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川县城一抬头就能见到布瓦山高高耸立的几座羌雕
布瓦山羌寨海拔3500左右 站在山边 对面的罗卜寨一览无余 寨子里有大小8座碉楼 是川西高原藏羌传统军事防御碉的主要形式,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黄泥土碉群”。据资料介绍,川西高原藏羌碉群,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石块砌筑而成的石碉,大多分布在阿坝州和甘孜州的农区县;另一种是用粘土夯筑而成的黄泥土碉,主要分布阿坝州的汶川县、甘孜州的乡城、新龙等县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其中尤以乡城县的四角黄土碉最雄伟,通高达30米以上。历史上散布在两州的黄泥土碉大多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被石碉所替代。不过,布瓦黄土碉群在经历种种劫难之后,仍然完整地幸存下来,这不得不叫人啧啧称奇. 布瓦黄土碉群立体地反映了尔玛羌族追求深沉而热烈,质朴而雄浑,极富力度感的审美倾向。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布瓦山的仙就是这冲天而耸立的黄泥土碉群,在它身上能展读出尔玛羌族不屈不挠、与山共舞的民族个性。
布瓦村属威州镇的一个高半山村寨,地处岷江河以西的高山地带,俯瞰汶川县城。布瓦黄土群碉依山傍势,呈南北分布。群碉巍峨雄伟,高耸云天,墙体光滑如削,棱角笔直分明。分为八角碉、六角碉、五角碉、四角碉等。 早期碉遗址多分布在北部,中期多分布在一组和四组,晚期分布在二、三、四组。整个群碉分布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000米。 黄土碉楼45座,均为四角碉。碉身为石片砌,高1.6米,宽1.5—1.7米,碉身为当地丰富的黄泥土夯筑,整体下大上小略带收分,内置木质斗拱,共七至九层不等,每碉第一层底部东墙中部开一门,高1.8米、宽0.9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有一道小门,高1.4米、宽0.8米。每层均开有1—2个竖长方形或小三角形了望孔,孔高0.3—0.2米,宽0.2—0.1米。 石砌碉楼4座,其中八角碉和六角碉已毁,五角碉和四角碉尚存。时代为明、清所建成。此种碉均以石块或石片为材料,用小石块楔缝,黄色粘土羼合草为粘合剂,相互错落搭按而成上小下大高4米至数十米不等的截顶锥体。碉墙下宽上窄,内直外斜略带收分逐层垒砌,内置横梁隔成数层,横梁同时亦起支撑拉扯的墙筋作用。 碉,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盛行于川西北高原,据《史记》载“居山依止,磊石为室”之“邛笼”指的就是碉房。早期为防风防盗,关畜贮物住人的民居,其后不断演变为官寨碉、界碉、风水碉和战碉。官寨碉是其权力的象征,战时成为避难藏物之处;界碉为界地的地理标志;风水碉造型奇特美观,形体较小,建于村寨附近用于驱魔镇邪,保境安民;战碉雄伟高大,多建在交通要道,山梁隘口,间沟交叉处或视线开阔地带,以燃狼烟、鸣枪炮、吹号等形式报警,传递信息等。战碉有单个或数个相连,互为犄角,首尾呼应,构成了极其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而布瓦黄土群碉均包罗万象,它填补了我国民族战争史、建筑史的空白,且历经数次地震后仍巍然耸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