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方园林建筑的明珠——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它是上海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原系潘氏私园,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园,占地三十余亩,园内有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设计精巧、布局 ,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豫园园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集中精力经营此园,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万历末年竣工,总面积称70余亩。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明代中、后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媲美。
全园有大小景点48处,大体可分成东部、西部、中部以及内园等景区。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蒙,山光隐约,犹如身入雨山水谷之中,为豫园绝景。
大假山由明代江南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高约4丈,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这里运用了园林中延伸空间的巧妙手法,游人至此,有不知何处是尽头之意。
豫园的复廊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二条。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 豫园的会景楼、九狮轩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豫园环龙桥向南,是“神祠北际名园辟,寝庙东偏别殿开”的内园。内园成园中之园。面积仅2亩余,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内园有还云楼、延清楼、耸翠亭、古戏台等建筑名胜,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原在闸北上海北钱业公所内,1974年移建于此,经过修缮和增建于1988年9月对外开放。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顶部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藻井不仅装饰华丽,而且符合声学原理,即使没有扩音设备,也能取得良好音响效果。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戏台对面设贵宾嘉座,均为清代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红木靠椅和条桌,共有200个座位。环境典雅,古趣盎然。
豫园每年上元观灯是中国的古俗,豫园元宵灯会比花会历史更长,规模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