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峰会演讲人:北大人文研究员余静赣博士的事迹
北大人文研究员、广东艺邦装饰集团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是一位充满激情与理想的企业家,他带着传奇一样的事业,大则泽披天下学子,小则掏心做个好人,一枝一叶让人心为之荡漾。那年那月,他为了乡亲致富白手起家从国家建设部下海办公司,经过几年的打拼,居然带领家乡十几万人走上富裕之路,由此将偏僻的山区打造成中国装饰之乡。正当装饰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余静赣却出人意外地激流勇退,回家乡创办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将一个荒芜的湖湾开辟为世界最大的手绘艺术教育基地,在全国大学生中掀起创业的热潮。余静赣还创办为天下老百姓盖房子的十方建筑;设立绿十方公益基金,与灾区心手相连。点点滴滴,公器之心,契阔宏博。余静赣也因此被评为江西省创业先锋、十大感动九江人物。余工的故事,入骨入心。
故事一:1985年是一个起点,余静赣大学毕业后,因优异成绩被分配到国家建设部工作。1989年底,南下打工潮风起云涌。在北京呆了4年后,余静赣为了帮助老乡找工作特地调到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这时候,大批江西老乡也来到了广东。到广东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余静赣接待老乡就达到1000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要接待2到3个老乡。每逢周末,他早晨起来就骑上自行车为老乡找工作,最远的到了珠海。有时候骑车到东莞,当天还要赶回来。几年期间,经余工接引到广东打工的老乡大约有四、五千人。这些人大部分在挣辛苦钱,生活缺少保障。后来,余工看到零打碎敲地为老乡找工作还是解决不了老乡的根本困难,为了乡亲,余工决定辞职下海经营公司。当时公司经营的主要项目是建筑设计,比较高端,为了找到适合老乡创业的行当,余工在把公司做大规模时发现必须转入一个新的行业。因为靠自己做方案设计不能做到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一个人单打独斗不是余工下海的初衷,必须扩大规模。为此,余工决定转变经营目标,给老乡们打造一个门槛比较低的行当,让乡亲们能够赚到钱。就这样余工把目光瞄准了当时还是标新立异的家装行业。90年代初,人们听都没听过什么叫“家庭装饰”。360行里压根就没有注册这个行当。余工硬是白手起家把家庭装饰做的红红火火,他创办的星艺集团在全国有1000多家分公司,员工有35000人,年产值近20个亿,是中国装饰业第一品牌。从1992年到2003年,时间跨度是11个年头,余工带领家乡子弟在广东这片土地上打造出中国一个全新行业——家庭装饰,并由此带动江西武宁十多万人致富。
故事二:2003年是一个转折,正当装饰事业风生水起之时,余工做出了一个决定:淡出艺邦集团领导层。 这个决定源于余静赣创办星艺的初衷:为员工也就是为父老乡亲办企业。
余工从管理层退下之后,足足花了六年时间,筚路蓝缕,拓垦荒原,投巨资在家乡武宁县拓林湖畔创办了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和广州分院开设了适应社会发展的三十余个专业,如土木工程、美术学、市场营销、形象设计、室内设计等。仅仅创办5年,就特训来自全国600多所高校20000多名莘莘学子,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充满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余静赣,是一位善于将现实升华到理想境地的大师。他兢兢业业,创办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主旨是用大师级师资力量,为社会培养未来的大师。他要用教育让家乡脱胎换骨,要做强中国的艺术设计。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余静赣先生每天起早摸黑,亲自给学生上课,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与学生吃住在一起,冬泳、荒岛求生存、远足,余静赣都是与学生形影不离,几年下来,熟悉余工的人都不理解地说:余工啊,你这是何苦,本可以养尊处优地生活,现在可好,头发白啦,身子骨也虚啦?是的,余工为什么呢?这位身价过亿的企业家,至今没有一辆私家车,没有一件名牌衣裳,却舍得花重金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前来学院讲课,舍得每年投大量资金送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和写生,舍得为贫困学子打开免费求学的大门,舍得 投资3000万元作为扶持大学生创业基金,舍得每年花费200多万举办庐山国际水彩艺术节,舍得每年大花费地举办“总统家“杯手绘高峰论坛和手绘设计大赛;舍得大开销地开展“笔行天下,草图赢世界”手绘名师全国大型巡回讲座暨百所高校巡回画展,吹响做强中国艺术设计的集结号,掀起手绘设计艺术教育新浪潮……
故事三:多年来,余静赣正是以这样独特的教育方式,为家乡、为社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他让许多年轻人走向了成功。在余静赣的学员花名册里,有的已经成为室内设计行业的大师,有的学生在业界拿下多次全国性设计大赛金奖,而且有些学生的著作论文甚至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目。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余工在庐山艺术特训营开设了创业营,广泛地开展了艺术品贸易,让艺术品不再是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普及艺术审美,为大学生创业找到新的途径,并设立3000万元,创业基金,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全国掀起大学生创业的高潮。
故事四: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天旋地陷,无数的房屋倒塌,灾民流连失所,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峰域组传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余静赣先生正在四川讲学,亲身经历了那场百年不遇的巨大灾难,目睹墙倒屋塌的悲惨场景,让余工感觉作为一个建筑师所应担负责任和使命。余工当即呼吁广东艺邦集团对灾区进行了捐赠,他个人在花费500多万元用于抗震救灾的同时,有感于建筑与人民生命的戚戚相关,余静赣先生决定带领峰域组成立“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灾区的重建家园工作。“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对灾区地质条件、资源环境与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分析与研究,为重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科学的依据,随即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灾区家园重建工作。
这次汶川抗震救灾行动,引发了余静赣先生深入的思考。余工觉得用设计的力量,改变中国农村民居现状,让更多的人不再因地震而遭受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双重痛苦,是一件博大的事业,可以让未来中国农村新型民居既美观、舒适、经济、节能、环保又有安全保障。于是,余工发起成立了“十方建筑”。
十方建筑的前身雏形是总统家●峰域组,由有“中国家装教父”之称的余静赣先生于2004年全资创建,针对中国农村及城镇现代规划情况,以及“5 12 汶川大地震”四川新农村建设全新起步的时代契机,推出十方建筑连锁加盟项目,打造中国农村建筑及规划第一品牌为使命,以“成就事业,奉献社会”为己任,以“培养中国专业建筑师群体;打造中国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实现中国新农村的现代化、科学化、地域化、体系化建设”为愿景。“十方建筑”致力于中国新农村农宅、乡镇、乡村别墅的建设和规划,以建筑公益事业为己任,集十方之力,为天下百姓建安居乐业幸福家园,使百姓“居善地,乐其业”。
“绿十方”,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名字,蕴含着余静赣赋予的独特涵义,隐喻着一种浓浓的人文关怀和宏大愿景。
2010年8月9日,余静赣又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绿十方建筑艺术公益基金”,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正式成立了,余静赣几年来魂牵梦绕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中国的公益事业也从此增添了新的内容。
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已经造就出一番事业的余静赣没有沉醉于生活享乐,他淡泊名利,疏远权势,布衣粗食,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为国家培养人才和扶弱救困的公益事业上。他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个人生的坐标,发起设立“绿十方建筑艺术公益基金”就是其中的一项。在给有关部门的申请“绿十方”公益基金的报告中,余静赣深情地写道:“我自愿将本人部分所得及十方建筑品牌营运收入及所得的规定额度,和我旗下机构及员工的自愿捐款,一并捐赠给庐山艺术学会的‘绿十方建筑艺术公益基金’。首期捐赠50万元人民币,以做强中国设计艺术,促进乡村建筑的传承与繁荣。”
余静赣站得高看得远,他将公益基金的使用范围规定得非常明确:支援国内外受灾地区的建筑重建;帮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选派建筑设计人才出国深造,研究国外建筑艺术经典与中国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组织艺术家出国考察、采风,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开展其他符合基金章程的公益活动。
故事五:5月12日,作为“爱心集结号”领导人之一的余静赣正在成都讲学,他亲历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惊恐和绝望。当日便带领四川各分公司员工自备大宗救灾物资,深入各重灾区投入到救援中去,足迹遍布棉竹、都江堰等20多个重灾城镇。随后,通过群发手机短信、羊城晚报、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等媒体在设计界呼吁等方式,决心组织200人的义务设计师团队,扎根灾区义务为灾区重建服务三年。灾区农庄设计野战营的500多名自愿者,分配到汶川,十方,安县,棉竹,都江堰等各个重灾区,并在各个乡镇建立了六十多个“计救助站”,免费为灾区人提供义务设计,得到各个政府的一致认可,将以接力的形式来完成三年的义务工作。“震区新家园义务设计团”在绵竹等地经过一年的义务设计服务、专业技术人的不断积累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扩大与完善,已经具备向灾区更多地区扩展的实力。2008年12月,经“羊城晚报”牵头引荐,“义务设计团”进入广东省对口援建县汶川,联合广东设计界,成立了《羊城晚报》“爱心集结号”汶川设计救助站,开始参与汶川13个乡镇的义务设计工作。
汶川义务设计援助以“保护羌族建筑,传承羌族文化“为己任阿坝羌族自治州是羌族的集中地,地震中大量的羌族建筑被破坏,数以万技的羌民被掩埋再倒塌的建筑之下。著名的旅游景点“西羌第一村”羌峰村,“萝卜寨”和“桃坪关”,“布瓦寨”等…….无一幸免遭受重创,这些羌族建筑的毁坏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大损失,地震损毁和风雨蚕食,专业保护的匮乏,使羌族建筑正面临断代和消失的危险,“汶川义务设计工作室”将集结国内重点设计高校建筑学院教授、学者和社会知名建筑师对羌藏建筑进行专业研究保护和重建指导。2009年1月7日,余静赣、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主编邱玉苓等,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国际知名建筑师虞河岳等在北京对“保护羌族建筑,传承羌族文化”义务援建方案事宜进行组织和探讨。4月,将会分批组织中国设计界建筑专家和学者以羌藏民宅义务项目设计、课题研究、训练营授课等方式进入汶川对羌族建筑进行保护和重建。
故事六:大灾有大爱,心手紧相连。 当玉树发生地震天灾,绿十方建筑的爱心集结号再一次吹响,余静赣先生带领志愿者,赶赴玉树。志愿者们到达玉树不久,就联络广东星艺装饰集团给予灾区20多名上大学有困难的高三毕业生进行爱心扶持,他们在掌握学生家庭实际困难后,赞助每个学生读四年大学的学费,按人均3到5万计算,合计需要100多万元的经费。与此同时,还利用捐款在灾区建造十方学堂,解决灾区孩子面临失学的燃眉之急。绿十方学堂的建设,初步拟定在玉树偏远牧区捐建一所幼儿园学前班之类的学校,帮助不方便去远处上小学的适龄学童,完成幼儿园与一二年级教育,绿十方将义务提供可持续十年的师资经费援助。在此基础上,庐山西海艺术学院还全力资助十名灾区失学中学生前来读二年设计大专班,目前己有一些学生想来西海艺院学建筑以便尽快创业。 绿十方建筑在义务设计赈灾的同时,还积极帮助灾民开“尼玛快餐店”、“尼玛艺饰店”,想方设法扶持灾民自强自立,让他们尽快在灾难中站立起来。“尼玛快餐店”主要是通过微波炉加热包装好的快食,如紫菜蛋花汤、粥、馒头、牛肉面、各式泡饭等。“尼玛艺饰店”主要经营铁艺门窗、木雕门窗与手绘彩绘等,当地藏胞的居住空间很讲究彩绘装饰,家园重建同样有精神需求。绿十方行动中还开办了野战营特训营,在灾区现场进行为期一周的施工设计服务课程培训,与当地教育与城建系统联合,按需求招收一百名左右建筑设计以及室内外园林景观与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及设计人,让他们一同参与到绿十方建筑的每一个施工工地,一同开展义务设计,为灾区重建提供多方位服务。
2010年8月18日, “让爱成就梦想”广东星艺装饰集团、绿十方基金会捐资助学启动仪式在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举行。15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藏族贫困学生受到资助。在“4.14”地震中,不少玉树籍学生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坚持学习备战高考,现在他们又面临着大学学费带来的压力。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创始人、绿十方基金会创始人余静赣先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资助15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藏族学生土丁才培得到资助后感动地说:这次得到广东星艺装饰集团与绿十方基金的帮助,让我们的梦想成真了,让我们可以读大学了,这就减轻了我们家里的很多负担,在这里我特别的感谢所有的爱心人士,想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除资助灾区贫困大学生外,余静赣先生和他的团队还在全国各高校开展演讲,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前往玉树灾区,建立“绿十方志愿者服务队”和“绿十方建筑义务设计室”,为地震灾区政府各个部门推荐相关专业的志愿者等,通过这些方式,推动玉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
瞧,这就是余静赣其人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