观念,在事业上,不在个人享受上。人生在世,地不过三分,衣不过六尺,我也不缺什么,并不落伍。因而,不管到北京到清华大学还是到企业面对大学者、大总裁,我都不觉得寒酸。我真正过着内心平和的生活,在大自然中诗意的栖居,有小鸟的欢叫,有田园生活的乐趣,有我想做的事情,很高端,很多人一生努力追求的不就是这种生活吗?而我已经有了。
满登:您学的是建筑学专业,但您现在全身心却投入到艺术教育,这是两个不同概念的领域。从建筑专业跨界到艺术教育,您适应这种跨越吗?您为何如此痴迷艺术设计教育?
余工:这两点我结合的比较好,我投入的艺术教育,立足点在设计、水彩、装饰艺术,其他的专业不铺展,如果是三大专业的需要,其他的课程就会作补充。艺术教育需要有人牵头去摸索,不是懂教育就能办好。蔡元培是伟大的教育家,但是他不一定什么都懂啊,他同样做好专业繁多的北大教育的带头人。他要做的是在校训、艺术宗旨、文化教学理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给学校定位,这是一个大方向,是办学的宗旨所在。与自己本身的专业关系不是很大,不是说,一定要有纯专业知识才能办相关的教育,更多的是服务国民生计的某一方面。我办学院,专业与我本身的专业还没有太大的跨越,但是教育对于我是一个新的挑战,可是我可以请专家来做校长啊,比如张友苏教授,从事教育35年,他在大学当过艺术学院的党委书记,担任过商学院的党委书记、国际艺术交流学院的党委书记,教过管理学的课程,他对教育应该是个行家里手吧?至于其他专业,我们不懂,我可以聘请专家啊。不拘一格用人才,在年轻人里提拔懂艺术的有志之士共同打造这份事业,这与我本人学什么专业是两个概念。当然,我也不会脱离专业,有时候我自己还要做设计,隔三差五接几个方案来做,比如最近帮田秘书长做别墅,公司大的设计客户指明要我做的我也会做,一年做几个,江美的校园我最近就在做设计规划。办学稳定后,我还准备投入乡村建筑,利用自己专业为农民做设计,我不痴迷办企业,随时可以跳出来做老本行。这叫拳不离手。
满登:很多杰出的设计师都是因为项目设计而成就了自己,闻名业界。作为建筑师,您却是以艺术教育的传播成就了自己,也因为造福家乡赢得了很多荣誉。您怎么看这两者的关系?您怎么衡量一个设计师的境界?
余工:关于设计成就和个人荣誉的问题,我也很羡慕像安藤忠雄等闻名世界的建筑师,羡慕那些做出很好的教育成就的艺术教育家,四川美院的罗中立院长,他不仅在艺术教育上就卓有成就,而且本人的油画创作也闻名全世界。我羡慕的不是荣誉,而是他们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我从来就不是为了追求名誉而做设计传播,我是发自内心地热衷于这项事业,想做出一些成就来,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吧?能够做世界上闻名的建筑师,能够设计世界上被广泛认可的建筑,也是有创作的欲望和企图心的,这也是事业的动力所在啊。一个好的设计师要经过很多的关卡,有这种欲望才能排除万难,建筑大师拿到荣誉和奖项,同样是对他们劳动的肯定,也会鞭策他们做的更好。我如是想,如果办好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设计师,那不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大设计,大工程吗?给我三、五、十年的时间,我有信心把艺术学院办好。我现在还不老,50多岁,我还有20多年可以打造自己喜欢的事情,打个好基础然后让年轻人在接着拼博。到时候我就可以抽身,我有信心我潜心乡村建筑设计,同样能够让大家知道余工,我还怀抱着设计出经典作品、成为教科书上参考的经典案例的雄心。我出名了学院就更加出名,招生就会更好,也能够留住更好的人才,这些都是不矛盾的,都是事业的组成部分。如果设计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出名,说明他在用心做,他用劳动和创造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诚然,很多默默无闻的建筑师,也很伟大,业很棒,比如灾区,多少代工匠的手才成就现在的建筑特色与经典,他们也是用毕生的精力在投入一项事业,所以这样的人都值得尊重。所以,境界有高有低,利人利己是高境界,不高做不出好的设计,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是毫无疑问的。
满登:有人说当下社会是一个追逐“名利”的年代,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企业家您如何看待“名利”?
余工:上面已经谈到了,人生三件事:吃、睡、拉,这是本能,三件事能够保证,其他的还有,财富、名誉、权利,没有钱就不能办学不能帮助农民做房子,追求财富也是对的;名人做事更方便更能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权利是国家给予的市场给予的,有权利能够调动更多的人,团队力量更大,人生价值体现会更高。当然,原则是不损人利己,要利他利己。为了他人,自己也同时会得到回报,我目前就是这个境界。
满登:以您的睿智思想和独到的眼光,对于那些学习建筑或室内设计的年轻学子,您有什么建议给他们?
余工:这个采访,问题都很到位。其实对他们的建议,在前面的谈话中,我已经回答了很多。比如说名利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我想强调的是:人生要树立为大部分人谋利益的价值观,年轻人刚走入社会,面对很多选择,在选择面前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假如出发点不对,下面的路就会很难走。有了正确健康的人生目标,才能得道多助。目标远大,脚下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敞。在找准用力方向后,就要坚持、坚强、坚定,遇上挫折不能急躁,要学会反思,要不断虚心学习,在过程中学会调整路线和方案,但是目标不会变。上善若水,水的目标就是汇集到大海,经过千难险阻,经过重重阻隔,但是最终他们汇聚成力量,托举起大帆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