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泗,工艺美术师。1930年出生于阳江。1946年至1948年在南恩路上的南源皮箱铺当学徒。此后,转为技术工人,一直到解放。1959年至1989年,担任原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厂长(中间曾短期抽调从事其他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当选阳江县人大代表,个人和参与设计制作的产品获得多项荣誉。1990年,原国家轻工部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30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沙泗执掌原阳江国营漆器厂近30年、亲历阳江漆器鼎盛时代。
“漆器养育我成长,培养我成人,它是我的生命。阳江漆器衰落,走到绝唱地步,我好痛心。”近日,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原厂长沙泗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回顾自己亲身经历的件件往事,总结出一条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只有解放思想,坚持不断创新,阳江传统漆艺才有复兴的希望。
阳江漆器,几度沉浮
有300多年历史的阳江漆器,几度沉浮。沙泗回顾说,1946年,年仅16岁的他,就进了漆器作坊当学徒。阳江漆器熬过艰难的抗战岁月后,曾有几年的繁荣。解放后,阳江漆器一度徬徨,经过调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得到恢复。但一场“文革”,阳江漆器滑落低谷。工厂纪律松弛,开会工人不愿参加,厂领导把院门关起来,工人还是跳墙出去。出口订单不少,但没办法完成任务。整个“文革”期间,漆器厂差不多一直亏损。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改革开放的早春来临,沙泗重掌漆器厂“话事权”。同其他国企一样,漆器厂历来都是实行固定工资制,工资定等级,一级拿多少钱。工人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收入上没有差别,没有积极性。看到这种情况,沙泗坐不住了。1978年底,他向县劳动局和工业局领导提出请求:“我搞一个新的分配方法好不好?”他的新方法在现在看来很简单:固定工资加奖励。按照工人的工资等级,规定每个月要做多少小时,完成任务,发固定工资;超额部分另给奖励工资,每小时1角7分4厘钱。
这个改革方案,县工业局、劳动局、人民银行批准试行三个月。第一个月,亏了。工人的积极性高涨,半成品多了,但还没有出货,产值没上去,可工资支出多了。领导很紧张,问:“老沙,行不行啊?”沙泗同工人商量,工人们说:“不怕!有这么多半成品,下个月不就出货多了,产值大了!”第二个月,平衡了,不亏了。第三个月,产值大了,开始出效益了。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度,真正调动起了工人的积极性。
到第五个月,影响波及到了别的国企。有人在开会时质问沙泗:“你们厂里的工人,一个月60多块钱工资的,现在拿到了120多块,这怎么行!”上边的领导顶不住,叫漆器厂停下来,改回固定工资制。这一停,直接影响到生产,产值往下掉。
沙泗生病了,住进了医院。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叶锦两次到医院看望。叶书记说:“老沙,没有什么事就回去吧,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了县委领导的支持,回厂后沙泗又改回了按劳分配,取消固定工资,实行按件计酬。漆器厂的改革再进一步。
全国首创的“阳江漆”
与漆器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沙泗最得意的,不是生产出了多少好产品,而是漆器厂当年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制出“阳江漆”,解决了困扰国内漆器行业的涂料难题。
阳江漆器一直用大漆作涂料。大漆是从漆树上提炼的,阳江本地无大漆,国内只有部分省份出产。全国产量很少,而需要的行业和部门越来越多,包括国防工业也要用。到了后来,大漆不仅越来越贵,而且供应都难以保证。没有了原材料,那怎么做?沙泗和工人们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976年下半年,漆器厂组成攻关小组,土法上马,开发大漆的替代涂料。经过反复摸索和艰苦的试验,他们以腰果壳液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了天然树脂型油基漆———腰果漆。1982年,产品基本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腰果漆性能可与大漆媲美,耐酸、耐碱、耐磨,防潮、防虫蛀,不会让人严重过敏,而且价格便宜很多。买一斤大漆的钱,可以买7斤腰果甲漆、14斤腰果乙漆。这种新涂料,国内外用户一致叫好。
1983年1月,腰果漆通过技术鉴定,阳江县委县政府给了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10月,原国家轻工部给漆器厂颁发阳江漆研制与应用三等奖。腰果漆从此正式定名为“阳江漆”。轻工部还投资42万元,和漆器厂联营建了间“腰果楼”,生产“阳江漆”,供应全国市场。
借助“阳江漆”,阳江漆器生产出现新的飞跃,艺术风格和地方色彩更加鲜明。全国漆艺行业也因使用“阳江漆”这种新涂料,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沙泗总结说:“我们当时能搞出这么大一个全国领先的科技成果,就在于敢闯、敢试、敢干。”
传承中创新,阳江漆画脱胎而出
漆画是阳江漆艺的骄傲。沙泗回顾说,阳江漆画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过程。
漆画是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阳江漆器过去的产品,如皮箱、枕头、化妆盒、茶叶盅等,不少是书画结合的。解放前的漆器作坊“广泰成”,把当时全阳江的书画名人搜罗到一起,如擅长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的画家傅乃彬,工于书法的谭新簧等。有了他们,“广泰成”的漆器装饰特别漂亮。漆器上的这些字、画和图案,就是阳江漆画的雏形。
到了20世纪30年代,阳江县长李伯振,有意振兴阳江漆器,派人去福建考察学习。他开了一间官办的“阳江漆器传习所”,抽一些年轻人研究漆艺。阳江漆器行业吸收福州漆艺的经验,增加了花色品种,漆画也从这个时候跟着发展。
漆画的大发展是在解放后。1956年,政府牵头,联合原有的私人漆器作坊,成立了漆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漆器工艺厂,并在北山北麓建了新厂房。除了生产传统的漆皮箱、漆皮枕等用具外,增加了漆台、漆柜等家具,还有大型的屏风和漆画等。1959年,沙泗担任漆器厂的厂长。
此后的几年间,漆器厂吸收了一批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和其他艺术人才,其中有黄友章、苏华、蔡璇贞、陈大均、程运崇、陈奇积等。他们好多是学画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阳江漆画开始成气候,由漆器上的装饰性图画,变成了独立的画种。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漆器厂出了好多漆画名作。如由国家赠送给越南,作为胡志明主席75岁寿辰的贺礼《旭日苍松》(1.8米×1.2米),表达对周总理怀念之情的磨漆画《亲切的关怀》,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的磨漆画《葵乡》……
沙泗说,阳江漆画根植于传统的漆艺,但有新突破、新发展。利用了很多的新工艺、新材料,有镶嵌、堆漆、平磨等手法,将金、银、铜、铁等金属材料和螺壳、鸡蛋壳等镶嵌在画中,能产生特别的艺术韵味和效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因多方面原因,阳江漆器陷入困境,但沙泗坚信阳江漆画前途无限。他说,漆画发展得好,可以延续阳江漆艺的传统,甚至能拉动工艺品的创作与生产。近几年来,阳江漆画创作者队伍在一天天壮大,新人新作频出。这里孕育着阳江漆艺振兴的希望。
阳江漆艺要重新崛起
沙泗家里珍藏着几张老照片,那是1988年原副总理余秋里到漆器厂参观时拍的。余秋里题字:“阳江漆器为国争光”,勉励他们多出口产品,多为国家赚外汇。
阳江漆器一直是以外销为主。每年的广交会,漆器厂是常客。沙泗说:“那时候,我们每次都要拿回很多订单。”
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沙泗说,靠的是产品。紧跟潮流,年年都有新产品、新作品出来。设计室里放了十几个人,专心搞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传统的阳江漆器,最拿手的是漆皮箱、漆皮枕。但社会发展了,不能老是皮箱、皮枕。当年我们适应出口的需求,由以前的生产日用品为主,过渡到以工艺品和漆画为主。这样,我们的东西始终是新潮的。
沙泗认为,阳江漆器是古老的民族工艺,源远流长,有它旺盛的生命力,不会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而消亡。曰本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但曰本漆器仍然很有市场,高档工艺品和漆画都是很名贵的东西。
阳江漆艺要从困境中重新崛起,路在何方?沙泗说,除了外在条件要改善,漆器行业本身要解放思想,调整路子,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工艺品和漆画等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