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居民(下)
从外国建筑师到中国艺术家,从顶级社区到城市低级收入者住宅,从商业价值到艺术探索,中国“新居民”形式的探索充满了多样性。
外国建筑师的展场
城市下浪潮下的中国已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这种经验也同样延伸至居住空间的设计上。位于北京八达岭附近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就是12位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杰出建筑师对中国居住模式的新探讨。设计师们以不同的视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以及现代建筑美学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中国住宅设计的先锋之作。这也是中国首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请参加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建筑作品。这种对心住宅的大规模探讨形式设计也带来了商业影响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一片沙漠和梯田中央,来自德国等29个国家的100名建筑师,正在参与一个顶级住宅区的建设。它被命名“鄂尔多斯100”
鸟巢的设计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艺术家艾未未共同规划了这个共同项目。这片未来全球化住宅文化的展场,是当地政府希望用艺术和音乐会取代煤炭和羊绒计划的一部分。
艺术家的意志
对中国新居民的探索,艺术家们也加入其中,他们希望用艺术的思考,打破建筑的界限。位于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贺兰山房”是一项由12位中国当代知名艺术家设计建造的实验型居住建筑。这对艺术家来说是一次挑战,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设计建筑。“贺兰山房”着重于以艺术的视角对自然、历史、社会与建筑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试图通过建筑空间的物质实体展现出来。也正因为此该项工程获得了“中国艺术建筑奖”,这是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设立的第一个学术性奖。
底收入住宅试验
当大多数建筑师追求艺术性和商业卖点时,有人却把目光转向了城市低收入阶层。位于广州市的廉租住宅“土楼公社'就是专为低收入者设计的集体公寓,它借鉴了附件传统民居“土楼”的模式。向心的空间布局,城堡式的实体外墙,使其暗合了城市心移民的集体居住需求。“土楼公社”共287间房间,可容纳1200到1300居住。正如传统的土楼一样,整个建筑的中庭是开敞式的公共区域,底楼没有食堂、图书馆、健身房;每个住房单元都是两室一厅,虽然使用面积只有30平方米,但整个布局非常紧凑,拥有开放式厨房和独立卫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