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玉阶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第二期]] [原创]梅曙平的特训笔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95

帖子

82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23
991#
发表于 2010-12-28 10:47:00 | 只看该作者
梅老师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99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 18:20:00 | 只看该作者

梅曙平的诗集《玉阶梅的诗》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99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柴桑的风情

我在古柴桑领地上悠闲地漫步,阳光蔼蔼的天空下,有着一种温润生命活力的清新,使我的心情在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此起彼伏。远方,庐山的脊背在清晰明澈的天光里,勾勒出一道蔚蓝的轮廓线;当下,是深藏于狮子山腹部的狮子洞,还有那充满故事和传奇的岳母祠,它们与陶渊明纪念馆一起,构成了这一块版图的自然与人文风范。

山上吹来的风是柔和的,远远望去,整座山丘像一头俯卧的雄狮,地老天荒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我的眼前展现出静若处子的秘密:大自然是伟大的艺术家,它在一个普通山坡下所创造的天然溶洞,我的语言竟表达不出它的奇异。据地质学家考察,狮子洞距今已经有二亿五千万年,主洞纵深约百余米。进入洞里,沿途遍布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洞门右侧有块悬石,上宽下窄,酷似龙的舌头。相传洞内一条孽龙,违反天规,触犯天条,被观音割舌于此,故名“龙舌石”。洞中有一深邃峡谷,南壁上高悬着一溜串乳石,活像条巨龙,逶迤曲折,银鳞闪闪,仿佛要破壁腾空,呼啸而来。龙首前,一颗明珠晶莹剔透,灼灼闪光,当地人称为“飞龙戏珠”。更为奇妙的是洞的前厅正面,自上而下,生长着无数片乳石,形似罗帕汗巾,下面一池碧水,清澈冰凉,似乎专门为风尘仆仆游客准备的,为他们洗去世外的喧哗。步入左厅,一片由钟乳石组成的修竹茂林映入眼帘,翠竹棵棵竿茎顶天,叶大节粗,根须浓密,好一派生机盎然的青竹翠林,让人恍惚之间怀疑走进了观音大士的紫竹林。竹林左侧,悬岩高耸,山顶伏着一披鬃雄狮,其态,好象正仰天长啸,吼声如雷,山谷中似乎发出一阵阵回音。沿着洞中台阶拾级而上,一组乳石恰似南海的红珊瑚树,只见花冠朵朵,争艳斗秀,下面乳石的纹理裂隙,形似一只托盆点缀其间,配之以枣红的色泽,组成一道红珊瑚的盆景。真是浑然一体,巧夺天工。当你来到一深邃的峡谷,仰观谷顶,自有一番洞天,一个幽洞似一宏钟倒悬,安静片刻就可闻钟飘渺,仙乐齐鸣。犹如各路神仙,闻钟即来,腾云驾雾朝观音,狮子洞的原始神奇,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尽在这玄妙之中。

大地遍行自然灵气,每一块场地皆有其自身特别的品质。狮子洞的水和石,形与状,无不体现着大自然特别的神秘与离奇。由此我想到人类的秩序与自然的道,阳光和阴影,繁华与宁静,如果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那么就会形成对人们有意义的关系。
我正在遐想着,豁然就走出了洞府,高高的树木之上,正有一群山雀在欢快地歌唱,它们的啾鸣里洋溢着幸福,我可以想象这歌声有一半是对于这土地的爱。如今,这天籁吞吐的音符已经随着我的心情溶入了另一处人文典故,这典故人们是那样的熟悉,因为岳母刺字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如果说溶洞是大自然一次完美的杰作,那么,岳母祠便是一种人文境界。在岳母祠你能够深切感受“灵魂影响的情感”。

岳飞的母亲在国家危亡之秋,深明大义,积极勉励儿子从戎报国,并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数百年来,早已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母教典范。位于庐山西麓的岳母墓,青山作伴,形似卧虎而首尾接近,因而人们称它为“卧虎舔尾”。祠殿内陈列有大量的岳母教子、岳飞“从戎报国”的事迹史料,行走在其中,南宋的金戈铁马依然让人唏嘘不已。

每次游历岳母祠我都会有一个疑问,岳飞是河南汤阴人,葬在杭州西子湖畔。那么,岳母墓与岳飞妻子李氏墓为何在庐山呢?

经过了解,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原由。史载岳飞从绍兴元年至绍兴七年,守卫长江中下游,屯兵江州。因深爱江州地理环境,于此购置田产别业,迎母姚氏至江州军中奉养。岳母来江南不服水土,于绍兴六年春病逝鄂州,那时河南家乡尚未收复,姚氏不得归葬,岳飞奏报朝廷,宋高宗特支银绢赐葬江州今址。岳飞偕子岳云、张宪徒步扶葬。为追思母恩,岳飞于母墓前建庐守孝,并建“叠翠亭”。明正德十二年,九江知府汪颖对墓进行较大的维修,在墓前建岳母祠,另建享殿、墙院、仪门等设施,并设石人、石马及秦桧夫妇等跪像于墓前甬道旁。

这半坡山地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眉目,古老的柴桑的人文典故中从此也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常常是这样,阳光和微风调节得百般妥当,花香在风中来来去去,如同背景音乐不息地流动。轻风抚动落叶松和笔直的水杉,恍若大自然与历史共同讲述的故事。

眼前看到的石翁仲、相传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神勇异常。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岁月漫漫,岳母祠里,不是一片神鸦社鼓,而是充满了尘封和没有被尘封的传说,就连这没有嘴的石马?也与岳飞有着不解的渊源。据说石马当年曾一度跑到附近村庄损害百姓庄稼,群众非常气愤状告岳飞。岳飞向来爱民如子,一怒之下,拔出宝剑将马嘴砍掉了。看来美好的德行,可以映照万物。

在柴桑这片水土上,如果你有意,可以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望八里湖上空,落霞与孤骛齐飞,看远方的山岚共长天一色。 有位诗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然而在历史与自然的组合下,古老的柴桑却自有一番况味。节假日里,微风若有若无,岸柳似静非静,带着家人和孩子来这里转悠一下,路程不远,时间不长,定然是闲云野鹤一样的别致而风雅,只是一不小心,你也许就体验了一份有惊无险的探幽或者进入了一篇带着余秋雨味道的历史大散文。散文的核心词根自然是:忠与孝两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78

帖子

6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5
994#
发表于 2011-1-12 14:25:00 | 只看该作者
好手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99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8:17:00 | 只看该作者

著名资深评论家满登采访余工

2011111,在庐山艺术特训营,著名资深评论家满登先生采访了余工。那是一个静谧的上午,两杯庐山云雾茶袅起了缕缕清香,难得清闲的余工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一样与满登进行了一次长谈。满登先生说:见到余工的次数很多,在水彩节上,在设计师亚太年会上,与余工有过数面之缘,只是没有好好与余工聊聊,因为正在着手写一本书,为了积累素材,今天他特意前来了解一下余工和他着手的事业。

满登先生问余工:庐山艺术特训营越来越有气象,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乃至摆在世界的大背景里 都是上规模的手绘艺术基地,当初,您是在怎样的机缘下想到创办手绘基地的?

余工说:如果追溯起来,时间应该要从2003年我从广东艺邦集团管理层推出的时候算起。谁实话,当初并没有想到创办庐山艺术特训营,我 最初的发想是办一所大学,让家乡这一块土地上的适龄孩子都有上大学的机会。因为这里当初比较乱,社会闲散人员比较多,乡里很多早早缀学的孩子在外面与不三不四的闲混,不仅浪费了美好年华,也给乡里带来了治安隐患。唯有教育能从根本上改变这地方的风气,同时也因为公司需要人才需要后备力量。我在当年办公司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培训机制,对于讲学办学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此,03年,从艺邦管理层退下来后,我开始着手在家乡创办一所艺术学校,05年我又带领一批上完课的学生到上海培训一个月,在离开上海培训班的时候,突发奇想,觉得庐山具有完整的近现代别墅群落,带 着学生上庐山画他三个月一定很有受益,于是,20055月下旬,我们离开上海后,7月就上了庐山,在庐山画画有很大的收获,我们觉得有必要建设自己的特训基地,以此为起点,可以改变中国艺术设计。

说实在话,我很关注建筑以及建筑装饰这些行业,发现随着电脑的普及,设计师们大多忽视了手绘磨笔,认为只要学会电脑绘图就可以行走天下,其实这里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手绘是与客户面对面的艺术,是一切设计思路的胚胎,它的地位应该还原。现在全国大学里,手绘包括设计方案课程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实践,我觉得自己有必要让更多这些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强化训练,也许这些训练取得的心法会伴随他们的一生。就这样,庐山艺术特训营的雏形就在我的脑子里慢慢由模糊变得具体。一旦决定,我是说干就干的人,他们还在庐山写生时,我便提前下了山,四处考察办特训营的地址。我认为艺术要亲近自然,皈依山水,而庐山西海这片土地山清水秀,虽然当初透着一股子荒芜,但是我发现这是一块等待琢磨的璞玉,只要规划好一定是一所好学堂。于是,我选择了在这里办学特训营。开始的日子真难啊,我们只有一个大教室,只有勉强可以吃饭的地方。虽然第一期是免费特训,但是因为条件实在艰苦,当年报名的学生有6000人,来了2000多人,可是来一批走一批,有的学生刚下车,转悠一圈,行旅都没拿下,就立马坐上了返程车。师资当时是从公司设计总监队伍中选拔来的,从上海到庐山50个老师70个学生一起张罗特训营,1020日开营,三个月时间,第一期学员2000多人里,坚持到毕业的只有800多人。

当时是100天特训,效果好,每天要放一张大自然风貌的光碟,随便拿一个东西就当天做设计,做智力和创意开发训练,往往一件东西学员们拿出几千个设计方案来,那气象真的是百花齐放啊。学习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的。当年计划是一年举办三期。当初的出发点也很简单:就是设计行业需要这么一个特训基地,给行业施肥播种。

再后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34个月的特训是不够的,我就想变为34年,这就要办一所正规大学,我们即将用力的方向,就是着这样的,我们拥有了江西美术专修学院办学资格,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依然在路上。

满登聚精会神地听余工讲述办学经历,很是感动,接下来满登问余工:百年树人,办教育可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创办庐山艺术 特训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印象深刻的问题呢?

余工说:开始之后,首先目标订的高了点,遇到不少困难啊。一般创办一所大学需要67年时间,可是我们一破土动工,就开始招了200人,那时候是与实践赛跑啊。大家都是那样拼命,那样努力,总算度过了难关,实现了按时办学。困难其实一直在伴随我们,现在依然面临办学资格问题,这两年完善了很多硬件条件,计划在将来买断一所本科大学,这是我们的愿景。我预计在乡村办大学是将来的潮流,实际艺术教育最好在山水之间,自然有灵气,会焕发出一些东西,比固守在象牙之塔里要有生机活力。现在城里的大学周边都是商品市场,都是网吧和录像厅,教学环境不是很理想,艺术要空灵,要给心灵腾出空间,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更广阔的呢?选这个地方把办学我是走在了 时间的前面啊。第二个困难是人才问题。诗人说:心远地自偏。这是心灵的错位,是得到艺术真谛的,但是一旦地远心有时也自偏啊。首先是人才啊,谁愿为了艺术教育做苦行僧啊?所以我举办庐山水彩艺术节,举办手绘大赛和手绘高峰论坛目的就是建立人脉的桥梁,为了吸收更多的艺术家,发现更多人才,同样道理我每期送优秀学员出国留学也是为了早就人才啊。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们是有真诚心的。将来我们要在山水之间建设300栋别墅,送给前来讲学的专家,这一批专家、学者是国内真正的名士,他们来别墅度假,顺便就可以将一个月的课哦。与此同时,长期编制教授,可以去开工作室,我们帮助开,一年只要讲几个月的课就好,当你有那么多工作室,那么多实习就业基地的时候,那是怎样的气象?第三个问题是对外交流封闭了点。学生设计要看实景啊,要打的建筑环境啊,这里实战是要受一定的影响的。于是,我们还是开公司,在上海开上百家,在其他地方普遍开起来,这样我们大二的学生就可以一边实践一边拿工资工作,到了大三再回归学校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反馈到理论的良性循环,学生就对行业,对自己手底下的活计有信心有全面认识和理解。

我们教学上是不拘一格的,没有陈旧的模式,没有条条框框,我们采取大课堂颠覆小教室的教学传统。小班教学也许教师手把手,但是你能保证每一个小教室里都有合格的名师吗?不能保证质量啊,现在名牌美术学院,拿一个绘画专业来说又几个知名画家呢?我们第一个教室是4000人,第二个是上万人,第三个将是3万人的大讲堂,到时再三面临水的三万人大教室里上课,本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啊。我们教室虽然大,但是我们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同等的名师教育。我们提倡的三师教育理念:一是严师,严师出高徒,手绘需要严师。以保证最基础的教学质量,这是根本,不能含糊。第二是名师教育,立足点在理念的培养,养成专业的独特视野和认识,要有大的境界;第三是明师点灯,明明白白的明,也许你一辈子只能听这么一堂课,可就是这一堂课就要让你开窍,佛学上说是顿悟。比如总统、哲学家、巨匠级的艺术家、设计家,他们是真正的高人,可以点亮心灯的杰出人士,也许就是他的一句话改变了你的一生。这是灵魂层面的教育。也许名师、明师的一堂课要4050万,甚至400500万,但是我们认为值得,因为这是人才工程的成本投入啊!

满登下面的问题是:教育投入是长期的,您考虑过风险吗?

余工笑道:我不是有钱才做事,我是有目的就做事。我一直在摸索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育方式,也许将来我能讲一堂让全世界都能听到的课。我不能在成本风险里考虑太多,那样就着相啦,就放不开。当然我在教育上的不计成本,并不等于我没有规避风险的准备,我在办学的同时,利用人才开公司,就是放水养鱼,就是功夫在诗外啊。

满登先生又问:余工,说到互联网,在这样的新时代,你在教育上有哪些独门心法?

余工说:互联网时代,我是有很多思考的。我是抱有本土雄心的,预计在15年后,我有三门课程在全世界要唱的响的。听说美国有一个课堂学生达700万,这是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趋势,我不敢下结论,但是我的手绘设计课一定要做的最强,要有头脑风暴,要充满创意,我要给我的学生一个方向,原来可以这样做啊!要授人以渔;第二是纯艺术课中,我们的水彩专业要超过美院,我不如他们拼油画、国画,但是我们的水彩要有心有法,自有一种繁华。现在中国美院只有3个水彩画家,而我们有300水彩画家,我们大课堂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接受300个水彩画家的心法,我们还要到巴黎去办水彩教学。第三是十方建筑里的雕刻课程,我们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与个性,要独树一帜。

以上三门课程我们要打造成世界级别的特色。

满登问:听说您正在做乡村建筑,为什么现在优秀设计师都围绕着城市,您的乡村建筑是如何设想的?

余工说:八亿农民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多少个美国?多少个欧洲?我在汶川、玉树灾区支援当地家园重建时,发现乡村建筑太薄了,原来一层楼还没有什么,现在老百姓日子好过些,盖三层多层,要是还要照原来方式建筑,那样地震和美学因素明显是不够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再说,乡村建筑是历史的标本之一,要传统基础上扬弃保留与发现,没有优秀设计师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单单从市场角度考虑,将来中国经济迟早要有靠农村再发力的那一天,8亿人的市场谁能忽视?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的所在。因此,我又超前地打造十方建筑连锁,我相信,十方建筑大有可为!

记录整理:玉阶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99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 19:11: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希望的翅膀

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双小鹿一样的眼睛

被大山阻隔,看不见远方的地平线

没有人知道,还有多少枚花朵一样的脚丫

被泥泞捆绑,迷失在九曲十八弯的山梁

象形文字来源于我们共同的祖先

朗朗书声却融不进汲汲漫漫的天籁

当和风吹动接骨木丛,漫游的牧童知道

山楂树就要开花了,而时代正以翻书的方式

把他们的童年遗忘。即便光阴可以捡拾

他们依然按照农历的节奏,将古老的童谣翻唱

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

他们却不知道如何寻找光明

当洪水漫过坍塌的教室

当地震拨弄倾斜的危房

逃逸的书声在裂缝中哭泣

裸露的雨渍有着铅一样的重量

蜗牛的行迹爬满希望的蛛网啊

失学的兰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含着泪花瞭望曾经的操场

那里散发着她往昔的欢笑

那里有红蜻蜓与她流连的夕阳

刹那间,尘埃与废墟已经将识字课本掩埋

天灾给了他们突如其来的命运

他们不知道如何寻找人生的方向

多少天赋如同混迹在光线中的尘埃

多少潜能因为贫穷覆盖而万马齐喑

多少残缺的生命,从生产粮食的乡村

流落到教育的围墙之外,那年那月

教育是生命最古老的剩余方式啊

一枚枚硬币,正面相拥着的稻谷和麦穗

反面是购买铅笔与纸张的数目流水账

是谁,创办绿十方,让缀学的孩子重温了希望?

是谁让娃娃们眼含着热泪,颤微微地把书本打开

幼小的心灵怀揣着感恩,却不知道恩人现在何方

桃李无言啊,反哺的种子已经在质朴的心田生根发芽

大家帮大家,多么温暖的字眼啊,千门万户因此有了守望

有人以艺术教育作为扶贫的切入点

有人让教育成为平凡的空气和阳光

有人回归乡村抛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

有人为了一个心愿含辛茹苦却意志如刚

行万里路:为的是让贫困的孩子有书读

吃千茬苦:为的是使有志的青年早成才

教育为公啊,点点滴滴都是为湿做筏,为冥作光

一定要做强中国艺术设计,愿景宏阔而艰难

多少人铁肩担道义,为了教育两个字而奔忙

多少人舍得一身跨,可怜白发爬满了沧桑

爱心让痛苦与贫困不再麻木

教育让希望插上腾飞的翅膀

因为你我伸出了扶持的手
再低的海拔也能成就高山
因为有人用生命真诚呐喊

再远的生命也能听到呼唤

良人啊,让每一个孩子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吧

这是社会的良知喔,这是体现生命高贵的标榜

这是集结火热的力量锻造一个造福民族的事业啊

这是用温煦的目光,注望着一个个孩子长高的艰难

就像北斗七星,从夜色深处接引崭新的黎明

就像母亲的泪花父亲的皱纹被欣慰的微笑照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2

帖子

8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04
997#
发表于 2011-1-14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是希望的翅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99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5: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04
999#
发表于 2011-1-19 15:03: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帮大家,多么温暖的字眼啊,千门万户因此有了守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8330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906
10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余工常常生活在别处,把自己从繁芜中抽离出来,到法国,到各地写生。这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将自己

放逐到陌生之地,面对另外一个世界,等于早就另一个天地,另一个自我。这是一种精神的离别,也是

身心的大挪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