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韬》:识才
中国传统兵法《六韬》,相传是太公望(吕尚)所著,但从其内容分析,应属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或许是伪作的缘由,其知名度与《孙子兵法》不可同日而语。细细品读《六韬》,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其军事思想更具东方式的哲学与智慧。 在一个秋日的夜晚,天气依然有些闷热。为了贪图夜凉,我打开了窗户,秋虫逐亮而入,在书房的墙壁上扑腾,发出沙沙的声响。此时,柔和的灯光下,我静静地捧着一本《六韬》,内心顿然有一股子士大夫般的文气。当我看到《六韬》中的《文韬》那一章节时,不禁时时把书桌拍得怦怦直响,那见识太玄妙了。 《文韬》中有一段谈“识才”的方法,相当精彩,我想它的启发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一段韬略是通过周文王和姜太公对话而展开的:有一天,周文王问太公道:“很多的君主都在努力罗致人才,却少有能真正发挥的,反而世局愈加混乱,甚至造成国家的危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太公望回答说:“这是因为虽想罗致人才,但所任用却非真正的人才,以致有名而无实。” 文王又问:“为什么所用的并非真正的人才呢?” 太公望答:“这个偏差由于君主太注重一般的声望,是以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啊!” 文王:“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太公望:“一般做君主的,喜欢听一般人的意见,大家所捧的,便会认为是人才,一般人所批评的,便认为是败类。所以善于结党营私的人朋友多,常容易被任用。真正有主见,不苟同的人,反而常被摒弃。这样便会使奸佞结党,相互榜标以求饶进,阻挡了真正人才进修之路。以致忠臣常无罪而遭杀害,奸臣以虚名而得爵位,所以虽努力罗致人才,但政治却愈加混乱,国家仍不免于危亡。” 读了这些文字,使我想到小时候在外婆所在的乡村念书时,节假日里,外婆常让我帮忙除稗草。秧苗长出来后,残存在秧田里的稗子也发了芽,混迹在秧苗之中,识别它同样需要一双慧眼。初生的稗苗与秧苗,只有细微的差别,没有经验,不细细辨认,几乎难以觉察。要说辨别的法子,有时候还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打个比方吧,如果稗和秧都是女子,那么稗草长得妖媚一些。稗的叶子稍长稍细,稗的腰肢稍圆稍瘦,稗的绿也像是绸缎上的,高雅。而秧的绿则像土布染上的,俗气。这多么像真假人才呀,真名士不奉迎不拍马,大多都多少有一点傲骨,自然没有八面玲珑,附庸风雅的人来得可爱。 故而这世上“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多半是由于人都喜欢听好话,并且容易从众的天性使然。非具有高度智慧、冷彻的理性,是不能完全透视事物的本质的。
<--EndFrag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