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鬼谷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工十方艺术商城,邀你携手创业

[复制链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1#
发表于 2011-11-1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2#
发表于 2011-11-1 11:57:00 | 只看该作者

乐山大佛景点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7

帖子

7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75
213#
发表于 2011-11-2 09:42:0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4#
发表于 2011-11-3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的前门口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

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5#
发表于 2011-11-3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

赫曦台、寿、福

“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在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福”。关于这“寿”和“福”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这一天,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 ,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刷!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为了弥补过失,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6#
发表于 2011-11-3 14:27:00 | 只看该作者

讲堂


穿过“名山坛席”这道门便是讲堂了。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7#
发表于 2011-11-3 14:35:00 | 只看该作者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北海三绝碑”。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8#
发表于 2011-11-3 14:59:00 | 只看该作者

文庙•祠堂

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19#
发表于 2011-11-3 15:10:00 | 只看该作者

屈子祠

追溯湖湘文化的渊源,湖南有“屈贾之乡”的称谓。屈原的诗篇、贾谊的文章赋予了湖湘文化浪漫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根据现存碑刻记载,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当时长沙知府的支持下,在岳麓书院建立了长沙第一座祭祀屈原的祠堂---屈子祠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1

帖子

190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904
220#
发表于 2011-11-3 15:15:00 | 只看该作者

时务轩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筑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现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http://www.ztbs.cn/dispbbs.asp?boardID=68&ID=72953&page=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