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设计,同样也是塑造,但却是完全不同于哲学的塑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设计是人通过对物的运用和对环境的整合和适应来体现的。设计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设计就是为了目的存在的。而这种目的性又是由存在的环境,也可以说是市场决定的。市场是根据人的需求形成的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空间和时间领域。所以说设计从人第一次有意识的使用客观存在物开始就运行了。我们在这里无须在用大篇幅来谈论设计的发展史。从设计和人两个对应层次就可以明确的获得我们要论述的要点。 既然设计是为人服务,那就是直接用设计来满足身心的需求。人对设计的理解开始是基于无意识的尝试性活动中,当然这种尝试性很难说没有人内在固有的先验性在里面。但我觉的作为活动的经验性更重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次的创造都是建立在无数实验的根基上的。从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的领域研究开始到牛顿的三大定律;从爱迪生的灯泡发明到瓦特的蒸汽成形,都是经过无数的实验和精密的求证得到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霍金的宇宙大爆炸都是用实证来论证的。当然,这里面想象力的重要性是不用说的。但是作为创造性的活动来说,也可以说是设计的角度,用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彻底的。现在的发展已经把设计的运用对应到了每个层次和每个角落上了。从卫星上天到城市规划,从登月计划到家居装饰,从工业到农业,从服务到科研,都是设计的对象。甚至一次演讲,一次谈话都要反复推敲,仔细论证。但从最本质的角度看,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改变人本身,改变身心结构。对物的运用可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形成系列的思想。这首先是内在的改变和塑造。由于设计是通过外在的变化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然带来习惯上的改变。这是设计对人的再次塑造。通过改变外在的生活方式来改变人自己。正是因为设计有着对内对外的双重塑造,所以设计的真正意义反而让人无须深入。不深入的结果就是不会深刻,从而设计与哲学就相差很多的距离,使得相互间的交接很难实现,更不用说和设计达成本质的统一了。康德将人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我们在这里可以把这三种认识分别对应人的三种活动。首先是无意识或意识不明确的活动和行动是对应着感性认识;明确目的的行动对应着知性,这也是设计的本身;最后的理性对应的人的活动则是超越知性的设计,而应该是创造性的设计,也可以说是设计的更高级的形态。我们平常所说的设计仅仅是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仅仅是以用为最直接的目的。但这种目的离我们在后面要论述的审目的性判断还有很大的区别。或者说这种普遍的用的目的性是最后审目的性判断的基础和低级呈现。因此这时候的设计离哲学的统一还有一个层次。所以两者还在分道扬镳。但在理性的层次上,设计和哲学不再是单独分开,而必须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如此,设计的深度必然会瓦解设计的本身,而进化为创造性的结果。但既然要结合,就必然先要理清设计和哲学的关系,从中找出其内在的本质必然性和统一性。并进而使之有头绪的逐步靠近和结合,这也就是做这文章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将在下面继续上面的内容。 当然,现在的探讨还是针对知性的层面上来探讨。先要我们认识到作为塑造的角度设计和哲学也还是不一样的。从最显眼的看,哲学改变是人的思维方式,而设计改变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哲学是从概念,抽象入手,而设计则是从实物,环境开始。哲学是由内到外的过程,设计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哲学是人理性的间接把握,设计是人知性的直接把握。哲学无形,设计有形。哲学无边,设计有限。哲学是心性的深层体验和感悟,设计则是身心感官的表象感觉和心得。但设计和哲学又都是以人为前提,都是在构建完满的人本身,所以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殊途同归的结果必然是设计和哲学互为映衬,互动互助。而这最后的结果又会回归到人本身中来。这样,设计的归宿必然是哲学,哲学的表现也必然是设计。如上帝本身,既是创造万物的设计者也是代表万物的最高智慧。这上帝身上,设计的能力和智慧的深度是成正比的。而这种正比的状态如果用在人本身,那首先就得是对人的一次次身心不停歇的塑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