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工答刊《艺术与设计》记者郭涵问:
关于重建中的困难和问题:
1、请问您觉得灾区重建工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灾区重建的任务比较重、时间紧,看到受灾同胞一直在帐篷和简易棚栖居了半年,而正式的重建工作是在08年12月份开始的,当时面对到来的冬季我们感觉到无所适从,心有余而力不足。灾区重建工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力紧张,仅仅绵竹地区就有十万套农房需要设计,设计力量不够,设计院提供的规划方案很大一部分只能供灾民参考,大量灾民的房屋设计都需要具体的专门为他们的地形地貌居住情况量身定做的设计,很明显现有的设计师力量远远没法满足,而往往援建的各个设计院不了解灾民的实际情况认为他们提供的设计已经完成,设计人力的紧张这应该是我们在援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2、在景观设计方面遇到哪些问题?
答:景观设计与的城镇规划有关,景观设计本来就需要统一的、全面的、整体的规划,而现在事实上灾区村民急于做好自己的房子过冬,急赶着施工,根本就来不及去考虑整体的景观需求。
3、您认为震后重建中如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融合起来?
答:我认为景观设计含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这里包含有情感空间和活动空间的生活空间,和类似于果园、小溪流及经济作物等自然人文及每村每镇都不可回避的神文空间,这三种空间的和谐融合需要时间需要以后不断去完善和修正,例如其中遇到的地震遗址这个特定的人文景观是去是留有待沟通、思考与设计,我认为三者的融合从根本上要尊重本村村民和区域习俗,并还要与政府的相关要求相融洽,尊重现实与村民需求,短时期内还是很难达到和谐的。
4、在新的城镇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有哪些解决方法?
答:在新的城镇规划中主要存在土地利用与居民的农业生产这两者之间的调和,如绵竹地区属于成都的平原地带,是比较富裕的农业区,所以居民都以农作物生产为主要产业,土地尤显珍贵,村镇规划既要节省土地又要满足发展需求的绿化等空间,这两者是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比如新的城镇规划中需要有凸显当地文化与生活活动的广场、农作物贸易市场以及村民的经济作物土地,这三者都要满足,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很难面面俱到,所以目前的灾区村镇规划,我觉得不应搞大而全,而应该是村落团组的相对独立性与以整体城镇规划适当兼顾的一种结合。
关于建筑标准的普及:
5、构造柱和圈梁等建筑标准要求为何没能够及时的普及?您认为这些标准应该如何向大家普及?
答:构造柱和圈梁等建筑标准的普及在重建工作刚刚开始时并不及时,但是慢慢的随着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深入,09年开春以来已经得到很好的普及,政府用了很多的方法,如把工程队及施工人员每月每周组织起来学习开会,并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重建施工现场的检查督促,遇到不按要求施工的严格处罚,但是毕竟因为量大又客观上缺工人和技术人员,所以难免出现局部的重建施工没有普及构造柱和圈梁等建筑标准。
6、是否现在在灾区存在大量以家庭为单位的重建形式?他们对建筑标准的了解来自于哪里?
答:在汶川地区偏远的山寨的确出现不数的夫妻工程,即自己为自己家建房,他们对建筑标准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于援建方提供的设计标准与技术指导,同时又有一部分来自施工队的工人施工中的传授。
7、新建房屋是否符合标准?是否能够抵抗未来可能的地震?职能部门是否履行了检测的责任?
答:灾区的重建量特别的大,原则上是各个工程队及各个施工单位都按照相关标准在严格的把关,并且政府也大力提倡建单层房屋,要求有构造柱、圈梁、地梁等,很明显新建房屋的抗震比以往的房屋抗震要强很多,基本都能够抵御未来7级左右的地震,基本能做到震而不倒,职能部门基本上履行了检测责任。
关于传统文化保护
8、您认为目前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工作进行的怎么样?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有何不足?
答:目前政府对灾区的修复工作侧重于抓重点,毕竟面太大,很难面面俱到。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是比较重视,但是由于人力不足,现阶段还只是做了防雨及防再倒塌等基本措施。
9、羌寨的保护进行的如何?您有何好的方案?
答:羌寨的保护因设计力量的不够,现阶段只能进行重点的保留,现在正在组织进行规划设计抢救,对于重点的羌寨,政府都贴有布告,统一发文要求保护保留。
关于设计师:
10、目前在灾区的设计师们可能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设计当中遇到哪些困难?
答:目前在灾区的设计师大量还只是停留在满足灾民最基本的设计需求,比如说生活空间与农事空间的需求,在风格上与情感等哲学空间上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入的设计、探讨、研究,毕竟当要之急要满足的是生存。
11、志愿设计者的安全在灾区如何得到保障?
答:志愿设计者的安全主要是靠自我保护和团队自我教育,在这方面政府也做了很细致的安排和提供了很好的安全保障,比如志愿设计者的吃住都在板房,在危险的路段都有执勤保护人员,所以志愿设计者在灾区基本上是安全的。
12、您多次提到地震中设计师可以学到很多,具体有哪些?
答:在地震灾区重建设计中我们毕竟还是新手,在第一现场看到了地震给建筑带来了破坏,很直观的学到了不少抗震设计的知识。比如地震灾难中看到房屋倒塌都普遍因于一二层粉碎性的地震力剪断和窗间墙碎裂,发现砖混结构很难抗震,而框架结构基本能避免人员伤亡。另外在选址上也特别的刻骨铭心,山体倒塌导致掩埋房屋伤人,堰塞湖水淹。公共建筑,人流疏散等尤为重要。但是全木结构抗震较理想,河边建筑地震中危险大,所以我们在设计中特别的重视选址及选抗震好的结构形式,在平面布局中也充分的考虑人流疏散及安全度,从地震现场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只要结构合适,墙体有拉接筋,在8级以下地震基本都能确保房屋结构体系不倒塌,以便把人员伤亡减少到最少,在重建设计中我们与村民直接面对面沟通,了解灾区当地的许多人文习俗、生活习惯、农村农事和庭院等人居方面的要求,对于水系的巧妙利用和森林林木的利用让我们感觉到重建设计中收获多多。
13、您认为现在有志于到灾区服务的设计师应该有哪些知识储备和准备?灾区最需要的设计服务有哪些呢?
答:我认为他们应该具备有基本的建筑与结构学科的知识和对建筑材料等的基本了解,要充分考虑到抗震这一主题,村镇中小学规划设计尤其是自然村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给排水、卫生及村民们的生产活动场所比如晒粮食、牛、拖拉机等的综合合理安排考虑。灾区最需要的是:
(1) 给村民们进行单个的设计服务
(2) 对有需要的灾民进行一些交心方面的交流,减轻他们对重建后建筑安全的顾虑
(3) 对灾区已经建设好的新的活动街区进行景园景观绿化及经济果园的设计与实践
(4) 可以为一些可用的危房进行加固设计与施工督导
(5) 可以为那些偏远山寨的灾民小孩进行简单的启蒙教育、学前教育,让灾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灾区的重建工作中,重建高峰年不能延误了灾民后代的教育
还好有我们设计专家在,村民要相对放心和安心的多,当然我们要进行抗震设计的研究,为未来的抗震设计积累经验。
关于震后规划:
14、您认为震后重建中如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起来?
答:我认为景观设计含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这里包含有情感空间和活动空间的生活空间,和类似于果园、小溪流及经济作物等自然人文及每村每镇都不可回避的神文空间,这三种空间的和谐融合需要时间需要以后不断去完善和修正,例如其中遇到的地震遗址这个特定的人文景观是去是留有待沟通、思考与设计,我认为三者的融合从根本上要尊重本村村民和区域习俗,并还要与政府的相关要求相融洽,尊重现实与村民需求,短时期内还是很难达到和谐的。
15、在新的城镇规划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有哪些解决方法?
答:目前新的城镇建设刚刚起步,预见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一部分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建筑,如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发展的需求,如道路交通,既要满足农耕区基建,又要满足私人的需求;如今停车就是问题,卫生确保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排污系统、供给水系统及水塔的建设都有一定的难度,传统风格与新时尚的要求如何协调都是比较难解决的。
设计师现场做规划与村民沟通与交流,在施工现场具体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尽管设计师现场做设计费时费人力物力但是这样做是很值得的。
16、在重新规划中是否重视了美观性?
答:我所看到的重新规划的方案中都是非常重视美观性和和谐性的,但是比较担心实施过程中各打各的鼓各敲各的锣,这样城镇规划的设计实施也许只能粗略的去实施了,不过不担心,存在就是理由,相信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些村镇空间都会逐渐进化到美观和和谐。
关于教育设施:
17、新的教育设施建筑过程中有何问题?小学集中建设有哪些弊端?
答:新的教育设施建筑过程中的问题是:
(1)在平面布置上存在千篇一律大同小异,都是传统排排坐的布置方式
(2)在规划建设中对于经历过地震的学生心理修复考虑的还不够
小学集中建设的弊端是农村中小学有其特殊性,农民的孩子对住宿的要求并且放学要回家帮忙生产,这些都是与城里的中小学学生是有本质的不同,而小学集中建设很难兼顾两方面。
18、这些小学的建筑是否具备抗震的能力?在建设中有何特别的加固措施?您认为设计方面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答:我们所见到的新建的小学建筑都非常具有抗震能力,在建设中政府及有关单位一律要求是框架结构,非常的牢固。
设计方面不足之处就是:
(1)在风格文化传承方面没有进行很好的深入设计,贴瓷片装饰外墙现在是普遍现象,但是这样就含有瓷片掉落的不安全隐患。
(2)在学校的规划建设中强调了体育等活动场所的完整性,但是相对忽略了自然人文的建设比如水的应用,森林的应用。
构造柱和圈梁等建筑标准
19、讲讲特色农庄研究所的研究目标和现有成果?
答:我们在农庄设计中特别强调自然人文精神与农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村民的经济作物的生产实施,同时会加强邻里关系、相互照顾老人及相互照顾小孩,我们特别重视农庄中的大树情结水井院落情结,在羌寨设计中特别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应用本土材料做出满足现代农村生活的新建筑新艺术空间,农庄空间要让万物开心,我们正在向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20、最后,请您谈谈您一年来在灾区最忧心的事情有哪些?最欣慰的事情是什么?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最想呼吁的事情是什么?
答:
最忧心的事情是我们几百号设计自愿者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寥寥无几,很难过
最欣慰的事情是我们让灾民感觉到工程师就在他身边(实际上是设计师),他们很安心
最难忘的事情是设计志愿者们常常用烛光与灾区的歌来陪伴大家度过许多个孤独的晚上
最想呼吁的事情是建筑师与结构师应深入灾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假如灾难发生在自己的家乡,还能无动于衷吗?
21、请您谈谈你未来在灾区的两年有何新的打算和目标?
答:未来灾区两年我们计划自强自立,继续研究灾区的建筑形态,及时为灾区同胞提供新的景观规划等设计服务,同时我们要做强十方建筑品牌,通过十方建筑为灾区的新建筑提供施工及设计服务,培养一批乐意于扎根农村建筑设计事业的建筑施工与设计人才。未来两年我们将参与受灾十大城市的重建工作,义务为他们做设计并参与施工。我们会尽量的邀请国内外设计志士,中国的设计界需要一种对建筑设计事业执着的精神,需要爱心集结,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设计师要为设计呵护生命这一永恒的主题而执着的去探索、去研究、去设计、去实施。义务服务灾区三年后,我们将把十方建筑开到全国的各个县镇开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我会把我的后半生贡献给中国的农村建设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