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0日我带着影片《古墓奇兵》中的一丝记忆,来到曾经掩没在苍翠荒野之中的“塔普伦寺”,(图14)这是“加亚华尔曼七世”当年送给母亲的礼物,同时兼有修道院和医院的用处,国王还常常在此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厚重而华丽的建筑、精美而妩媚的舞女浮雕,印证了当年歌舞升平的盛况;后遭“暹逻”劫难人去寺空,(图15)(图16)被森林吞噬达400年之久。我们今天看到的却是残垣断壁与盘根错节的古树缠绕一体的“塔普伦寺”,(照17)不知是不是应该让它们分开,还是让它们继续听从上天的旨意保护这人类共同的文明。
走出塔普伦寺我看到一群同命运的受难者,近代战争地雷受害者,他们席地而座用竹笛等乐器在述说和告诫人类相互的杀戮,也警示大家这茂林深处仍有尚未发现的地雷。
下午我们离开让人养目又让人心酸的“塔普伦寺”,来到古高棉诸多神庙中堪称钻石的“女王宫”(班特丝蕾),这座石英砂岩的谈红色群雕神庙的旷世巨作,是由国师亚那发拉哈(加亚华尔曼五世的老师)设计的印度教风格的神庙,用来祭祀湿婆神的;不知情的后人见她低矮又有许多仙女雕刻便取名为“女皇宫”。她精美绝伦的浮雕满是数不胜数的神话故事,飞天仙女和谈红细腻的花饰图案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人沉迷不能自拔。(照20)千年的尘风遗留的残垣断壁却“召唤”了世界各地的游人的青睐,不朽的“亡灵”乘着烈日深深地“印”在这片炽热的土地。(图17)
2009年3月11日我们继续出发,膜拜“吴哥窟”
吴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神庙,也是柬埔寨国家的象征,现在柬埔寨国旗上的图案就是取至于吴哥窟佛塔;(图18)吴哥窟是“苏利亚华尔曼二世”1113-1150年建造的印度教庙宇,也是为自己准备的陵墓,将天神比湿奴和君王合而为一的产物。由当年的宰相“迪法卡拉伯迪”设计的,宗旨是以其为宇宙中心,高塔象征着须弥山,200米宽的护城河寓意海洋,体现了印度教仪的宇宙观;“吴哥通城”是君王居住的城池。“吴哥窟”也是君王祭拜的庙宇,更是神与君王在人间的心灵交流,是半人半神的标准。(图19)
“吴哥窟”平面格局呈长方形,长约5.5公里,约210公顷,寺中的建筑庄严和谐,比例尺寸均匀,雄厚褐色砂岩建筑的细节精巧绝伦,尤其浮雕装饰更让人震撼,建筑基座雕有近万个莲花图案,更让人惊讶的是从平面转换到立体浮雕的雕刻技法从未见过;四通八达的巡廊上的石柱、石梁、石壁雕有印度神话和战争场面的浮雕;其中印度神话故事《乳海翻腾》最为感人,以长卷构图形式展开印度众天神为得到长生不老乳液翻腾了乳海千年的壮举,巧夺天工的工法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让人的心绪随着乳海一起“翻腾”,难怪元朝大臣周达观当年到此称此为《鲁班墓》。(照21)
吴哥窟寺庙中心建筑为正方形分三层,第三层在维修不开发,一个保安暗中向我收取了10美金偷偷带我上去,冲冲浏览一圈下来后保安又问我要不要上佛塔上面再加10元,我还看到其他保安也在向欧洲人谈价钱;此事原来不算什么,但是在这神圣的殿宇是否亵渎了神灵,千百年来吴哥窟寺多少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被盗卖,其当中柬埔寨人首当其冲,我试想吴哥先人在天之灵是否能看到这些不孝子孙。人制造出了的“神”是寄望对人的保佑,那“神”的安危人应该做些什么呢……
20093年月12日我们登上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的观光船,开始了新的旅程,
位于吴哥旧址附近的洞里萨湖是古高棉王朝兴衰尤关的命脉,她来自“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湄公河支流水域,对每年特有的“旱、雨”两季气候她取到了平衡的作用,是一个天然的调节水库,从远古的采集、渔、耕、狩猎时期到吴哥王朝鼎盛时代,上天都为这个民族生存提供了风调雨顺的眷顾,6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而今我们眼中的“洞里萨湖”景色已不像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书中描写的那样怡人,浑浊的水面与蔚蓝的晴空很不协调,红土岸边再看不到茂密的树林,扩大耕地的乱伐和近现代的战乱导致水土流失,出乎了我向往这片孕育了美丽传说的“圣地”的意外,我着实感到对大自然的珍惜古人比我们做的更好。
我们的观光船渐渐驰入洞里萨湖中心段,湖面也渐渐变成“黄色”的汪洋,一行行大小不一的木船屋座落在这茫茫的“黄水”之颠,(照24)这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船上的水上人家,(图20)连同鸡鸭猫狗一起生活在船上,船上的洗衣做饭的女人、乘凉的老人微笑的跟我们打着招呼,一群群半大的孩子在水里嘻戏,男人们顶着烈日忙着捕鱼……由远而近能看到许许多多水上餐厅、水上交易市场,游人的观光船和忙于运输的货船频繁穿梭,不远处我看到一叶轻舟迎着大船掀起的波浪急驰而来,让我意外的是摇浆的竟是个七、八岁月男孩,送三个同年龄孩子去上学,他娴熟的动作和镇定的表情想必在这片“江湖”上已行走多年了。
中午我们在一家水上餐厅停下来,也想尝尝这古老而传奇水域上的“湖鳗”,店老板很热情,这里每天肯定有很多游客,船上有许多纪念品出售;船顶有一面柬埔寨国旗是为了区别国籍的,原来洞里萨湖还一有十万之多无国籍的越南人在这里居住,他们都是战乱难民延着湄公河进入洞里萨湖定居的;他们互不干扰,共同拥有这片赖以生存的水域,也看得出柬埔寨是个包容的国度;人类本该如此不分异己、不分种族共同拥有。
十天左右的柬埔寨之旅虽然有一点匆忙,但却让我过目难忘,大唐盛世的阳刚之气包容了西域文化,并能让佛教在中华大地上滋养繁承,而高棉人对信仰的虔诚却能激发出超凡的智慧和无穷的毅力,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艺术财富。不管是古高棉人因他们的宗教虔诚渐渐江河日下而感到遗憾,还是今天的柬埔寨人因肩上的忍辱负重而感到困惑,我坚信他们一定会在这片“圣土”上开出圣洁的花来。(图21)(图22)
……岑志强 2009年5月14日于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