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龙族传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7第一期]] 07首期二班

[复制链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题记(1)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1  时至今日,回过头去看,我才恍然大悟:  北大6年(1955-1961),我只做了一件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6年,由我自己设计的专业原来是:从哲学视野去观照人类文明之旅的结构和机理。  北大并没有设置这样一个专业。世界各地哪座大学有这个专业?它是涵盖文理科的。  开始,我决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从事这个囊括天地人神的广大专业是我一生最美好的使命。只是进入50岁以后,我才清晰地意识到我这一生的追求对象。而追求对象的意识正是人的自我意识,也是人的本质披露。  你追求什么,你的本质便是什么。一点不会多,但也不会少。  你的存在不能离开你所追求的对象:物质的和精神的对象。小仲马笔下的阿芒追求茶花女,构成了阿芒的本质。司马迁追求《史记》,构成了他的本质。  六年学生时代的努力都为了获得“从哲学视野去观照人类文明之旅”这个大框架。42年后的今天,我才拥有了这个框架。  哦,42年!这已是我一生。所以黑格尔说:“精神的道路是间接的,曲折的”;“精神曾费了很长的时间才发挥出哲学”。(个体、民族、世界和人类无不如此)  所以我把自己比作山村一头推磨的毛驴。磨的上盘是文科,底盘是理科。中心轴是哲学。推磨的动力是对天地人神四重结构怀有探索的热情。这正是黑格尔的名言:“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且不说伟大的事业,就是同恋人的一次幽会,也需要足够大的热情。否则你就不会有去咖啡馆赴约的动力。迈开双腿需要热情。  其实,按年龄和心理,我还不到蹲在冬日向阳的墙根下晒太阳回忆往事的风蚀残年。我前面还有一段路,去作人生最后的冲刺。写回忆录也许是我10年或15年后的事。至于写自传,我根本就不够格。人要有自知之明。  今天我提早写写北大的往日,是我内心的一种自然冲动,也是“仰则畏天,俯则畏人”的一种流露。  六年的北大生活,我学到了、懂得了不过两个汉字:  敬畏  我现在把获得它的过程原原本本地写出来,一来是为了照亮自己的今后的路,二来是为了让今天的大学生知道40多年前大学生的精神状况。我承认,当时我是个另类。否则我就不会主动留一级。  我既不是二三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沙滩红楼老北大学生,也不是七八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新北大学生。相对于前者,我是晚辈;相对于后者,我又是前辈。所以我是一个中项,一个五十年代的北大学生。  今天的回忆,免不了带着今天的眼光和徘徊感慨。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忠实于我当年的感受和理解。这是我要把握的尺度和分寸。  我想,把我在北大成长过程如实地写出来,对今天的大学生或许有点借鉴的地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活到今天,最深刻的印象是懂得了:  人就这么一辈子  这七个汉字,平平淡淡,却含不尽之意,话里有话。  它能使我在迷雾重重中看清出路和方向;在逆境中变得坚强;在渺小时猛然变得高大;清晨偷懒在床上时会霍地穿衣起床,打开窗……  “人生意义”不是放在橱子里、口袋里的现存物品。它要我们自己去寻找。不是一次性苦苦寻找,是多次踏着一弯残月或一丝星光去觅寻。  于是才有了这本书。我写每本书都是去寻找生命的目的、价值和意义。人的这一辈子过去了,便什么都消逝了!  一句话未讲,一本书未写,一幅画未完成,一个人未爱,一杯咖啡未喝,世界某地未去……便再也没有机会了。留下的,只是夕阳衔山,荒地野坟,衰草寒烟。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在没有散之前,且让我们一醉方休!  将进酒,杯莫停,但愿长醉不醒!  2  人生于天地间,有一定的生存规律。求学时代也有它的规律。  我这本书谈论的正是这规律。如果叫我再活一遍,再去北大读6年,我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迷惘、徬徨、失误和痛苦,活出许多个高质量。  我写这本书的前提是爱生(对生的眷恋)和望来(向往未来),而不在悲死(悲伤逝去的)和悔往(悔恨过去):  “人之过在于悲死,而不在于爱生;在于悔往,而不在于望来。”  我牢牢把握这个大前提。  3  大学三年级,我在温德(RobertWinter)教授朗润园私宅书架上发现一本雨果传(英文版)。得到他的同意,我借回去读。其中有一句,影响了我一辈子,直到今天:“我一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定要让我的精神去静观世界和探索神论。我要在感叹号和惊叹号中度过此生”。  如果要我今天回头去总结我六年的大学生活,我便可以说:那是充满感叹号和惊叹号的六年。——几乎是每一天一个小的感叹号加上一个小的惊叹号;每三天一个中的感叹号加上一个中的惊叹号;每十天一个大的感叹号加上一个大的惊叹号。(我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4. 题记(2)

正文

题记(2)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我就是通过一长串大大小小的惊叹号和感叹号渐渐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走在通往“世界哲学”(World-Philosophy)的路上。今天我还在路上。  今天我才完全明白,没有惊叹号和感叹号(其实归结在一起就是“!”这个符号)的人生是多么平庸、贫乏和寒酸!这是枯井不波,死水一摊的生存状况。

  有惊叹号和感叹号的一生才值得一过。  当然,“!”是有等级的。其实初恋和失恋给我的东西也是一个重重的“!”,让我记住一辈子。  《唐诗三百首》,说到底是由三百个“!”组成的。只有“!”才能抗击时间老人无情双手的淘汰。  “!”既可以来自自然科学,也可以来自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它原是弥漫于天地人间的一种元气。它要一颗敏感的心去见出,从中抽取出来,营养自己。  北大六年,我只做了一件事:从天地人神结构中抽取出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加以琢磨,玩味,体认。直到今天,我的灵魂状态仍然沉醉在“!”中。  迷惘是探索世界或上下求索的影子。  谁在探求,他就在迷惘。我们只能把迷惘或迷途降低到最低、最小,而不能完全避免它,消除它。  宇宙万事万物(从太阳系到人,再到SARS病毒)都被安排在这条由三个环节组成的神圣链上:  过去→现在→将来  这是最高、绝对的安排。谁也挣脱不了这条链,自作主张跑到链外去。  最大的学问是关于这链的学问。  想想吧:相对于中午,上午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有回忆;而晚上则是尚未到达的将来,留给我们的是希望或期待。  过去是历史。它是无法更改的。一点也不能。小学生写错了字,可以擦掉,再写。历史却擦不掉。  过去是现在的过去,将来是现在的将来。可见现在(此时此刻)才是最最实在的,可靠的。  不过,按照佛教哲学,现在像过去、将来一样,也是靠不住的:“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我不这样悲观。我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再去计划将来,经常回顾往事。回忆录的功能是把过去和现在联结起来。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爱因斯坦有言,认为他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他不仅很不幸,而且也难以适应生活。“人生苦短,死去皆空。”——要同这个命题或咏叹作斗争。不能让它占上风。  否定生命的目的、价值的意义,是“横在谷口的一片白云”。《五灯会元》有言:“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幸好,我还不是一只迷巢的鸟。  我知道,即便人生原就没有意义,我也要自圆其说地找出一个,或挖出一个,抠出一个。  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意义。因人而异。但务必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意义。谁找到了,谁就有福。  其实,我六年的大学生活,正是苦苦觅寻人生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故事。我现在就来讲这个故事。设想读者和我就坐在红茶坊,外面飘着雨夹雪,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的氛围中述往日,论现在,思来者。  三次造访欧洲,我去过多座修道院。深深幽闭的院落,同外界隔绝。我记起一首修女歌:  我不思恋爱情,  任何男人我都不需要;  我一心想念上帝,  他是我惟一的依靠。  果真心口如一,那么,修女便有福了。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她找到了自己的最后归宿。她是一只归巢的鸟。  近年来,我常听到这种说法:有位年轻渔民在海滩晒太阳,休闲,自在,悠哉悠哉。有人对他说:“你干嘛不出海打渔?”  “为什么要出海辛劳,冒险?”  “打上很多鱼,你便会发财!”  “发财干什么?”  “可以造海滨别墅,然后在海滩享受日光浴。”  “我现在已经躺在沙滩上悠闲自在了。”  也许有人会赞成年轻渔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不同意。渔夫晒太阳和搏斗致富后的晒太阳属于两个层面。渔夫的层次低,空洞无物,没有阅历,没有人生戏剧情节,没有刺激,没有内容,干瘪枯燥;百万富翁的层次高,饱经事变,阅历世途,结结实实,富有内涵和深度,充满了刺激和戏剧性情节,里面尽是故事。  拼搏过程本身和达到目标同样重要。渔夫没有拼搏过程。渔夫缺这个重要环节。所以他晒太阳的层次低。  大学六年,每当我体认、领悟或得出一条哲学原理,比吃北京烤鸭还要高兴,快活,满足。——世界观的满足。在动手写作本书之前,我阅读了几本参考书。其中两本是《北大旧事》(陈平原等编,1998年);《北大往事》(橡子等编,1998年)。头一本收集了蔡元培、蒋梦麟、冯友兰、钱穆、梁漱溟、胡适、鲁迅、周作人和张中行的回忆;后一本收集了198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1:00 | 只看该作者

2-1992年北大校友的文章。这两本书有助于我回顾往事,勾起我的记忆。  人的记忆按分类有三种:长期记忆、中期记忆和短期记忆。我这本书是长期记忆。[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5. 题记(3)

正文

题记(3)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钱穆先生有句话是先得我心了:“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非吾生命之真。”这句至理名言成了我这本书的依据和主脑,并一以贯之。蒋梦麟任北大校长的时候,校风是“自由研究”。可惜我生也晚,没有赶上这精神的阳光沐浴,反遭多次批判。有一回蒋校长宣布政策:“第一年级取严格管理,第二年稍使自由研究,第三年级更放宽一些,最后一年则‘放任的自由研究’……”

  我在校6年,并不知道曾经有过蒋梦麟(绝大多数同学恐怕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自由研究”精神曾是北大校风。但我的所作所为却是蒋校长的好学生。  二年级结束的寒假是1957年冬春之交的时期。那前后6个月是我一生脱胎换骨的岁月。从此我开始了“放任的自由研究”,直到今天。可以说,我是“放任自由研究”的自我教育产物。我的好奇心便是我的最好导师。  在写作过程,我手头缺一本《北大校史》。所以我的回忆在有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上估计会有不准确的地方。这是我要声明和道歉的。毕竟是40多年前的往事,上面落下了时间老人撒下的一层厚厚尘埃。不过,这也说明:凡是不能成为我终生记住的东西,对我的生命之树的成长并不是重要的元素。不值得牢记。有时我会假设:如果我不进北大,我会变成什么人?肯定不是今天的我。我还是偏爱现在的我。  初中毕业,我报考了江西景德镇陶瓷专科学院。考取了,结果改变主意,没有去,上了普通高中。如果去了,结果会怎样?如果我进了北京外语学院,结果又会怎样?  是北大(包括图书馆和圆明园废墟)玉成了我。没有北大,就没有我今天。对于我,这才是“母校”的涵义。  北大六年,我只知道老北大的校长原是蔡元培先生,但从没有读过他的讲演和论著。只是最近才读到他的一些作品,终于发现:原来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北大学生,是蔡校长的忠实弟子,完全符合他所倡导的北大精神。  1934年1月,蔡元培在《东方杂志》发表文章“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他说:“……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文科,而地质地文等方面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推原于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于理科……”(这也是我今天的看法)  1955年8月25日凌晨1点我第一次走进北大西校门,是一张白纸;1961年8月底当我走出北大南门,告别母校,在我的心灵白纸上已经写满了字。这些字可以总结成如下三条:  我的真正的科学存在是我在科学哲学中的存在;  我的真正的艺术存在是我在艺术哲学中的存在;  作为人,我的真正存在是我在哲学中的存在。  从1961年到今天,42年来,我的一切努力都是将这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三个胚胎状态的命题作详尽的展开和发育。如果用“脱胎换骨”来形容我在北大这一进一出的6年,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出身农家女的母亲却是这样看毕业后的我:  “我的儿子读大学反而读傻了!我后悔不该让他到北京去读书。”母亲经常同我妹妹这样唠叨。  母亲眼中我变“傻”,说明我“脱胎换骨”、前后判若两人的程度。但如果人有来世,我还选择读北大,专业是理论物理,并把钢琴弹好。今天我依旧崇拜这两样东西:  理论物理,古典音乐。  莎士比亚说:“全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演员……”  关键问题是:所有的人都应该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演得尽善尽美,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6. 是什么触动我写这本书?(1)

正文

是什么触动我写这本书?(1)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今天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出了点问题。当然每个时代都有它自身的问题。  比如今天的大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要为求职去奔波。就业形势严峻事关生计大问题,非同小可。50年代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统一分配,不存在失业,但没有选择的自由。叫你去哪里,你就要去,没有讨价还价、挑肥拣瘦的任何空间。

  哪个时代好些呢?我宁愿选择今天,选择自由、拼搏和激烈的竞争。  最近几年,我经常泡在同济、复旦大学书库。中饭也在学生食堂吃,有时还跟同桌就餐的学生边吃边聊。看着他们,自然想起我的大学生活。不过,我和他们毕竟是两代人,相隔差不多有半个世纪,这几乎是我一生。  我羡慕今天的大学生。  我们一代人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热昏岁月煎熬得太久,蹉跎得太久,也伤害得太久。今天的大学生则迎来了共和国政通人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黄金时代。不过,从哲学观点来看人生世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麻烦。人生、世界就是“烦”。没有烦的人生、世界是没有的。  根据我的精神成长之路,我会想到当今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两代人背景截然不同。一个是过多的政治运动,人斗人,学生没有时间坐下来读书,走进实验室。另一个是太实用化和太商业化。  超前消费、无边消费主义、旨在撩拨感官的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吞没了一切,人们的欲望在无限膨胀。校园内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幸免?有几个能有效地抗击?有几个能去努力做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几个能为中国古人的这个绝妙定义去激动、拍案叫绝:“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的作者大概是战国末期人)  “宇宙”这个词概括了时间(Time)和空间(Space),绝了!这个术语是多么了不起的中国古代思想成就!(哲学概括的成就)今天的大学生又有几个像古希腊哲人所提倡的那样具有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为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说句英文就是“With a True Philosophical Spirit: The Search of Truth for itsOwn Sake.”  不少大学生在追求及时行乐,热衷攀比,变得轻浮,浮躁。大学生的浮躁就是时代的浮躁。作为正在面向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新一代中国公民,今天的大学生理应有“世界公民”(a Cit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izen of the World)的胸襟,去关心全球性的难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种种冲突。因为我们是地球人的一分子。我们理应突破学系阻隔,做到“文理互渗”;我们理应提倡自由吸纳,让“名著阅读”蔚然成风。  40多年前,我曾自己摸索着沿着冲决学系或文理科阻隔这条路,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一直走到今天。现在我把我这段故事写出来,给当今大学生提供点参考。当年我一直被校方看成是另类,看成是“思想反动学生”。“文理互渗”,冲决学系的阻隔,在当时只能是“地下活动”,属于非法,不务正业。我就是一个典型,老挨批。我是死不悔改。若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我的过去呢?我是坏学生还是好学生?  今天我们知道了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1899-1952)倡导“名著阅读”计划。五十年代的北大学生不知道这个计划。因为美国是帝国主义,是敌人。但凭着求知的本能,我却在日夜偷偷地阅读名著,包括感受、理解贝多芬的《英雄》、《命运》、《第九》交响曲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以及他的铜管、木管协奏曲,尤其是慢板乐章。美极了!  我的故事是发生在4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尽管时代变了,但一些基本道理或法则同样适用于现今。我指的是:让跨学科的多维、立体信息铸造、拓展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力争做一个“以宇宙万物为友、人间哀乐为怀”的“世界公民”;力争拥有孟子所提倡的四种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21世纪的人类文明特别需要这四种心。  当代世界到处是危机、困厄和冲突,都可以归结为我们严重欠缺这四心。我们并不缺高科技。从火星探测器发来清晰图片,还缺高科技吗?从4亿公里远的火星发到地球上啊!  人之所以成其为人,是因为拥有这四种心。科学、艺术和哲学的最高目标是把人引导到拥有这四种心。  北大6年,读了点庄子、孟子和孔子的书,是我自修、自学的一大成绩。我这一代,国学底子差,不像蔡元培和胡适等前辈。24岁蔡元培就成了光绪年间的进士。  大学三年级,偶然读到中国古人论述用兵等军事方面的思想,深受启发:“古之善用兵者,以死求生,而不以生求生。”(宋朝,杨万里《论兵》)  “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宋朝,苏轼《思堂记》)  “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吴子·治兵》)  当然我学习这些论述,不是为了去领兵打仗,而是把“以死求生”的勇猛精神用到追求知识、做学问上来。也是在大学三年级,从《知识即力量》杂志上读到一则消息:国外的新型坦克装备了一种新的瞄准仪,不论坦克在什么复杂的地形上行进、颠簸,都不影响炮弹命中目标的准确度。我想,我的内心也必须装备这种“水平仪”。在哲学上,这就是“不动心”。东西方哲学都提出过“不动心”这个概念。意思是让自己的灵魂永远保持一种平衡、宁静状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是强调自己内心的重要性。宋朝延寿《宗镜录》有言:“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7. 是什么触动我写这本书?(2)

正文

是什么触动我写这本书?(2)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将近半个世纪,我的内外阅历证实了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在当年反右后的北大,极左思潮占支配地位,政治运动频频不断,“不动心”于我成了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即便在今天,“不动心”——每临大事有静气——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世界并不太平:癌症、非典、水灾、地震、恐怖主义和人口过剩……我又想起宋朝罗大经的名言:“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我想说,回顾40多年前的往事,仿佛是做了一场梦。世界许多民族都有“人生不过是场梦”的说法。这才是永恒的真理,无法改变。美国有首古老的民歌,最末一句是“Liveis but a Dream!”(人生不过是场梦)  记得有一回北大朗润园温德先生哼过这首歌。他家的那间小客厅尽是音乐回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8.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1)

正文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1)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先交待一下我进大学前的蒙昧状态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见出我大学毕业时的脱胎换骨,判若两人。  进北大前,我处于佛教哲学所说的迷的状态,是未悟;进去后,毕业走出校门,我是悟,或叫顿悟。顿悟是由渐修工夫的积累所致,于是日光顿生,霜露渐消,豁然大彻。要有个过程。整整6年。

  《中峰广录》有两段话说到点子上,很深刻,我有亲身体验:“迷则佛境界俱是众生境界;悟则众生境界俱是佛境界。”  “未悟之人说道理,如月夜看物;已悟之人说道理,如白日看物。”  进北大之前,我是一个“未悟之人”,一个浑浑噩噩的平庸少年。  我父亲是商人,常年在上海经商,难得回老家江西南昌。生我养我一手把我拉扯大的是母亲。在功课方面,我母亲从不过问,任我去,只要不留级,不让她没有脸面。她也无能力管我。因为外公早逝,家境贫寒,一个农家女读不起书,一字不识,连自己的姓名“聂玳梅”都写不来。(究竟是哪个字“玳”、“大”、“黛”,我也不清楚)  后来我参加工作,寄钱回家,母亲在收据上也不会签名,只会盖上自己的手印,而且是大拇指。  我平庸,不开窍,久久未悟,不能怪我母亲是文盲,只怪我天生就是晚熟这块料。也许一个人的基因系统或脑结构才是决定一切的,早熟或晚熟,天才或庸才。  1950年我进南昌一中读初一。我最怕两门功课:代数和英文。盛老师(女)是位优秀的数学老师。但名师不一定出高徒。至少我是例外。在课堂上,我永远在云里雾里。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  (x+a)(x+b)=x+(a+b)x+ab.  当然,我也不会解下列方程:  x+2x+1=8  整个初中,我都弄不懂为什么这个方程会有下面两个根:  x=-1+2,x=-1-2  英文成绩也很糟。我不会国际音标。只好在“Capitalism”(资本主义)这个单字的后面注上“隔壁的李师母”。毕竟,这也是一种灵气,只是路子不对劲,属于邪门歪道。  代数和英文这两门功课总是补考及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7#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格。领来成绩单,不敢给母亲看,塞在床底下。母亲费劲地找出来,给识字的邻居看,然后就说:“我儿子又是补考及格!”当年我母亲不像今天的母亲们,不会为我去请家教。  初三,我转到私立新民中学。有两节课像黑夜的雷电,对我有所触动:第一是石老师教的平面几何,她是姚校长的夫人。我对她所讲的“圆的概念和性质”发生了一丁点的兴趣。  比如关于圆的定义,石老师说(她的长相、神态、尖尖的声音和手拿直尺的样子,今天我还记得很清楚,尽管相隔半个多世纪):  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这个定点叫做圆心,这个定长叫做圆的半径。  课后,放学回家,走在路上,我还在琢磨:如果在圆周以外有个点,它到圆心的距离便不等于半径了。  把所有“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统统集合在一起的轨迹,便是整个圆周长,而且一个点也不漏掉!就像一网撒下去,池塘里的鱼一条也无法跑掉。小时候我跟随舅舅捕过鱼。  自然,当时我的思路并没有今天这样清晰,只是朝这个方向去想,去好奇,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惊叹号的影子,不过时间很短,像阵风,吹过,掠过,也就消失了。又像浮云,薄薄的一层,不久便全然地散去。  如果把这条思路或这份惊讶坚持下去,说不定进入高中,我会对整个数学发生兴趣,最后报考北大数学系或理工科。  从今天来看,上述思路的性质是一种追寻逻辑思维的完美和满足。它完全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无关。  上述那个惊叹号的影子毕竟是一粒奇妙的种子,落入我的心田或内心土壤中。不过要等到1957年冬和1958年春之交的日子才破土发芽,长出一株幼苗。地点在北大。  第二是新民中学姓陈的历史老师讲的世界史,提到最古老的米索不达米亚文明和两条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  老师还把米索不达米亚和两条河流的英文写在黑板上:Mesopotamia,Tigris, Euphrates。他要我们抄下来,记住。他说将来要考试。我照老师的话做了,而且是不折不扣。因为这三个地名的发音很好听,如歌似的悦耳,我喜欢,触动了我。陈老师还讲到苏美尔人是最早米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造者。他们成功利用了两条河,建立了灌溉网,从而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文明。不过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又经常泛滥,洪水特别凶猛,这使苏美尔人内心深感恐惧,加上外族入侵的战争威胁,苏美尔人觉得在一些无法控制的敌对力量面前,自己是无助的,内心深为不安,有种悲观,说:“人生苦短,生命也脆弱,无论做什么,到头来只是一场空。”  陈老师最后说,历史在苏美尔的起源是非常引人入胜的课题。老师还把“历史在苏美尔的起源”这个课题写成英文,也叫我们抄下:  History Beginsat Sumer.  至今我还记得这句英文,是个奇迹。这节世界历史课发生在1952年和1953年之交的日子,着实让我兴奋、沉醉了45分钟。不过它还是像雷电,像阵风,像片云,很快就消失在我昏睡、平庸的井底,被淹没了。它要等到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交接日子,才猛然从井底中冒上来,泛起一阵阵惊醒的泡沫。其地点已经在北大未名湖畔。[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9.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2)

正文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2)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初中毕业,我考入南昌二中。它的前身是心远中学。张国焘和方志敏都曾在该校就读。师资力量很强,在江西省名列前茅。尽管这样,强大的教师阵营依旧没有打碎我平庸的坚硬外壳。因为时候未到:“未悟之人说道理,如月夜看物。”  我这样晚熟,不开窍,只怪自己,不怪江西南昌这地不养人。在历史上,江西有过自己的辉煌。如果说有《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就有《赣文化》。  隋唐是中国佛学或佛教哲学的鼎盛时期,形成了各种流派。但为何只有禅宗才能在江西立足并得到发展?早在唐代就有“求官去长安,求佛往江西”一说。禅宗分南北,江西便成了南禅最为盛行之地。(按理我今天要返乡,走近禅宗)  我这个人,越是走向成熟,走向“世界哲学”,就越推崇禅宗。我忘不了我在北大读到白居易给“禅”下的定义:“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  这个悲观的定义构成了我今天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这个人身上既有光的面,也有暗的面。两个面的种子都是在北大撒下的。  不要忘了,宋明理学在江西有过很大发展,尤其是陆(九渊)王(阳明)心学。它植根于江西,和江西的思想文化传统分不开。江西出了诸如欧阳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曾巩和黄庭坚这样一批人杰或精英,不能不说同“地灵”有关联。再就是江西临川的汤显祖。——西方有莎士比亚,东方有汤显祖。江西书院历代闻名于世。宋代有136所,占全国四分之三!明清两代,江西的进士差不多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后来,等我成熟了,从事人类文明研究,我才听到过去有这一说:“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三里五状元,朝臣半江西。”  可见,我少年蒙昧是内因,同江西无关。  高中同学有许多优秀生,他们不仅数理化好,还是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小说迷。我记得他们经常到东湖边上的省立图书馆去借小说读,而且交换着传阅,谈心得,而我在这方面则要迟钝得多,闭塞得多。我始终在圈外,从没有加入的要求。其实我家住在马家巷,离百花洲省立图书馆仅10分钟的路。高中二年级,在同学文学圈子的感染和带动下,我也办了一个借书证。不过读的书极有限,说到底是内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我还在一个劲地昏睡。记得有两本书给了我较深印象:  1.《瓦杜丁传》。乌克兰人。卫国战争英雄。乌克兰方面军司令官。在前线指挥时,死于德国飞机轰炸。大将军衔。  2001年2月,我造访基辅。在一座街心公园,我突然见到“瓦杜丁大将”的铜像。我久久站在那里。  乌克兰友人柳芭问我:“你熟悉他?”  “1954年,我读高中二年级,读过他的传。这也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所以印象很深。”  2. 英国小说《宝岛》(有人译成《金银岛》),作者是新浪漫主义作家、苏格兰的斯蒂文森(1850-1894)。有关藏宝的荒岛,两帮人拼命争夺宝藏,纯属虚构,曾吸引全世界的无数青少年,其中也包括我。  那年冬天,我蜷缩在被窝里读它到深夜一点。母亲看到我的屋子还有灯光便开口:  “鑫儿,都几点了,还不睡?”  这时有往南飞的雁阵从高空掠过,我放下了《宝岛》,始觉天地人间有种悲愤的元气弥漫。这感觉非常朦胧,只是薄薄的一层,时间也短。在往后北大的日子,我这种“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的境况便成了我的精神构造的基调,直到今天。  如果说,我这点刹那间的体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亮点,那就勉强算上吧,算是一个微不足道,一点也不显眼的感叹号。不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要等待,等我进入北大,受到严重挫折后的猛醒。  整个中学时期,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不会超过10本,包括《西游记》《封神榜》和《儿女英雄传》。同今天的高中生相比,当年的我是很寒酸的!我为我自己脸红!如果还要在我中学时期再找出一个值得一提的小小亮点,那就是我对苏联电影的狂热和敏感。在我的青少年时期,苏联电影对我是全面的启蒙:世界观的,文学的,诗的,绘画的,音乐的。今天来看这些电影,除去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些糟粕外,许多东西还是能留下来的。因为它们能让人思考,感受,得到丰富营养。  老实说,就深度和艺术水平而言,美国好莱坞的作品在苏联电影之下,而不在它之上。美国片是娱乐性的,苏联片是生活教科书。我永远忘不了《乡村女教师》。这部朴实无华的影片给了我许多许多,尤其是美学或审美的熏陶。乡村女教师送学生去县城考中学,穿过原野,风吹草动,蓝天浮云,学生朗诵涅克拉索夫(1821-1878)的诗句:“挺起胸膛往前走……”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还能记起这些画面和台词,可见它给我造成了永不遗忘的印象。  可以说,苏联影片为我平庸的少年营构了第一个艺术细胞。它要等到我进入北大后去发扬光大。  1953-1955年是我高中三年时期。我至少看了30部苏联电影。当时我是中苏友协会员。凭会员证,电影票1角2分。全国大中城市经常举办“苏联电影周”,一放就是五六部。有些片子我要看两遍。大导演和杰出摄影师的艺术无疑塑造了我。当然还有电影音乐,为我后来进入西方古典音乐作了准备。[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10.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3)

正文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2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3)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说来惭愧,进北大前,我连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他们的作品了。由此可见我的平庸。  影片《格林卡》给了我震撼。  作为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2)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并不显

赫,但他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伊凡·苏萨宁序曲》和《鲁斯兰与柳德米娜序曲》却为我开了眼界,拉开了西方古典音乐的序幕,同圆的定义、米索不达米亚文明一道,在我的少年心灵的底片上感了光,为我进入北大脱胎换骨作了一丁点准备。  我忘不了格林卡从马德里坐马车回到莫斯科的那些镜头。在波兰和俄罗斯的交界处有一块国境线上的界碑,马车飞驶而过,表明作曲家回到了祖国。在一口井边,格林卡向村姑讨了口水喝。远处传来俄罗斯的民歌,格林卡缓缓抬起了头,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  那些年风行的苏联歌曲(包括俄罗斯民歌),我几乎都能唱。当时我正在学俄语,成绩不错,在外语方面有点开窍,露出了一线曙光。读完二年级,即将进入高三。在同学的带动下,我也开始考虑报考大学。母亲从不过问我的出路,一切由我作主。当年的高中毕业生有以下几种看法:  1.第一等出路是留苏。每年要从毕业班选派几名留苏生。  2. 考取北大、清华是第二等出路。  3. 重理工,轻文科。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理工科是铁饭碗,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坐天下,理工科都有饭吃)  4.跨出省界,走得越远越好。考取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中南矿业学院也比留在江西强,且强得多。——古人曾用“贵远贱近”这四个汉字来刻画人的这种心理。“远处的和尚会念经”也属于这种心理。  当时班上同学经常去“八一公园”神聊报考大学和专业的事。我也被卷入了进去。有位姓熊的同学决心报考东北长春地质学院,劝我也去报名。我的心动了。他煽动我的理由是:可以游遍祖国名山大川。  不久,有位姓王的转业军人(20岁)加入我们选择志愿、温课、准备报考大学的圈子。我很信任他。因为他比我大三岁,英文很棒。他决心考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立志研究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拜伦和雪莱。(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两位诗人的名字)他鼓励我报考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德国文学专业,将来去翻译、研究歌德、席勒和海涅的作品。(这是我第一次从他这里听到这三个人的名字)最后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很遗憾,他自己却名落孙山。我为他难过。这也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他有把握进北大,我没有)为了准备高考,我紧张了足足有半年。我虽然平庸,但也知道这场考试将关系到我的前途和命运。我要为它拼搏一回。后来的事实证明,考上北大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为准备这场高考,我掉了3斤肉。母亲给我炖了一只老母鸡。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考上北大是我生命轨迹出现的第一个转折点。后来还有好几个转折点,要及时、主动、有意识地把握这些转折点。比如毕业后我选择中国农业科学院便是一个转折点。它意味着哲学同广大生物学世界的结合。1978年我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又是一个转折点。它表明我一生的主旋律或磨盘的中心轴——把哲学世界化或把世界哲学化——公开登上了舞台,不再偷偷摸摸,遮遮盖盖。  进了大学,决不是万事大吉,手握镰刀坐等收获。不,远不是这样!  考进大学,仅仅是马拉松长跑的起跑。人要不断搏击。一天也不能松懈。在这一点上,我有清晰的头脑,不再平庸,昏睡;不再浑浑噩噩,不再一切都是偶然。今天我才明白,考进北大,原来是为了拿到一把金钥匙。  “八万四千关捩子,只消一个锁匙开,岂在多言也。”(八万四千个门户关键,只须一把钥匙便可统统打开,不在许多言说。——摘自《枯崖和尚漫录》)  这便是本书副标题的来由:“拾得一把金钥匙的故事”。  1961年初夏,即毕业前夕,我还在抓紧时间坐在北大的物理大楼图书馆紧张地阅读。我特别关注一些大物理学家议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这类文章。凡是能到我手中的,我是必读。1960年,欧洲文化基金邀请丹麦伟大原子物理学家玻尔(N.Bohr)做了一篇讲演。光题目就触动我:  THEUNITY OF HUMAN KNOWLEDGE(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这篇讲演有以下几处最能引起我的共鸣,直到今天,它还在起作用,指引我前进,不迷失大方向:  1.玻尔把数学看成是世界通用的、一种经过精细加工过的语言。对于物理科学的进步,从一开始,使用数学便是关键性的步骤。  2. 要从“我们的整个文明”(Our Whole Civilization)和“人类历史”(The History of Mankind)去观照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造福。  按我的理解,玻尔的讲演是在试图寻找打开八万四千把铁锁的一根金钥匙。“人类知识的统一性”便有一把“金钥匙”的味道。玻尔强调“总的哲学态度”。(TheGeneral Philosophical Attitude)。[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11.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4)

正文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727

帖子

32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37
1030#
 楼主| 发表于 2007-3-28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平庸少年,浑浑噩噩(4)

赵鑫珊

连载:我是北大留级生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作者:赵鑫珊

  是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总的哲学态度?  今天我才明白,北大6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在为获得一种对人类文明“总的哲学态度”而搏斗。(我向数学、物理王国探头,也是为了这搏斗)关心人类文明的前途和命运已成了我今天的中心课题。而胚胎却要追溯到北大的“名著阅读”,包括玻尔这篇讲演。(我做了详尽摘抄)

  今天的世界比玻尔发表讲演的1960年要复杂得多。当年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水火不相容已经不再。但其它危机重重却是空前的。到处是裂缝和冲突。冲突和裂缝成了描述、刻画当今世界的两个关键词。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都在剧烈冲突中。于是裂缝产生了。到处是裂缝。裂缝一大,建筑便会坍塌。  国家、社会、世界、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平衡的结构都是建筑结构。作为地球人的一分子,我最牵肠挂肚的是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再就是地球环境不断恶化。(前者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后者涉及人与自然)对人类文明安全最大的威胁正是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冲突。  过去东、西方贤哲的教导怎么一点也不管用了呢?记得我从北大的“名著阅读”中得出两点精髓:  “敬天爱人”是中国哲学精华;  要懂得时时敬畏星空的自然律和我们心中的人间道德律,是康德哲学的灵魂。  归结起来,都是一个“敬”字。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严重欠缺“敬”和“爱”的时代,所以很不太平。  一百多年前尼采宣称“上帝死了!”  今天我要说,如何唤起人类的“敬天爱人”之心才是让上帝复活的关键。意识到这一点,我才宣告我彻底挣脱了“浑浑噩噩”。个人“浑浑噩噩”无关大局。世界“浑浑噩噩”则是每个人的不幸,子孙后代的不幸。  就整体而言,当今世界不是“浑浑噩噩”是什么?!世界有病,病态的世界。对世界不关心,世界上的一切与我无关,便是病。  这就是我今天的“世界焦虑”和“世界痛苦”。也是在北大播下的种子。[上一篇]&nbsp&nbsp[返回目录]&nbsp&nbsp[下一篇]

12. 手接录取通知书和母亲的泪

正文
我选择我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