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研报告
-----泉溪村九组调研
目录
一 调研小组成员简介
二 报告精要
三 报告正文
调查报告的目的:通过下乡了解农村体制结构,深入分析农村的居住环境改造。
调查报告的地点:江西省九江县官莲乡泉溪村九组。
调查报告的时间:2007年3月21----3月24日。
关键词:建筑、经济、人文、环境、规划
古村落和古民居是人类活动痕迹的沉淀和积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后,为了建设出符合中国当代农民居住环境,建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再对一些旧民宅合理规划改造成适宜当代农民居住休闲的整体场景。
余工率领庐山百日艺术特训营的全体师生深入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在武宁县个个乡镇展开工作,把学员分组到没个乡村进行为期三天的调研考查。
我们八班一组的五名成员在班主任汪雨和助教杨丽霞的安排下,到达官莲乡泉溪村。村庄将我们安排到这个村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理事长家,我们受到了热情的关照。中午大家在初步的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就开始了走访乡邻进行实地考察工作,对当地的人文风俗和民居布局及构成的调查分析,并且详细的作了笔录。
首先,泉溪村全村有1768口人,有十三个组,现改为九个组。我们考察的是九组,147人/组,32户人家。这里的环境非常幽静,两面有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两山之间有条河,两个池塘。当地的民居处所比较分散,是在七十年代,由于修建柘林水库,使农民搬迁至现在的泉溪村,两个池塘将民居分成了数个区域,建筑整体格局较为分散。
这里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附近有小学名为泉溪小学,中学一直要到官莲镇,交通极为不便。而且由于农民的生活条件很差,很多年轻力壮的都外出打工了,把孩子留给父母看管,使孩子不能很好的受到管束。目前,本村受教育的年龄在35---45之间都是小学文化水平,极少数师范类毕业。25—35之间是初中文化水平,极少数高中毕业,还未有一名大学本科学历的学生。小学教师本身文化素质就出现不平衡,工资是靠资质长久来算。年长的是在1000---1500之间,刚毕业的就是600---800之间,所以就这些基本情况我们要做新农村长远规划首先要解决教育的问题。
目前对农家的实地考察,他们的房子大约都是七十年代的建筑。门庭是用纹理粗旷的青石板建的,墙体是没有经过粉刷的裸落的青砖建成。房屋的墙和顶面上方都凿有小洞,目的是通风和采光。在大门的侧面也凿有小洞,目的是便于家禽的进入,他们常在依山的周边建造储藏室里面冬暖夏凉,便于储存食物与蔬菜果实。
这里有一个将近五六百年历史的老祠堂,听说在旧社会是用来聚会、看戏之用。目前官方打算将这个旧祠堂不动,前方建成供农民休闲娱乐的像公园一样的场景规划。在旧祠堂的周边以及祠堂背后的建筑,进行改造和保留古建筑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修复工作。这里有几个房屋是以“天井”的形式存在,它是有“四水归堂”的含义,不过目前农民已经淡化了这种意识,农民开始注重房屋的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居住环境。这里的居民一般将猪圈和厕所设置在房屋的两侧,菜园选择在房屋的后面,方便耕种。村民的菜园占地面积在2---3分地,民居的体量在100---150M2,色调以青灰色为主,猪圈和厕所是以木制结构为主,庭院很小,所以在设计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庭院大小。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任何细节,才能更好的融入设计的思维。每家庭院前都摆放着整齐的砍好的柴禾,通过了解这些树木都是已经分组到每家区域内砍伐,考虑到植物的永远不会转化为荒山,应该合理规划种植树木,目前政策已经规划用沼泽气做为农村的主要燃料,这样就减少了植被的过量开采,而且有利于环境卫生,农民所用的水源主要以水井为主,有些水井是露井露天的,水源已经受到了破坏,在下半年几乎就干涸了,政策提出了五改,规定给一组有16万的拨款主要有:改路,改水,改厕,改栏,改卫生。
泉溪村九组的有户木匠的房屋比较特别,房屋顶部有檐头,门庭左右有檐口,正门上方有一块门匾,是以男主人的名字而命名的字幅,两侧房檐全是油漆工绘制的精美的花纹图案。房屋大堂顶部有几处用玻璃遮盖,便于采光。房檐的那些花样纹案,有很强的装饰性。也使整个建筑赋予了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步入堂前,中央有一块雕刻精美的木制神台,神台背后是用木头搭起的木制阁楼。栏杆上雕刻的精致木纹图样,当地农民普遍用的是这家木工雕刻的木制桌椅和竹凳,家具简洁朴实。
本村九组的水坝前方是一块很大的鱼塘,它属于乡政府管。我们认为更应该把这个鱼塘分给就近的农民管理,可以交纳租金1---3年,管理、发展渔业,将外地城镇居民的引到此垂钓,经济收入也会相应提高。如果少许游客夜晚不想回去,留可以住宿的场地,这样为农家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因素。
当我们问到农民喜欢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时,他们有的都是想的直接将房屋拆掉向城镇的建筑迈进,这样很不现实,而且将会破坏农村建筑的格局,变得与自然不和谐,我们向他们讲解了一些我们的观点,关于民居的色彩与建筑同周边环境的如何协调,他们都觉得我们的说法有道理,很积极的听取我们的意见,新农村建设不是把所有的路全改为水泥地房屋全刷成白的就行了,要合理地把农村本身的自然元素结合进去,使自然与农家和谐的规划为一体,比如踏步还是选择青石板好一些,垃圾桶改造成用木泥改成树木的造型做出造型,这样很协调,而不是生搬硬套现代的设备,灯光我们采取地灯又省电,而且是声控的,便宜费用不太高,农民在夜晚出去就不会一片漆黑,在依山的周边全安装小小的地灯,声控的房屋合理的把水泥原木瓷砖合理组建,使房屋有更好的美感,而不是单一的水泥刷上白色的油漆就行了,在规划的合理进程下,新农村才能表现新,而不是拆掉旧的全照搬城市的建筑风格。
老祠堂左边有一颗上千年的古树,如果在古树边多设一些凉亭。在夏日,农民就可以在里面乘凉玩牌,成为歇息的场地。老祠堂周围配上柔和的灯光效果,使夜景中,老祠堂好象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规划的计划是2008年完成这一项目。
我们深信通过这样严谨的调查考究,一定能和党中央的指示同步设计出好的方案,设计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规范指标来,这样一个有历史深远意义的农村整体改造,将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