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查看: 25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室内设计的文化审美性 (六)

[复制链接]

20

主题

41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强调“行”的实践性,是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设计不可能脱离生活,她必须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最基本的标准。在实践中,我们也必须向建筑看齐:实用、经济、美观。在实践中,我们不可以过分的强调设计理念的超前性或者你设计者思想的深远性,但同样我们也不能完全把技术性看作是设计实践的终极目的。我们应以理念为导向,以工艺技术为依据,结合业主的需求,创造出真正具有审美意识和美学深度的设计作品。这是条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条身心结合的道路,相信每个真正的设计者都在探索和前进。这同时又是条艺术与功利共存、市场和计划并重的路。在这里,每个设计者都是真正的实践者,每个设计者都在塑造空间和室内的完满性。在这路上,每个人都在踽踽独寻,寻找设计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寻找是心灵的内在独白和精神的虔诚朝圣;但同样这这路上,大家又你推我挤,并又形成一场熙熙攘攘闹哄哄的现实浮躁画面。这里面,抄袭模仿蔚然成风,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似水流年。都说天下设计一大抄,你看你会不会抄。现实的浮华和心灵的沉重由不同的起点在这里交汇。所以大家说做设计很累,做设计的不如小姐,或者干脆说设计者等同于妓女,都说是靠“三维”吃饭。作为真正的实践者或者思考者,在关注整体市场潮流中,也不应该让天下的悠悠之口所完全迷惑,而应该用大智的空灵和大勇的气度拨开浮华的层层迷雾,去塑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标准。所以路将继续走,我们也将继续在文章中论述我们的下个话题,那就是在实践性“行”的基础追求最终的审美效果——诗

作为室内设计效果审美性的诗

不管是设计中整体性的“思”还是实践性的“行”,最后都要落实到最终的效果上。作为设计者,在思考的开始也许已经对最终的效果有个概念的把握,但业主有很多还是懵懂的,概念不清晰的。虽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效果图加以辅助,但对于对设计行业比较陌生的客户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有个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和诉说天赋,在语言的模糊性中能够把业主带到一个设计者自己营造的空间中去,通过语汇的运用让业主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当然,这是种很高超的语言表达,通过这种表诉可以让对方对家居的的生活味有个很大的升华,并进而上升到审美的“诗”之境界。但这种由语言来引导业主的方式并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范畴。我们这里说的“诗”是由设计者通过一系列的造型符号,以及色彩光影的最终效果组合而产生视觉的凝聚力,并由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穿透性和辐射状,进而由表及里影响人的心灵,并达到超越形式美的本身,让其感觉能久久发回味和凝固,从而上升到更高的文化审美,从而真正谱写设计的审美诗篇!

也许室内设计的创造都可以说是形式的创造,而形式的创造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灵的需求。虽然设计的本质是从人对于生活的最基本的功能需求开始的,但当人满足最低级的功能同时也必然伴随着对趣味的追求和发展,这可以归结人本身高于自然或纯粹客观事物的结果。而所谓的趣味也就是人的心灵对外界的一种需求,所以室内设计创造形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心灵需求。从这一论断出发,我们就可以绕开过分夸大功能和鄙视形式的现代设计宣言角度,而直接把设计对等于心灵的需求。这这里,就又引申出一个价值概念。价值在这里我们要分开来论述:一种是平时大家理解的社会性价值,还有就是作为个人独立体的心灵价值。社会性价值更多的是让大众来认可,而心灵性价值则更具有独立化,个性化和不可捉摸化。社会性的价值是衡量一个设计者的一个客观标准,但这种客观性往往容易流向平庸,让人的心灵深处得不到满足和依靠。又由于社会性的价值必然同金钱和地位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种价值就很难产生圣洁和高贵的气息。心灵中的价值由于不是以面来认识,它是以点来突出,所以这必然要人在设计深度上走的更远,要在思想上想的更富于生动和活跃。它能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让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依托,而这恰恰是现代人所缺乏和追求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性的风格和地方性的主义才倍受关注和喜爱。这时,我们不得不又回到波澜壮阔的20世纪。可以说,人类以往的任何世纪都没有这个世纪改变的快,人类以往的任何世纪都没有这世纪带给人自己的灾难多。这是个伟大和恐怖并存,美丽和灾难共生的世纪。这个世纪,冲突和共生共同构成了战争与和平两大世纪主题,而这两大主题已经完全渗入到了任何一个领域。别的姑且不说,就说我们室内设计发母体——建筑来说,其风格的变迁也是目不暇接。风格的变迁是文化动荡的产物,文化又是人活动和创造的结果。所以,这时候的伟大建筑师也是冲突和共生的。当密斯凡德诺在高举“房屋是居住的机器”这面现代主义大期时,美国伟大的建筑师赖特已经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吸取养分,而走上了有机建筑的划时代壮举。可以说,这两位伟大的建筑师都是在走价值的路,所不同的是密斯走的是社会性价值,所以现代风格很快就形成了国际风格;而赖特走的则是心灵价值的路,所以才会把那栋著名的流水别墅的造价一加再加,由此导致工期也一再延长。这里,我们不会去比较到底哪个建筑师更伟大,也不会去比较他们作品的完美性。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来剖析设计的内在秩序,那就是真正的设计最终体现在价值上的!虽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最终都有可能到达最终是审美之诗,但由于其内在的秩序不一致,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

对于“诗”来说,并不直接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更是人把握事物的一种境界。此境界虽然以具象的物来呈现,但更多的是要意会来感悟。“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陶渊明)说的就是这意思。所以才有“遇之匪深,既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以违!(司空图《诗品》)的貌似神离;才有“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笙;碲者所以在先,得兔而忘碲;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的无为豁达。可以说,对于审美的诗性之追求和把握都是很空灵的,不光不能言说,甚至连意都不可传,只能会。“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说是最好的注脚和概括。当我们在把视角放到我们前面描述过清末民初的大学者王国维在审视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得出审美的两条路时:一为无我境界;二为有我境界。“有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人由动中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我们再把这两种美学主线对应我们所说的价值论,那是否可以把有我之境对应其社会性价值,无我之境对应其心灵价值呢?

总的说来,我认为设计者最终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发现美并传递美的过程,在对物的使用上发觉出美的特性,并把它们加以合并与综合。进而用最娴熟的手法或者说是技巧来达到最佳的表现,以此达到美的传递,使大众能够熟悉它并接受它。同时也用必要的语言和画面来统一和引导。但是接着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如美和设计如何更好的统一?即衔接的问题。审美如何更好的在设计中来传递?设计本身是不是还有待于在整体性上,思辩上深化和提高等。

当然,回答这些这些很难。就算是找出统一的标准也不容易。但无可否认,审美诗性作为设计的最终追求会一直如一朵美丽而娇艳的鲜花,在远方迎接和等候着在设计路上虔诚的朝圣者,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这花在暖风中盛开的时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瞬间。有人说“审美是精神的引导,而宗教则是精神的最终归宿”。那么,随着伟大的尼采一声疯喊“上帝死了”后,我们是否可以说“审美不光是精神的引导,同时也是精神的归属”!

写在专业后面的话

任何文章总是要结束的,就和人生一样。不管你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不管你的一生走的怎样,最后还是要结束。回顾过去,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遗憾。作为一个在灵魂上不满足的探寻者,也许正是有遗憾才会使心灵会朝更深的目标继续探索和验证心性。当回过头来看看文章的题目和内容,终于感到立论太广,涉及的范围过大,而又再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扪心自问,在惭愧之余还是感到有稍许的心安,因为这毕竟是自己愿意做并一直想做的事。虽然知道这道路是如此的坎坷和孤寂,但内心却一直有坚定的信念,自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并且坚信那份美丽马上会到来。在此用以上之文字来洗礼和见证真正的美丽和心中圣洁的爱!

 

俞文剑

067月定稿于龙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41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真的不好意思。上传效果很差。但本人对文章上传不是太熟悉。以后有机会会把这篇文章重新再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41

帖子

48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8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1:31:0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浏览这篇文章以及本人别的相关文章的同仁们能够给点宝贵的建议。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744

帖子

308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81
地板
发表于 2007-1-10 15:18:00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
我是井底的虫子,学习着,快乐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