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玉阶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武宁县乡村建筑透视

[复制链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手绘世界名校第一人——余工

题记:余静赣,人称余工,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创始人、庐山艺术特训营创始人、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上海东华大学等几十所大学客座教授、国家高级建筑师、IFDA国际室内装饰设计协会中国区副会长、广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著作有《欧洲建筑语言符号》《木街诗画》等系列。

提起余工,多年前,人们会想到的词根是:星艺装饰集团、武宁装饰之乡;近些年,人们立马会想到江西美术专修学院、庐山艺术特训营。然而非常熟悉余工的人就会饶有兴味地说到他的钢笔画,以及他千里走单骑,画遍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壮举,这真的是一次艺术新长征啊,余工一路行来,高校的古朴建筑,高校的人文景观,自有一种繁华。

余工醉心于艺术教育,他创办的庐山艺术特训营,面向全国600多所高校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展开博大手绘艺术特训,目标宏大而广博:一定要做强中国艺术设计事业。作为建筑装饰设计师,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还练就了一手快速手绘草图的绝活,每年在百忙之中他都要抽出时间到世界各地写生,画了大量的作品。走世界,画名校,是余工这几年立下的雄大愿景。

观看余工的画,仿佛是一种轻快而逍遥的表达,总能唤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朴实而富有人情味。余工喜爱通过表现建筑来间接的反映社会生活,手底的东西充满律动,有无拘无束地激情充盈其中。余工崇尚自然,他的思考是从人与建筑与自然空间的视点上展开的,余工说:人的天生的本性来之于自然的造化。

因为从事艺术教育的渊源,余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寻访当地的名校,近十来年借着给设计专业大学生讲座的机会跑遍了全国一千多所高校,画了几万幅校园建筑,每次到一所高校,余工就会找一个地方,摆上画架,拿起画笔,一笔笔描画名校的风采,国内的清华、北大、上海师范、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各地学校几乎让他画了一个遍。去年余工抽空去日本画了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两所世界级名校,当下余工又常驻英国伦敦,将剑桥、牛津大学作为第一站,计划用三年时间画遍欧洲名校。

在画世界名校的时候余工感慨地说:剑桥,一个在校生仅一万来人,教师也只一千多的规模,竟能产生八十、百来位获诺贝尔奖的师生。牛津也是与剑桥差不多规模也同样培训出众多(六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欧洲许多国王将相文学哲学戏剧科学巨匠都出自这两所高校。更有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都达“想不出人才已很难的”境地。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就培养不出能获诺贝尔奖的学生呢?除了教育机制及古老学风习俗诸多原因外,是不是教育环境的因素在作祟?
余工在画画之余,常常深深地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名校的教育理念,耳闻目睹名校风范,余工决定出远门,用三年左右时间来画世界十五所名校(八成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这十五所名校)。深入了解下校园建筑景园等文文环境、文化艺术习俗等人文环境、大自然气候天文环境及宗教信仰自然科学理念的神文环境。希望能找到些东西带回来与有兴趣校园空间同仁交流。

余工在画剑桥、牛津大学的半年多时间里,获得了很多感悟:东方教育常看好庙宇式闭门读书法,所以图书馆成为我国校园重点营造的建筑空间。高校也常以藏书量来分高下……国人“书香门弟”情结就是很好的写照。剑桥牛津也有世界顶级图书馆的,但我看到剑桥牛津校区的酒吧是许多学子学习做作业的地方。牛顿、达尔文、路德、雪莱、拜伦、培根、麦克斯韦、克伦韦尔、霍金、罗素、卢瑟福等大科学家大神学家大哲学家大诗人大剧作家们都是在酒吧做作业的常客,师生共聚酒吧平等地讨论课程与感兴趣话题,酒吧是课室也是思想智慧图书馆。牛顿向自然科学进军就是因为有一拨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老师在酒吧狂辩事非而促成的。我们秀才不出门的闭门(强调书香门弟)式教育空间环境是不是也同时闭塞住创造性之智慧门了不啊?

在余工的剑桥画稿中,能看到许多林深小道,这可是有智慧的地方。剑桥牛津校园虽都是四合院空间居多,看起来不大,但都十分闲适。很适合师生散步闲聊探寻学问与真理。林道不长但是四面相通,循环往复,闲步其中可无限延长。在这静静的林荫路,在那宽阔的校园草坪以及神经兮兮氛围酒吧还有那康河上的游荡(剑桥大学所以地的河)就是能让师生闲适其中而进入自由自在境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余工多年如一日,画名校,看世界,顺便思考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人文环境与教育理念,他跑的路程可以绕地球58圈,这是一条艺术苦旅,这是一次次起点就是终点的艺术长征。余工在艺术实践中描画建筑,描画风情,描画教育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教育理念。因为坚持,因为酷爱,因为责任与良知,余工,成为手绘世界名校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3#
 楼主| 发表于 2013-3-18 20: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4#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1: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宅子凝固的春秋

\文 玉阶梅

透过武宁乡村零星分布的老宅子,我能够感受到比童年还要久远的气息。这个地域的某一个时期的人居生活方式,尤其是家族与家庭生活的许多细节,在茫茫岁月的大浪淘沙中,都直观、具体、细致地沉淀在一幢幢老宅子里,告知现代人许多遥迢的消息。

老宅子是一滴水,依然折射着早已掠过的阳光,风雨剥蚀的门楣与窗棂斑斑驳驳,青石铺就的厅堂、院落,光滑中笼罩着灰尘。从曾经的闹腾与繁华,到当下的沉寂与冷落,时间的落差像三叠泉瀑布,飞流直下,形成一种冲击力,因而,每当我走近它,就会在心中袅袅升腾一种别样的感受。传统老宅己把它经历时光中的许多层面铭刻在身,并且有迹可寻。许多故事就像曾经的生命凝结在玛瑙中一样,依然栩栩如生。

通常说的武宁传统老屋,存在的年头大都不短,远的有数百年之久,近的也有几十个年头。常常是这样,在一个村落,老宅子与新建的高楼大厦比邻而居,有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对比,虽然在理智上我晓得,岁月如流,时间不居,百年前建造的老屋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按当时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建造的。可人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变,旧日老屋不能充分适合现在人的需要是显而易见的。曾经是非常好的格局与设施,今天变成了不足和缺点。 我晓得,老房子的使用价值随着岁月增加而递减,历史愈久,愈不合今天之用,几至难以居住,非住不可,只能凑合。不管老屋如何富于情调,如果让你长住,怕你也不舒服,不久就会逃走。总之,时过境迁,好看与好用已不统一。但是,面对没有一点风格,四四方方、千篇一律的乡村现代建筑,我依然怀念老宅子带给我的村落情怀。
我走遍了武宁大洞、泉口、鲁溪、横路、宋溪、船滩等众多的村落,老宅子已经很多让位于“树小墙新屋不古”的新建楼房,一些仅存的老宅子,常常只见几位老头、老奶奶,坐在门前的躺椅上打瞌睡,周遭是觅食的鸡群,还有依旧卖劲狂吠的狗,偶尔还会看到几只上窜下跳的猫,一切都那么冷清。对于村庄来说,老民居已经边缘化,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村庄的老屋是历史,是老祖宗的发脉,是厚重的风情。而途中见到农民新造的房子,一派新样新貌,却让我们不高兴了,因为他们夹杂在老屋之间,甚至趾高气扬的横亘在老屋面前,一幅不伦不类的暴发户摸样,让我手头的相机很难取景,让我觉得有饭里掺沙子一样不舒坦。

我理解,农民的新屋与现今中小城市的房屋类似,不过水平差些。正如今天农村妇女穿戴打扮与城中女士相似,只是稍欠雅致。然而,文化人的不满不仅在于水平不高,更是由于农民新屋用的是钢筋水泥等工业化材料,按今日生活要求布局,形象情调与旧村老屋相去甚远,几乎完全脱离传统的建筑轨道。往昔农村常见的低檐坡顶、木柱木梁、粉墙青瓦都不见了,往日农村特有的诗情画意全没啦,文化人对此极其失望。
张爱玲说: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可是当我们在古镇小河上荡舟,河水两边是刻意保留的黯黑木屋,加之小桥流水,作了一番古韵尚存的畅游时候,爬上岸,举目都是四四方方火柴盒一样没有半点眉目的新房子,并日益挤压着老宅子的基地与生存空间,我的心依然有些失落与惆怅。

由此想到,世界上为什么有博物馆?曰:为了保存稀少而珍贵的文物。文物中有一类是曾经有过实际用途,而后来不再实用的器物。因为不用,便少生产,所以数量越来越少,以致绝迹。大家赶紧把剩下的放到一个地方妥善保存,也让想看的人能方便地观看鉴赏。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青铜鼎就是其中之一。商代青铜鼎,制作精良,造型优美,闻名于世,价值连城。有的铜鼎出土时,底部留有烟炱痕,有的里面还残留动物骨头,表明它们曾是煮肉的炊具。后来铜鼎失去炊具和食器的功能,成为礼器。今天我们有了压力锅和电饭锅,早就忘了用鼎做饭的历史,铜鼎被隆重地请进博物馆。
精彩的老房子如商代铜鼎,有资格进博物馆,我们就应该以对待博物馆展品的态度对待之。铜鼎供观赏,做饭就用压力锅。老宅供参观,何必再住人,大多数现代人就让他们住新楼去吧!所谓老房子“进博物馆”是象征的说法,具体做法很多,原地保存,易地保存,把分散各处的老房子迁移到一处地点,建古建筑村,易地保存常常是解决新与旧硬冲突的办法之一。问题在于,假如老宅子形成群体气候,像婺源那样,依然有旅游开发价值,或者像汶川土碉楼那样作为建筑活化石,可以理直气壮用文物拨款加以保护。我晓得,凡生命力旺盛的地方必定呈现为有新有旧,多样共生的局面。喜新厌旧和喜旧厌新都失之偏颇,我们宜有“不薄今人爱古人”的胸襟。百多年来,中国人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扬弃自己,发展自己,走的是变则通的路,居住建筑亦如是,岂有他哉。
当下,面对可怜而寒酸的武宁老宅子,上面说的一切都不靠谱,既没有群体效应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也没有厚重到作为文物保存的价值,那么,它们的命运可想而知,我所能做的是赶紧用相机拍下这夕阳下的回光返照,写一篇文字表达我的依依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6#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3-5-5 1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