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建筑时代的十方建筑
玉阶梅
乡村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祖祖辈辈安土重迁,形成了由地域分割的民风民情,千百年来,从语言到饮食到民居都各有各地特色。然而,所有这些风情胎记正在后工业化的洗礼中渐渐消失。民以食为天,在解决温饱之后,乡村人要安身立命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盖一间像样的房子,在左邻右舍的相互攀比中,在子女纷纷出外打工积累的血汗钱里,一幢幢房屋在广阔天地里如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这本是令人高兴地事情,可是一旦你深入乡间,就觉得有许多莫名的遗憾打心底下滋生:所有的房子都是一个面目,四四方方的火柴盒,仿佛一个模子里的流水线产品。不同的是经济条件充裕的便花花绿绿地装饰了釉面砖,条件不好的能码起一幢楼房就心满意足,也不那么讲究,干脆不粉不刷素面朝天。“形而下者谓之器”,建筑艺术正如器皿一般,承载着人居生活中的实用性、功利性,但作为大地上长久的风景,建筑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随着时代发展,建筑的内涵本应该日益的丰富,而不是在黑瓦粉墙的老宅子消失后,迷失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个性的迷惘中。这是一中集体失语,使乡村格调完全沦失。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是新,可新的有些树小墙新屋不古的爆发气,以至外地客人透过车窗一路走马观花看过来,都是似曾相识,一些爱好摄影的本来喜欢挎着相机到乡间走走,但是面对清一色的火柴盒和乱七八糟的电线杆,有些不知怎么取景了。近年来,一些城市规划部门和地方政府多少认识到乡村建筑的匮乏,就拿庐山西海景区和庐山脚下星子来说,政府已经统一补贴,让所有乡村的民居都戴上了红顶子,外墙也粉刷一新,这样一来,果然四两拨千斤,气象不同了。远远看过去,蓝天白云,绿树红瓦,让人有些呤诗作赋的欲望了。
由此想说说建筑哲学与美学方面的话题,只有从这个方向出发,才能使建筑在急功近利中集体突围。因为不仅乡村建筑艺术集体失语,城市也同样失去了建筑哲学的美感,失去了有着几千年文明的重心。很多建筑精英开始从建筑哲学的视野打量现代建筑,他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直接促进了以大工业为主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城市文化的形成与迅速崛起,建立起了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内涵的超越价值,直接构成了乡土文化的以“道德宗族”为内涵的超越价值的巨大倾覆。“经济利益”在广大文化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渗透越来越深,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成为文化个体寄予身心的超越价值。这表现在建筑上是一次艺术与环境淡化的裂变。正如詹姆逊所说,平面化、无深度以及复制将是后现代文化的基本特征,而都市建筑正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问题的症结在于随着人类欲望的膨胀,业主(开发商)、建筑设计师们,正使建筑越来越陷入两种迷思,其一:赋予了建筑太多本不应该承担的象征性意义;其二:它有可能越来越变成建筑师个人“优雅的嬉戏”,忽略了建筑本身的价值,而一味重视建筑行为的价值,这个背后的思想逻辑就是重视建筑的经济性、象征性,但说到底建筑只是无限延伸的时空连续体的一部分,建筑功能性、空间的价值永远应该优先考虑,因为接受建筑的主体并不是置身于建筑实体中,而是置身于空间中。
欲望让我们把建筑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赋予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环顾我们四周,“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似乎已经成为建筑的使命,所以强调“建筑的消失”或者说“负建筑”并非是没有建筑而是指适宜的建筑。由此一批文化精英包括像星艺集团创始人余静赣先生这样的实践者开始了对建筑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及对建筑的精神哲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工业化理性和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人们形成了工业化、标准化的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同质化,城市的同质化反过来又对人们本身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都市化的进程当中,人与自然、人与建筑、人与城市、人与空间的联系关系逐渐弱化,商务化、标准化、程序化的蜕变,使得都市人群变得焦虑而浮躁。
生存状态的危机已经引起了建筑界之外包括艺术领域在内的人士们的关注,他们开始反省,并开始重建人与自然、与城市、与建筑、与空间之间联系的努力,从日本的六本木城市中心到柏林的索尼中心,从洛克菲勒中心到法国国家图书馆,这些空间设计的艺术化,不再是一向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艺术,而是更为贴近日常生活的大众化了的艺术,从而使建筑与艺术、空间与艺术达到了审美与使用功能更完美的结合。
也许正是基于此,余静赣先生发起了十方建筑。十方建筑本着“天道酬勤 人道酬善 商道酬信 艺道酬心”的经营理念,以将〖十方建筑〗打造成中国农村建筑及规划第一品牌为使命,以培养中国专业建筑师群体为旨归,以大手笔打造中国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实现中国新农村的现代化、科学化、地域化、体系化建设”的宏大愿景。的确,现代建筑特别是农村建筑是到了吸引一批精英人士加入的时候啦,再也不能,请一个土施工队,看东家观西家,不要设计、不要规划,照葫芦画瓢就开始造房子啦,农村建筑再也不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窝,应该是与那一方水土戚戚相关的人文组成部分。十方建筑高屋建瓴的应该是与当地民居风格一脉相承,与当地经济发现相辅相成,与新农村建设相得益彰,与整个自然环境相濡以沫的人居空间,这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蜕变,这是一个与稻菽夕烟更加契合的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我们从来不缺建造一座宜居地域的激情,缺少的是构建良性制度的大环境。我们再也不要成批出现“找不到根”的建筑,人们都知道,中国的民居源远流长,从.永定土楼到凤凰吊脚楼,从肇兴侗寨到丹巴藏寨碉楼,从喜洲白族民居到赣南客家围屋,从龙川徽派民居到西江千户苗寨,从山西大院到延安窑洞,从利川鱼木寨到西双版纳傣族竹楼都是建筑文化的精髓。十方建筑应该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瞭望,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扬弃与吸纳。应该是在大环境这个老根上发出的新芽,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
有人把6000年的建筑史上人类建筑学观念的变迁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实用建筑学阶段(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 、艺术建筑学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机器建筑学时代(前机器时代—机器时代) 、空间建筑学时代(1950~1980) 、环境建筑学时代(1980~1990) 、生态建筑学时代(1990~),十方建筑正是站在生态建筑的至高点上,放眼中国农村建筑的未来。
世界建筑师大会华沙宣言指出:“建筑学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我想这同样是十方建筑的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