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这些都是2014政治重点呀!!!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对比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考|研教育网整理)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与人的存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 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考|研教育网整理)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