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瞭解巴塞隆納這個城市就必須對於西班牙與加泰隆尼亞省雙邊的關係多一些深入瞭解。雖然大巴塞隆納地區有超過三百萬人口是從西班牙其他城市移入,在文化歷史上巴塞隆納都是一個典型的加泰隆尼亞城市,它更是加泰隆尼亞自治政府的省會。
在西班牙各省合併成西班牙邦聯之前,加泰隆尼亞早就是一個擁有100位國會議員的獨立國家。14、15世紀時加泰隆尼亞致力開拓地中海海域的經貿實力,特別重視海商、金融方面的發展,社會型態與西班牙其他地區保守的封建制度大相逕庭。之後西班牙全國將重心放在海外殖民地的拓展,而加泰隆尼亞在1850年已經躍身世界第四大工業重鎮。
加泰藍語(Catalan)起源於羅馬語系,與法國南部所講的方言很接近。加泰藍文化的影響力隨著政治力量的消長而起伏。12世紀(1162年)加泰隆尼亞被收編到亞拉岡王國(Kingdom of Aragon),後來在1469年由於亞拉岡王國的費南多三世與卡斯提爾王國的伊莎貝爾一世聯姻,加泰隆尼亞旋即成為新的西班牙王國一份子,往後的三百年間受到卡斯提爾中央集權的高壓統治。到了17世紀加泰隆尼亞與中央卡斯提爾的對立更甚,於1701~1714年西班牙繼承戰爭中戰敗之後,加泰隆尼亞百年來的獨立政體一夕間瓦解,面臨了衰退的命運。最有名的是1714年法王路易十四的孫子,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五世軍事鎮壓巴塞隆納,廢止所有自治區的特權。
19世紀時加泰隆尼亞挾工業上的實力,催化獨立運動,打出「復興加泰藍民族主義」的旗幟,不過,在1939年內戰時期,最後一次的獨立運動被佛朗哥的軍隊所瓦解。
1975年佛朗哥去世以後,被壓制了36年的加泰藍文化又開始復甦。學校開始教導加泰藍語,加泰藍書籍、報紙開始出現,最後終於獲得平反成為輔助官方語言,當然以母語製作的廣播、電視、電影節目紛紛出現。到了1992年的奧運會加泰藍語終於被宣布成為正式官方語言,這是整個文化發展的最高峰。
巴塞隆納一邊臨海,西邊環繞科賽羅拉山丘(Collserola hills),由兩條寬大的迪雅鞏納大道(Avinguda Diagonal)、格拉西亞大道(Passeig de Gracia)交錯貫穿,沿著大道有許多公園、開放空間供市民抒解人口稠密、空間狹窄的壓力。
以上的資料參考自"Discovery知性之旅─西班牙",讀了書之後才對加泰隆尼亞有了初步的認識..........。
此行前往桂爾公園(Parc Guell),搭乘地鐵東轉西繞,下車之後跟著指示牌走,有一段很長的上坡路,幸運的是這段上坡路有電動手扶梯,但是不幸的是沒有運轉,所以還是辛苦地往上爬吧!走到桂爾公園,這兒好像是後門不像是正門。走進去之後因為時間早,還沒什麼遊客,可以肆意地拍照,真是開心,在網路上看到別人的遊記很難找到沒有遊客干擾的"純淨"畫面,果然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桂爾公園建築在可以俯瞰巴塞隆納的小高丘上,原本的計畫是建設60戶的住宅,創造出義式風格的庭園住宅。因此,所謂公園這個字,使用的並非是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語,而是英語的Park(Parc)。但由於距離市區稍遠,只有賣出2戶,構想本身最後以失敗收場。但是,共同部分的廣場與步道,彷彿是以童話王國為概念所創造的。之後捐贈給巴塞隆納市變更為公園。
位於入口正面的廣場是以多里克排柱所支撐,並被裝飾著破碎磁磚的拱門所圍繞。著手於馬賽克磁磚裝飾的,是在高第建築上留下卓越貢獻的建築家喬傑爾。高第格調優美的造型與喬傑爾優異的色彩感覺搭配得非常巧妙,共同演奏出最美麗的建築旋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