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家

标题: [原创]梅曙平的特训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17:32
标题: [原创]梅曙平的特训笔记


庐山特训营赋

梅曙平

农历癸末年,武宁余工,于庐山西海畔建特训营。其地山青水秀 ,吞吐烟霞;下临柘湖,风云开阖。遥望庐山,先贤登高凭栏,抒发多少胸中块垒?校园起于荒芜,曾经多少创业之人?时维新纪,九派浔阳,上下和谐,艺术之风,山高水长。拳拳之心,珍重教育艺术,开丰良一方水土。
登营远眺,望天低吴楚,游目西海横。匡山障列,九水环流。湓浦渡头,游客暮闻东林鼓;彭蠡湖口,渔舟朝听石山钟。潮平两岸连天失,风正一帆接地悬。万岛湖畔,武宁古城一片月;修河波心,黄庭故垒数缕烟。落座且听,渔歌互答唱青阳;凭栏放目,塔影锁江挂斜晖。赤壁涛声,畅人血气,长江波光,起人心情。特训营中,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艺术之变,岂不快哉?
美术之好,手绘之乐,特训大同。触类而思,学子有幸,大师环立,一点浩然气,快哉千里风。若夫豪放之人,因物兴感,必击节而歌,歌曰:庐山苍苍,江水泱泱。特训古风,渊源绵长。
盖特训所见,有劳有忠,有心有法。兴万人教室于山水自然,人文风范,继往开来。设计一统,手绘一脉,造化修为,克嗣其风。有识之士来斯营而传道者,当为中华学子造福。风雅特训,九江大观。真儒过化,发历代之鸿猷,继台庭之盛业。抚今思昔,国运昌则艺术盛,仓廪实则礼乐生。登临斯营,感慨咏怀:渊明往矣,雨雪霏霏,今人来仪,盛况空前。




作者: 残井    时间: 2009-9-6 17:46

才子,笔行天下!

集世界山水人文自然精华!

祝梅老师一路收获,为大家留住精彩!

沙发!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18:04

电视风情片解说词(介绍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摇篮)

山水九江

[水珠滴落荡开涟漪分镜头淡出片名:山水九江]

(《春江花月夜》音乐渐起

九江,一个水汪汪的字眼,一个秀美的版图。这里,山环水绕,山高水长;这里,腹地辽阔,物产富饶;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大自然造化之手匠心独运,在这经纬交织的座标系上,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里长江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鄱阳湖于这一方水土之上。名江、名山、名湖,三位一体,共同构筑起九江地域的泱泱气象。

有人说:九江的一声鸡鸣,能够唤醒赣、鄂、皖三省的黎明;有人说:九江是长江中下游的定盘星,吴头楚尾,上下呼应。就连九江的地名,也登堂入室地进入了《尚书·禹贡》。书上那些也许还未消褪象形文字痕迹的记载,让九江在远古就有了根基与血脉。赣、鄱、修、蜀、彭等九条支流在此汇入彭蠡泽,在水运为中心那年那月,“三大米市”,“四大茶市”的商业繁华,像青瓷一样闪闪发光。如今,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这里构成了中国南北东西的大动脉,九江作为七省通衢,成为天下“眉目之地”,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鄱阳湖的春天是被候鸟唤醒的。鄱湖鸟,知多少,飞时不见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逢冬春之际,两百多种成千上万只白鹤、天鹅等珍禽,在天空盘旋嘹唳,在浅滩烟渚,嬉戏留连,伴奏着唱晚的的渔歌,伴奏着伊呀的桨橹。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牵向高远的天空,牵向烟波浩淼的地平线。面对鄱湖候鸟,人们惊呼:这是中国的第二长城!

候鸟,是波涛的音符。

故事和传说,是水润润的山水旋律。

这里,波峰浪尖上依然跳荡着白居易的《琵琶行》;清凌凌的江水中,那一轮明月。曾经映照过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的身影。

在浔阳楼上,凭栏远眺,锁江塔影与镇江铁牛遥相呼应,这里水与岸的对话,这是历史与现代的相峙。这是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的隐喻。

落座三杯豪气在,出门一笑大江横。

穿越历史的评说,文化的使命弥足珍贵。九江的江湖,仿佛是为故事而展开的,九江的江湖也因江湖的故事而熠熠生辉,她让你感到人性的温暖,历史的涟漪。

山水山水,只有水没有山,便显得空寂;只有山没有水,便显得单调。从水面看山,九江的山有看不尽的远近高低。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那巍峨挺拨的青峰秀峦,那喷雪奔雷的银泉飞瀑,那瞬息万变,“白如雪,软如绵,光如银,阔如海”的神奇云海,一一展观庐山的无穷魅力。“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它的真面目要你细细地品味,慢慢的领悟。这里有白居易草堂前山寺盛开的桃花,这里有白鹿洞书院里,宋代大儒朱熹遗留下的千古第一高等学院学规。这里有李白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香炉峰瀑布,这里的每一个景点,都是经大自然在漫长的岁月里精雕细琢而成,都留有先贤过化的足迹,可以入画,可以入诗,更可以入心。

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庐山,写意出一幅充满魅力的立体天然画卷。晚春的庐山,“山寺桃花始盛开”,惜春,觅春的游客,看云起云收,品云雾香茶;盛夏时节,“江城八月苦炎晖,潇洒山间夹纩时”清凉的气候,使庐山的亲切是那样入心入骨。庐山的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叶红似二月花;隆冬的庐山,千崖冰玉里,泉声半天闻。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庐山的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历史造就了此山,文化孕育了此山。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李白、白居易,苏轼、朱熹、康有为等1500多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奠定文化名山的基础;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宋代理学”,到百家汇集庐山的争鸣;从陶渊明等淡泊名士借得庐山避开喧嚣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的兴建;从胡先啸建造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上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政治名山地位的定型……庐山的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交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评说:“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系列分镜头转场]

在九江这纵横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230多个景点景观。呈现出一幅千崖竞秀,万壑争流,梵宇巍峨,胜迹如林的山水画卷。这如林的胜迹,引来了五湖四海的宾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已经有过许多天涯行脚,见惯了名山大川,你仍可以在赣此这片热土上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你不妨在这里驻足一番,融入到这里的风俗民情之中,在淡抹浓妆总相宜的甘棠湖畔,看一看,在现代生活节奏中,逐渐疏远的大自然,还有那渐行渐远的历史文化,是怎样回归到九江人的生活之中。在这座城市里,亲近自然是居民的本能与天性;他们在名山胜水里,在熟稔的地方品味风景,珍惜历史,一代又一代诗意地栖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只要到过山水九江的人,你一定会留下一份记忆,留下一份思念,留下浔阳琵琶《春江花月夜》般的雅致情怀。如果有缘,您一定还会再来。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18:55


荒岛的美充满野性,它以完整的生态系统,守望在文明的边缘地带,自从一群从事艺术的青年人闯入这一方水土,荒岛有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荒岛的脚印都是一枚图章,它们见证的是一段崭新的艺术旅程。

孤筏重洋是孤独的壮举,孤筏荒岛同样自有一番情趣。

在孤岛,你尽可以放开性情,多一份逍遥,多一份洒脱,泥巴争霸赛,是回归的童年。

这一刻定格在记忆里,它不是一个故事,但它是一个焕发生命本真的情节。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23


匡山秋语


在你蔚蓝的内心
季节渐渐地深了
采菊时辰,昔人杳如黄鹤
竹楼汤沸,虎溪畔笑语岑寂
峰峦与山谷之间
片片红叶,风铃般哗哗作响

柔和的落叶松
软软地覆盖在青苔上
脚印里掩埋的故事
山泉捎着它
漫山地喧哗

如琴湖一涡三啭的秋水
漾着远山和情侣的倒影
点点波光簇拥追逐着
犹如女人眸子深处漆黑的热情
桨声轻轻拍打咿呀的呢喃

仲秋已过,一弯新月
浸泡自远而近飘来的桂花芬芳
轻风徐吹,好像伊人的鼻息
撩拨鬓角的薄寒
静谷中遗落的桂子
被谁拾去?趁着皎洁的月光

夜色依旧在山道上彳亍
西天浮动暗红的光焰
点燃的轻云
舞动晨钟暮鼓的经幡
偶尔传来脚步的叩问
空荡荡的回声
击穿静静的暮霭

青色的五老峰
晚照里静坐如禅
时间的日晷
在饱经沧桑的岩石上
刻着年轮的皱褶
相看两不厌
云起时,静与动是那样难解难分

绯红的秋天
糅合成西天的一缕残霞
花径里朵朵含羞的山花
敛去了白昼的微笑
寂寂地怀念蜂围蝶绕的辰光
茂密的灌木丛中
唧唧的秋虫一次接一次
唱起晚秋之歌
天籁于无声处喃喃自语
怀旧的心灵依然跳动阳雀的音蕾

在你蔚蓝的内心
季节渐渐地深了
含鄱口的红日
贯穿了所有的岁月
山谷收留了她
山峰又托起了她
此刻,这分娩的婴儿
正着意涂抹匡庐的秋色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26

锦绣谷

这里是万年冰川刻切的幽谷

含苞的庐山芙蓉浮在云表之处

素雅的牯岭玉兰依偎在苍翠的柔怀

斑澜的杜鹃烘暖山谷的凉风

风雅的瑞香花斜曛上陡峭的山崖

匝地的红紫窈然地自开自落

拈花微笑是那微风摇曳的枝条

山穷水尽的垒垒怪石哟

柔软的缝隙里萌发出多叶诗人草

可怜的嫩碧浸过了南窗的午梦

一只蝴蝶剪断缕缕香风

粘一身春天的回忆

款款消失在怒拔的奇涯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27

石钟山怀古

脚步踏上了万年的山石

我便站上了历史的肩膀

瞩望江天

一川逝水 数点风帆

斑驳的阳光

从远方赶来

在嫩碧的枝条上一路小跑

森森细细地洒在我的脸上

多么像明清的铜钱

我的叹息恍惚秋天的落叶

临风滑翔

左脚与右脚在山径上反复轮回

内心忽然就有了一种预感

这一步踩下

也许正踏在东坡印下的苍苔

此时此刻 我不知道

自己是在前行还是在回溯

这山中许多事情

并不像俯瞰的江流

那么泾渭分明

我来到这里

不是为了寻觅答案

游牧山水

我的心是缱绻的牛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29

美庐别墅

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房子

绿树成荫的院落石头砌的墙

凌霄花年年春天如期地开放

背后的青山绿了又黄

门前的桂花落了又开

房子的主人常常背着双手

在霜花如雪的石阶上散步

这是难得的宁静时光

更多的时候这儿门庭若市

有时候还会硝烟弥漫

那年那月

围绕这幢房子发生的事情太多

多得就像没完没了的政治

多得就像一本厚厚的故事

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重温阅读

因而这幢房子的背景音乐

应该是杂乱如鼓的脚步

偶尔还夹杂着一声叹息

在晚秋的风中

传得很远 很远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30

耶若塔

为仰视的目光指引一条向天之路

抵达与离开都将留下脚印

一种力量在石头的内部

如同生命在身体之中

就像水吸收了一道光

水的本身依然没有裂痕

就像白云想带走一座山

却拂不去岩石的皱褶

为了看清庐山的面目

男男女女祈求神灵

风动心也动的日子

空气在汗水中沸腾

所有的道路都很漫长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接力

耶若塔,耶若塔

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目注飞鸿,目注鄱湖点点帆影

目注地平线上那米粒般的一抹背影

背影在浑圆的落日里

剪贴朝拜者黝黑的命运

用头颅叩问大地

大地必然发出回声

把石头砌在一块

创造的却是静默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0:31

摩崖石刻

多少年了,那青苔没有爬行的岁月

是谁,在 岩耸立地地带

叮叮当当呼唤知音?

石烁滑落的年代

脚印曾经驻扎幽独奥秘的峰峦

风雨磨洗的铁划银钩

让冥想找到了皈依

点横竖捺构架的历史

因为有了大山的支撑

成就了泱泱气象

漫游在松林荫蔽的山道

因为有了这不经意的邂逅

古老的故事煽动了轻盈的翅膀

春天如期地来临

冬眠的积雪温习着林表的一抹霁色

顺着坚硬如铁的摩崖

一路小跑地奔向大海

在她平平仄仄的喃喃细语中

你听出了什么?

往往是这样

大山的天籁无知无觉

它撩拨的回声却悠远绵长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2:35
借山居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北临长江,一日千里。风帆点点,碧空远影。
南屏匡庐,静谷遗贤。对酒当歌,长啸苍苍。
西接照丘,华实蔽野。稻香禾熟,黍稷盈畴。
东睇鄱湖,水阔岸远。落霞轻舟,渔歌悠悠。
凭轩栏以高歌兮,向清风而开襟。人情同古今兮,岂岁月而异心?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纵横三十岁,留字二百万。并日夜而遥想兮,宵不寐以极晨。荀纵心于物外兮,安知荣辱之所贵?
暑雨向霁,遐想风烟。情逸云上,高阁神游。桐间落露,柳下来风。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借山居里成一统,自有春夏与冬秋。

(居闹市而作假山于家中,故曰:借山居)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6 22:41

《六韬》:识才

中国传统兵法《六韬》,相传是太公望(吕尚)所著,但从其内容分析,应属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作品。或许是伪作的缘由,其知名度与《孙子兵法》不可同日而语。细细品读《六韬》,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其军事思想更具东方式的哲学与智慧。
在一个秋日的夜晚,天气依然有些闷热。为了贪图夜凉,我打开了窗户,秋虫逐亮而入,在书房的墙壁上扑腾,发出沙沙的声响。此时,柔和的灯光下,我静静地捧着一本《六韬》,内心顿然有一股子士大夫般的文气。当我看到《六韬》中的《文韬》那一章节时,不禁时时把书桌拍得怦怦直响,那见识太玄妙了。
《文韬》中有一段谈“识才”的方法,相当精彩,我想它的启发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一段韬略是通过周文王和姜太公对话而展开的:有一天,周文王问太公道:“很多的君主都在努力罗致人才,却少有能真正发挥的,反而世局愈加混乱,甚至造成国家的危亡,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太公望回答说:“这是因为虽想罗致人才,但所任用却非真正的人才,以致有名而无实。”
文王又问:“为什么所用的并非真正的人才呢?”
太公望答:“这个偏差由于君主太注重一般的声望,是以得不到真正的人才啊!”
文王:“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太公望:“一般做君主的,喜欢听一般人的意见,大家所捧的,便会认为是人才,一般人所批评的,便认为是败类。所以善于结党营私的人朋友多,常容易被任用。真正有主见,不苟同的人,反而常被摒弃。这样便会使奸佞结党,相互榜标以求饶进,阻挡了真正人才进修之路。以致忠臣常无罪而遭杀害,奸臣以虚名而得爵位,所以虽努力罗致人才,但政治却愈加混乱,国家仍不免于危亡。”
读了这些文字,使我想到小时候在外婆所在的乡村念书时,节假日里,外婆常让我帮忙除稗草。秧苗长出来后,残存在秧田里的稗子也发了芽,混迹在秧苗之中,识别它同样需要一双慧眼。初生的稗苗与秧苗,只有细微的差别,没有经验,不细细辨认,几乎难以觉察。要说辨别的法子,有时候还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打个比方吧,如果稗和秧都是女子,那么稗草长得妖媚一些。稗的叶子稍长稍细,稗的腰肢稍圆稍瘦,稗的绿也像是绸缎上的,高雅。而秧的绿则像土布染上的,俗气。这多么像真假人才呀,真名士不奉迎不拍马,大多都多少有一点傲骨,自然没有八面玲珑,附庸风雅的人来得可爱。
故而这世上“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多半是由于人都喜欢听好话,并且容易从众的天性使然。非具有高度智慧、冷彻的理性,是不能完全透视事物的本质的。


作者: 残井    时间: 2009-9-7 12:16
以下是引用玉阶梅在2009-9-6 18:04:00的发言:

电视风情片解说词(介绍庐山艺术特训营的摇篮)

山水九江

[水珠滴落荡开涟漪分镜头淡出片名:山水九江]

(《春江花月夜》音乐渐起








配上音乐更妙,


作者: 零起点^^    时间: 2009-9-7 20:40

梅老师好,我是易翩,感动您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激情,

有您的身影和足迹,总统家特训营增色很多,呵呵,像您学习,用自己的情感记录生活和心灵的感动:)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9 22:56
多谢了,多谢残井等老师的鼓励,我要努力再努力,我们一起来努力!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9 23:13


丰良的湖湾

和风吹动了接骨木丛

漫游的牧童知道

山渣树不久便要开花了

良是一座村庄,坐落在庐山西海一个宁静的湖湾。

当我们走进那里时,不禁感到在这个原本闭塞、偏远的村落里,有着完美人生的一切要素。这里的生活重心可以简单地解构为田园牧歌与艺术特训。

也许几百年来,丰良的生活都是遵循着同一条轨迹,农耕风俗自然是早已经形成,四周丘陵茂密的树木隐藏着不同版本的故事和传说,而村子也有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节日,自己的繁衍与生息。

自从庐山百日艺术特训营在这里风生水起,这一方水土从此便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纷纷在这儿留下了脚印。那闪电般快捷的手绘和居住空间设计,凭着观察与想象就能够将一片石头和几丛树木组合为充满人文气息的风景。这一切在丰良是新鲜的事情,艺术特训对农耕文明产生了冲击,使原本面对面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祖辈眼里看着长大,每一个村民都熟悉彼此脚步声的闭塞村子,成为了一个开放的系统。文化特有的整合力,使艺术特训在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这个原本有些迟缓、保守、含蓄的村落由此与国际接上了轨。这变化有些突然,却在情理之中,因为,庐山百日艺术特训营的发起人余静赣是大山的儿子,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的理想,他的抱负,有了故乡红土地的支撑,坚实而牢靠。

一切都在变化,唯一没变的是一条乡村再也容纳不下的小路接引的湖光山色,那是大自然匠心独运的风情。

一汪嫩碧的湖水,阳光暖照,微波流漾着点点星光。湖岸播种的向日葵与许多不知道名字野花,在逍遥的风里摇曳。山坡下,是七月的稻田,阡陌纵横地绿着,和风写意着千重波浪。那小桥流水,那古樟掩映的村庄,那湖边浣衣女的悠闲倒影,那袅袅什起的炊烟,让人油然想起汤显祖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洲”。经过丰良的人,照旧会有一份宁静,一份超然,一种淡淡的寂寞,一缕平静的思考。行走在丰良湖畔,寂静中,时常会悠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像跳荡的音符,流窜在远山近水之间,你未听见它时,它和光同尘一般混迹于自然天籁,如果被你听见了,你是有福的,它会让你的心情远离都市的喧嚣。

一切都是那样地祥和,没有任何征兆显示,有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天亮就要出发。在夏季阳光耀目的天空下,空气里有一种刺激着生命活力的力量,它使原本安分的心脏加速了跳动,几千名学生沿着南皋山远足,让乡里乡亲的眼睛画满惊叹号。学子们征服了一座山峰,前面依然是山峰,就像道路的前面依然是道路,天空的上面依然是天空。沿途只见棕红色板结的荒野,圆肩形的山坡倚接蓝天,前方,险峻的高山托举着道路,把的平线扭曲。路虽远,队伍始终在行进,磨砺意志,挑战极限,是内心的命令!

傍晚时分,落日的余辉散作漫天霞光,湖水张着明澈的眼睛,静静望着这群疲惫到极点的年轻人,看着莘莘学子们陆续回归到温馨的校园,湖水无言,大地稀声。而这一刻,在学员的心里却并不平静,他们在极度的透支中忽然明白了许多以前从未思考过的东西,有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在内心萌动,也许在相互帮助中,他们懂得了什么叫感恩,在极度的磨练中,他们知道了什么叫珍惜,什么叫痛并快乐的火热激情。

湖边那座庞大的钢结构建筑物,是特训营新落成的万人大教室。它迎来了来自全国500多所高校的几千名学生,并在这隆重地举行了2009年第二期的开学典礼。常常是这样,大教室内,一个又一个手绘和居住空间设计大师在尽情地挥洒语言,他们亲手把自己的作品分解成碎片,一片又一片地拼接给学生看,那些线条和色块仿佛被解剖后的零部件,但它们有生命、有感情,暗藏着智慧和玄机。手绘和居住空间设计老师们,都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设计人,他们经历的设计案例成千上万,此时此刻,他们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经验和技艺,面对面,手把手地传递给学生。万人大教室里几千双眼睛齐刷刷地热切地张望着,等待着,面对这些幼鹿般的眼睛,老师们感到了肩头的责任。

现实是,大学里的课程很杂,没有系统的手绘课,而手绘表达的意义是"手与脑的联动",具有准确性、直观性、臆测性、前瞻性、即时性、记录性、说明性和艺术性,在设计表达上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手绘以其快速表现,在和客户的交流过程中有助于客户大脑中一个整体空间概念的形成,要求表现速度必须能跟上客户的思想,彼此和谐推进。手绘能够抓住瞬间记忆交流过程中突如奇来的设计灵感.并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客户。手绘让设计变的更具艺术性,提升设计师的自身价值。手绘的重点在于设计思想的传达。创意的体现手段与表达方式,是一种形象说明,有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是通过这种特殊语言形式来向使用者说请楚、讲明白,可见它的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庐山百日特训营,开展疯狂的手绘训练,填补的就是这个空白。手绘从开始普及到今天为止,也不过才20余年。有人说,时至今日由于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效果图由开始的手绘,已逐步转向机器绘图,从某种程度上说原来的手绘效果图几乎全部被现在的计算机绘图而替代。计算机的优势在很多方面是手绘效果图无法比拟的。那么手绘效果图是不是消亡了呢,它的现实意义何在?特训营的大师们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手绘不会消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对年轻人说:手绘,潜在着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全国500多所高校的学生和一些在职的工作多年的设计师,同样认识到手绘的必要性,这才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汇聚到丰良的湖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练好手绘的确没有真正的捷径,除了练习,还是练习。临摹对学员来说很重要,他们每天都在临摹一些优秀的作品,学习大家的构图、线条表现方法等,最后去庐山写生,慢慢地自己来画,把临图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图中。在特训营中,学生要疯狂手绘设计稿1000幅、疯狂设计创作1000方案、三十余场手绘设计快题竞赛,高强度的突击训练打开了一扇通往手绘艺术的门。

庐山特训、成就一生!在这全球最大的手绘艺术特训营,总监的摇篮,艺术的西点军校!在这丰良湖湾钢铁打造的万人大教室内,艺术与哲学相互结合,理想与人生相互贯通,这里凝聚的是钢铁一样的信念:为做大做强中国建筑设计而努力!

手绘,这样一门艺术,简洁地勾勒出人文关怀,以渐渐成熟的灵巧悄然融进事业的经纬。手绘,就像丰良湖湾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四处生根发芽,拨节扬花。多少年后,多少功成名就的设计大师,在回忆往事,回忆青年时期一段美好的时光时,也许会情不自禁地念叨一个地名:哦,丰良,那儿有多么美丽的湖湾!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9 23:41

题记:九江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教育之风渊源流长,濂溪书院、白鹿书院,高山仰止。庐山艺术特训营秉先贤遗风,一脉相承。为了使参加特训学员进一步了解九江——庐山艺术特训的摇篮,从而更加了解特训营的文化源头,本人将发系列散文介绍山水九江的人文地理。

人文九江系列散文之一

千年白鹿洞——从唐朝的秋风中走来

没有谁能够确切地知道,哪是唐朝的么年么月的么一天,也许是一个夏末初秋的日子,和风徐徐地吹,摇动漫山的树木,撒下细碎喜乐的阳光,像一枚枚通宝铜钱。一对风尘仆仆的年轻兄弟,不远千里来到了庐山东南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这儿草木秀润,温度适宜,野趣天成,有水杉、鹅掌秋、紫荆、丹桂、红枫、银杏等奇花异草,是獐麂、锦鸡、画面鹊、果子狸的世袭家园。这对兄弟相视而笑,由此作出了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亮煌煌一页史书的决定:结庐读书。
唐朝洛阳人李勃与其兄李涉在隐居读书的岁月里,驯养了一只颇通人性的白鹿,终日与李氏兄弟相随。据说那只白鹿可独自前往邻近的星子县城为主人购买纸张和生活用品,当地人视为奇事,都尊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又因这里被四周的群山围合似洞,人们便将此处称之为白鹿洞。
李勃兄弟在山野林泉里读着书,任时间流逝着。天籁和朗朗的读书声揉合成林间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士子的心灵,在皈依般的情怀里,获得了一种奇异的陶醉感。转眼之间几个年头过去了,李勃考取了功名,达则兼济天下,他出任了江州刺史,便对白鹿洞进行了整修和扩建,从此几间“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日凉”的茅草房,由蛹化蝶地初具了书院的雏形。至南唐,白鹿洞因得到发迹于庐山的君主李璟的特别关注,使建立在白鹿洞的庐山国学,一时成为当时的文化和学术中心。
同其它名山大川有所不同的是,白鹿洞没有“静谷遗贤空对酒,谁人曾与叙经伦”的遗憾,一代又一代大儒接力般地将这一方水土推向了中国文化的巅峰。
南宋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白鹿洞落入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朱熹的眼中,无疑是一处学问和妙相的大好处所。与李勃心心相应的理学宗师朱熹,于南宋淳熙六年知南康军,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造访了书院,当时的白鹿洞书院已经毁于兵燹,栋宇消落,林园荒芜,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墙,四下里杂草丛生。朱熹踩着荒山落叶,有些黯然神伤。这一片山水凝集的书卷气息,让朱熹作出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决定:重新修复白鹿洞书院。
说句实在话,那年月,偏安一隅的南宋,难得容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只有视野非常开阔,内心非常淡泊宁静的大贤,才能有如此的心胸。朱熹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书院落成后,他亲自担任洞主,并着手制定教规,延聘教师,面向五湖四海招收生志。为了使书院能够绵延不衰,朱熹游说朝廷为书院划拨了田产,坚韧地在这偏僻的山野中,淌出了一条富有建设性的文化苦旅。自此,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由于时运衰乱,奸佞当道,十八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二十余次的朱熹,终生在政治上难遂其志,只好把一生的主要精力用在讲学收徒、著书立説上,这位集后期儒学之大成者,也许正是在白鹿洞书院潜心构架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修复的白鹿洞书院,是在总结和继承孔子之后,一千多年中的学校教育经验基础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他开创的升堂讲学的教学形式和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各种学术流派兴办书院学校得以借鉴的典范,就是现代的学校至今仍然沿袭着他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守则。在朱熹的治理下,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与当时的岳麓、睢阳、石鼓并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并被清代学者王昶在天下书院总志序中,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依山而建,青灰色的砖瓦翘檐负山竟上,其势欲飞。书院内的楼阁花木,虚实相间而布局井然,持盈守拙而风雅之致,尽显江南园林建筑之妙。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白鹿洞书院里传出的朗朗书声,也许不能掩盖南宋的金戈铁马,但却穿透了千年的岁月,将程朱理学遥遥地传递到时间的丛深处,被这书声亲润过的山水是有福的!
常常是这样,在这个远离纷乱的世外桃园,朱熹的身影从礼圣殿到御书阁,从崇德祠到明伦堂,朝拜的是殿内孔子的画像,面对的是莘莘学子一双双幼鹿般的眼睛。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所私学性质的古代书院,朱熹摒弃门户之见,最早提倡学术争鸣的学风,邀陆九渊、张轼等一大批与自己学术观点相左的大儒前来书院讲学,不同学派、不同思想交锋、碰撞,双方辩洁问难、切磋砥砺,学术空气相当活跃。这里曾是“心学”与“理学”的风云际会之地,由此产生了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上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陆九渊来白鹿洞讲解的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深受白鹿洞书院师生们的欢迎,有些学生甚至被陆九渊精湛、透辟的说感动得落泪。为此,朱烹特意把陆九渊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这不仅首开书院“讲会”制度先河,也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范例,在中国儒学史上也一直被传为佳话。自朱熹之后,白鹿洞书院一时文风士气“济济焉,彬彬焉”,与岳麓书院一样,成为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白鹿弟子在清风朗朗的百家争鸣中,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会了分辨,学会了思考。
这一条常年淙淙流淌的小溪流贯了书院的全境,因而取孟子“吾道一以贯之”之意定名为贯道溪。现存的白鹿洞建筑群均是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所有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相传贯道溪流经书院这一段,以前每到夏天就会蛙鸣如鼓,朱熹见蛙声吵得学生心神不宁,就手书一个斗大的“停”字,大喝一声,往溪水里一扔,从此贯道溪流经书院这一段再也听不到蛙鸣了。严谨肃穆的一代大儒,在这则轻松活泼的传说中,变得和霭可亲。
明伦堂又叫彝伦堂、讲修堂,是旧时向学生灌输伦理道德的地方。在古朴的外廊柱上悬挂着“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其意是鼓励生员用心攻读,以获得“仁智独得之天”,堂内陈列着长条桌椅。遥想朱子当年,穿长衫读圣贤书,谈笑间,挥洒哲理学问,是何等的气象泱泱,高山仰止。
明伦堂本有前后两扇门,打开后门,便可直达白鹿洞,洞中置跪式石鹿一尊,竖耳昂首,悠然凝视前方,颇具唐宋风骨。后来从有关资料上得知,该尊石鹿是在明嘉靖十四年,南唐知府何岩命石工琢石鹿置洞中,并曾作《石鹿记》,“自唐以来,白鹿洞名天下矣!然历世既远,则鹿弗存,而洞亦圮。”认为“是诚有名而无实也”,觉得“洞中无鹿,寥寥无意趣”,“乃命工琢石鹿于内”,立在石鹿身后的石碑,字迹已班驳,冷寂的洞内鳞生着郁郁的青苔,没有谁知道,数百年来昂首凝望的石鹿,是在追忆似水流年?还是翘首未来的漫漫岁月?
丹桂亭建在长方形的台基之上,中间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石碑(朱熹号紫阳),在石碑的两边花坛里,种植着金桂、银桂各一棵,这两棵丹桂传说是朱熹亲手所植,事实上,书院在经历了数次兴衰后,原有的景物能保留下来的几乎是微乎其微,此丹桂早已不是朱熹所植的那两棵了,而是清代中期补种的。但人们依然固执地认定丹桂树的年轮是从朱熹那一年开始一圈圈地荡漾。
在保存完好的考卷中,仍显现着当年严谨的学子风范。从这里走出的学子,或入士途为官一方,或隐居林泉著书立説,大多功成名就。朱熹的二传弟子,宋朝的爱国宰相江万里,一生秉承先师的爱国品格和治学精神,并培养了文武双全的名族英雄文天祥。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间烟云重。
其实,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等都是清朝道光年间修复的建筑。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先圣的地方,殿门上悬挂着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的匾额。朱子祠内的学大性天横匾,仍是康熙所赐。祠内碑立着朱熹研究教育的理论精华,即他亲手制定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学规,它圈点了上千年中国教育的方圆。
白鹿书院的黛青色的檐瓦在历史的风雨里走雨如烟,溪流上的小草与荷叶也在年复一年地凝滴成珠。历代大儒以明月为皓首穷经之灯,以巍巍庐山为修心养性的象牙之塔,以白鹿洞书院为春秋笔墨的又一个生生不息的源头,翻开中国哲学史、教育史千绕万绕,怎么也绕不开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名——白鹿洞书院。它是世界文化珍贵的遗产。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9 23:53

人文九江系列散文之二

修河的歌谣


花流水时节,幕阜山冬眠的积雪已经苏醒,山民们将头年砍伐的木材捆扎成排,顺着条条山涧小溪放入七百里修河。
阡陌上的芳草开始泛绿,嫩嫩的,讨人喜欢。放眼望去,静静的修河袅起了乳白色的晨雾,薄薄的似柔软的炊烟,掩映了两岸的稻田和村庄,但按捺不住储木点上荡漾过来的撬排号子。春汛的日子里,修河的水位像胎珠暗结的女人,一天天地看长了。那年月,木竹运输靠的全是水力,排工们利用溪流将三十到四十根为一挂的蓑衣排汇集到大港,在那儿扎成驼子排运送到修水县城的西摆或车门,再组成一溜长的箩把排,从县城开始启运,途经永修、白槎、涂家埠,由吴城进入烟波浩淼的鄱阳湖。
远方的山嘴上,太阳暖洋洋地放出了光芒。排工们扎排、撬排的身影渐渐浮出了晓雾。往日宁静详和的修河,从今儿起是个界限,开始了一年的闹腾。那不知发韧于何年何月的歌谣,沿着水汪汪的河流,一路漂流到遥远的异地他乡。
排工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拉上排叫捞排,将木排的首中尾用横梁紧紧扎劳,以免散失叫倒梁。木排搁浅时,排工们就要跳入水中,用木头伸入排底撬动木排,称为扛排。扛排、捞排、传缆、绞车等等一系列的体力活,讲究的是分工与合作,需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什么法子使大家协调一致呢,排工号子应运而生。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发力喊叫的排工号子充满了阳刚之气。那“嘿嗬、哟嗬”简单粗犷的吼声与庐山的石工号子异曲同工,卖苦力的辛苦在节律分明的号子里却透着一股子震摄人心的美感。那高亢的音调,在清泠泠的水面上回荡开来,会传得很远很远。由于工序的复杂,排工号子的音调和节奏变化很大,唱词虚实结合。唱地名、唱人物、数麻雀等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有意思的是,在紧张激越的氛围中,往住还夹杂着那么一丁点儿自娱自乐的悠然自得

列位伙计同着力哎,哟嗨;
着了一把又一把力,哟嗨;
要挨莫到此处挨噢,哟嗨;
过了此处有好水哎,哟嗨。
这浑厚朴实的拉纤号子,排工们世代传唱。它使颤悠悠的纤绳充满了韧性和力度,它使浅滩烟渚上的脚印坚定而踏实。修河的水九曲十八弯,湾湾有激流,湾湾有险滩,这一路上此起彼伏的排工号子,曲间调里,真正是酸辣兼备。个中的艰辛,排工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转眼到了六月里的一天,太阳火辣辣的,空中有点微风。放眼两岸,田野里的稻谷已经蒙上了一层浅浅的黄。几线长长的木排从地线深处拱出,那扎着杉皮篷的木排劈波斩浪,顺着湍急的河水漂流而下,好似快马追风。
两个排佬在每线排上一头一尾地站着。站在排头“放头”的排佬弓身拉开马步,双手牢牢地握着扳刀,长长的扳刀酷似一支硕大的木桨,那不时扳动的扳刀,是木排的灵魂,它掌握着木排前进的方向。后面“撑梢”的排佬手里拿着根竹篙,闲闲淡淡地站在排尾。一张一弛的两个排佬,配合娴熟地驾驭着木排,奔波在云淡风轻的河面之上。走排的生涯在这几百里水路上反反复复地轮回。
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的修河,航道复杂多变,这种顺风得意木排急的好时光不是生活的常态,前方有着 一个个叫人心惊胆颤的险滩。放顺风排时,排工称自己是“神仙”,一旦到了过滩和背纤的时候,排工的辛劳你很难想象。那光景,排工们称自己是“牛”和“狗”。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地在风风雨雨里讨生活,实在不容易,对于排工来说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报。长年累月的担惊受怕,排工们都很讲忌讳。开排时,须秉烛烧香,到达终点,要谢河神。平日里,饭甑放好后不能移动,盛饭要从边上掏起。早晨最忌说不吉利的话,撬棍称作“太平杠”,停排的木桩叫“神仙堤”。这一个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名称,祈求中有着辛酸,企盼里蕴含着如履薄冰的生活机微。
船过险滩之后,航行在风平浪静的河面上,排工们又会恢复乐天知命的本性。他们谈天说地,博古论今,河鲜煮酒,好不快意。排工们无一例外,全都会唱一些山歌小曲,这是孤寂的放排生涯最本真的心灵对话,这是与天籁相互糅合的春江花月。而这些小曲小调演变成具有识别沿途险滩功能的滩歌,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滩歌”具体起始于何朝何代没有人考证过。从清代同治年间的《武宁县志》收录的《修水曲》可知,在清雍正年间,“豫宁三盛”之一的盛谟写有“滩歌”。盛谟将建昌至武宁那一段修河滩名写成十段《修水曲》(歌曲中括号内为滩名):
“山何绵绵,水何修修,裂我(罗绢),十丈不周。”
“五月(端阳)节,郎有万里游,(藕潭)丝不断,浅沙(难)进舟。”
“(铜盆)注(温汤),为郎浣妾容,(柘林)绿,(桃花)红。”
“送郎(上马),郎马不前,郎(下马),意缠绵。”
“利刀欲(破石),(三洪)何离离,折断(龙凤)钏,生死莫相疑。”
“山上(松树)青,江中(鹭鸶)洁,妾心与郎心,两两珍重别。”
“细雨(控)漾,寒灯孤宿,腹转(羊肠),有如(潴石曲)。”
“妾在中房(病),郎在(车头)好,(西)风(徐)徐下,使侬枯槁。”
“南邻煮(猪头),北邻煎(鹿角),火少水多,鸡声喔喔。”
“(凤口)梧子,飞飞(杨柳)路,梧子西落,怅然(东渡)。”
依此算来,建昌至武宁修河水路共有险滩二十七处。武宁至修水河段,盛谟另有《修水曲》记载,其中大小滩头约莫三十多处。“滩歌”通过老排工的叙唱,将沿途所经大小滩名编成词,教会青年排工熟悉水路。在行排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成为走水行排的老把式。随着年代的延伸,自盛谟编写《修水谣》两百多年来,滩歌不断演变,渐渐成为七字一句,唱起来琅琅上口的船工小调,曲调渐趋平和,与粗犷的“撑篙”、“拉纤”等船工号子风格完全不同:
东门一出“二神滩”(罗),遥浦“刷帚”用心拦(罗);
“平盘”滩内挨山走(罗),抱子“饿胫”出西关(罗);
“杨梅”己过“狗肚”里(罗),“拦卷”滩里转两弯(罗);
“烂柴”已过余家福(罗), 孙公坳里别宁山(罗);
湛坊“吊胫”雷打石(罗),清江荡里把排弯(罗);
“三斗”滩里山真陡(罗),“仰滩”下去到北湾(罗);
脚踏“高滩”繁荣地(罗),临观五帝不须拦(罗);
远远望见关公咀(罗), “吴滩”好比过昭关(罗);
师公碑来八字水(罗), “米扬滩”来走跷弯(罗);
“梅岭滩”来如现虎(罗), 吓得艄公面无颜(罗)。
古往今来,修河里放排有个规矩,上排后先得唱熟“修河滩歌”,唱熟了滩歌方能站在排头“放头”,否则,就要永远屈尊在排尾“撑梢”。一个只能“撑梢”不能“放头”的排佬,很难获得一个真正放排人的名份。年长日久,是一件没有脸面的事情。“修河滩歌”是排佬的护身符,若是想吃水上这碗饭,必须会唱滩歌。多少年了,“修河滩歌”伴随一代又一代放排师傅走双井,下永修,抵吴城,滩歌不知护佑了多少排佬淌过了一道道月黑风高的坎儿。
放排走水是雄性的世袭领地。
炎天暑热,每当木排行进在人烟稀少的河段,野性十足的排佬们往往一个个赤身裸体一丝不挂。那古铜色的肌肤被阳光抚摸着,被修河的风打磨着,在这一片山温水软之地,像一座座漂流的雕塑。
充满男性阳刚之气的身板,再配上一副上好的歌喉,常常令两岸村落里善于怀春的姑娘耳热心跳。倘若远远的河岸上跃出了一抹淡红娇嫩的身影,排佬们单调的日子就有了激情,有了回味与骚动。木排渐渐地近了再近了,那抹窈窃的身影也便有轮有廓,凸现了模样。面对一个扎着乌溜溜长辫,留着齐涮涮刘海的大妹子,看着那倒映在碧波里的雪白面庞,排佬们顿时就来了精神。一个叫福娃的“撑梢”后生,只觉喉咙痒痒的,赶忙扯来一块白罗布手巾胡乱地缠在腰间,扯开嗓门,朝着村姑就来了一段隔山丢:
   
    园中的橘子越蓄越熟越见红
    对面细妹越长越大越爱人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眉清目秀体貌娇美天仙样
    织布纺纱挑花朵粗粗细细玲玲珑珑桩桩行行
    年正十八没嫁人
    
十五月亮又圆又大格外光
    细妹自己心里早就有主张
    风流浪子王孙公子金银宝贝荣华富贵都不爱
    单爱那走水撑排锄园种菜样样都会的放排郎
    选到这般郎仔幸福长
    .........
   福娃天生一副好喉嗓,将一支修河排佬吼了多少年的《选情郎》唱得高亢宛转回味悠长。那村姑立马被排歌打动了,长长的木排顺流而下,只剩一个影子了,她依然站在岸边的河石上,痴痴地望...
   阳光亮汪汪地照着,小风徐徐地吹着。福娃躺在木排上,双脚插在凉凉的河水里,也在痴痴地想着心事。站在排头操着扳刀的二叔公温煦的目光在福娃身上照了很久了,冷不丁地说:小子,还在想那水灵津津的姑娘?
福娃没有睬他。二叔公接着说:莫作梦罗,那样的女人排佬粘不上喔。二叔公说的是谷籽一般的话,这萍水的缘份十有八九是竹篮子打水。姑娘就算被排歌打动了春心,排佬又哪来的功夫陪她花前月下,再说姑娘的父母也不会将闺女嫁给长年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的放排郎。在这七百里修河上,很多排佬年纪一大把了,依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渣津坳里的耳东师傅也是一表人才,排歌滩歌远近数得上号,年过四十了,还不是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耳东师傅姓陈。放排走水穿涧越滩多急流,稍有不慎,就会排散人亡。排佬最忌讳有人说“翻”、“滚”、“沉”、“散”四个字,因为“陈沉”谐音,陈师傅就成了耳东师傅。连祖宗八代的姓氏都给拆得七零八落的,这就是放排人命定的生活。
排佬的苦日子还多着呐,若是遇到“打黄鼋”(木排搁浅在沙滩上),就得拆开木排一根根搬入水中重扎,一天到晚十多个时辰浸泡在水里,就是铁打的汉子也会骨酥筋软。因而排佬到头来都会落下严重的风湿病。耳东师傅有一句名言,在河面上传开了。他说:排佬的生计是上半辈子命换钱,下半辈子钱养命哪。
三百里幕阜山处处郁郁葱葱,那年那月,这些竹木可是父老乡亲的命根子呀。堆积如山的竹木,要走向外面的世界,全得靠那一茬接一茬的放排人。有排佬的河流,就会有排工号子,就会有民谣滩歌,这是不用怀疑的事情。想当年,修河的歌谣,温润了多少人的记忆呀。如今,修水早已通上了公路,幕阜山的子孙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当生活的路越走越宽的时候,封山育林,生态保护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字眼也就有根有据了。只是放排人和那曾经稔熟于心的排工号子与滩歌渐渐地淡远了,有人依然在怀念。
磨滩下水平平过,槽滩有石用心拦。梁口三都悬白浪,心中思想北岸滩。山下鼓鼓忙撑舵,宾来客往年复年......哦,修河的歌谣,吟唱的是一段水汽淋漓的历史。遥想那歌声里的岁月,虽然抱朴守素,却也有法有心,自有一番繁华。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10 00:10

人文九江系列散文之三

修河野渡(散文)

  

一条木船,长年累月在修河两岸间游弋,以竹篙和木桨的力度横穿风雨,负载着千百年来世代相袭的村落和他们那部梗直的历史,走得那样悠闲,那样沧桑。

  摆渡的艄公都是喝着修河水长大的当地山民,他们像修河一样清澈见底,坦坦荡荡。他们一代接一代地把手中的竹篙传递,他们既是一些苦于无路的行者,又是坚韧不拔的寻路人。

  初夏的清晨,布谷鸟的叫声唤醒了沉睡的山庄,“布谷、布谷”的催促声,使乡民们的日子变得忙碌起来。艄公老韩的生物钟也相应地加快了节奏。一大早,他就拄着撑船篙在渡口守望,不一会儿,远处的阡陌上便有了移动的身影,对岸的滩头上,也多了一双双等待的目光,渡船由此开始了一天的穿梭忙碌。

  老韩摆渡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在潺潺的修河里流淌得缓慢而悠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老韩只有一元钱的工资,一年到头,三百六十多元钱的辛苦费,钱虽少,艄公们却没有抱怨,因他们已经把自己与修河融成了一片,他们是修河上流动的桥。有时遇上外乡来的客人,艄公就有些额外的收入,可这事儿不常有。闲下来时,艄公们便捕些鱼虾,补贴家用。老韩长年累月在船头、地头来回跑,对这一方水土上的事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张家媳妇生了娃娃,李家儿子考上了大学,王家老三成亲,都是他迎来送往。别人家吹吹打打,喜事盈门,老韩自己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年近花甲了,还没讨上一房媳妇。前些年热心人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没多久,女人就离开了他。谁能过得惯船上的日子?每天起早摸黑不说,农忙时节别人家田间地头忙得热火朝天,船家却是田也没犁、秧也没插。农事农活永远比别人慢半拍。可老韩干惯了这行当,几十年与船相濡以沫,船早已成为他根深蒂固的生活章程。寂寞孤独惯了,倒也落得与世无争、轻闲自在。

  听人说,在修河上,上了点年岁的艄公,年轻时都放过排。三百里幕阜山处处寒林蓊郁,幽篁遍野,自古以来,幕阜山堆积的木竹,都是排佬们源源不断顺着七百里修河运出去的。如今封山育林了,放排这行当不存在了,排佬们在修河上生活惯了,就改行干上了摆渡的艄公。只有那粗犷、雄浑的排歌还常常在修河上荡漾。长长的修河被艄公们分成了许多段落,他们各自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遇到俊俏的媳妇,排歌便此起彼伏地唱了开来:

  园中橘子越蓄越熟越见红对面细妹越长越大越爱人……艄公们天生一副好嗓门,一曲《选情郎》唱得高亢宛转回味悠长。唱得姑娘媳妇,个个面红耳热,以至于渡船驶出老远老远,她们依然还站在岸边发呆。

  年年是这样,艄公们出没在修河的风渡浪尖上,桨声“伊呀”唱着一支只有修河能听懂的民谣;竹篙轻点,丈量着只有摆渡人才洞悉深浅的河床。艄公们平日里都爱喝上几口当地糯米酿造的米酒,好吸一袋自己制作的老烟。砍一段竹根,用烧红的铁丝打通了,就是一根顺手的烟筒。屋前屋后自种了烟叶,晒干了,淋上香油,压上一些时日,再用切草刀细细地切成烟丝,空闲时,吸上一袋,反复咀嚼内心深处的陈年旧事,倾听修河的天籁,似水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汩汩的修河淌呀、淌呀,转眼间,大半辈子就这么付给了一涡三啭的流水,消磨在斑斑剥剥的渡船上。在这远离喧嚣的野渡,生活默默地积蓄、沉淀,顶多也只是泛起几许清涟。在修河上讨生活的乡亲,人生如禅,在现代生活的边缘地带,构成一种云淡风轻的意境。

  也许在过往行人的眼中,野渡是风景里的风景。清新脱俗的修河让一切琐碎删繁就简,她的每一个碧绿的涟漪都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使走近她的人,与她有关联的事,都变得清风朗朗,很快地被她的自然景致和民间情调所融化。只有那些年年月月出没在波峰浪谷里的艄公最现实,对于他们来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他们眼中只装得下两岸等待过渡的人。

  听当地老乡说,如今修河上修建了抱子石电站,沿河又多了许多库湾人家。修河畔建起了乡村小学,艄公又担负起接送孩子上学的活儿。一些年轻的摆渡人已经驾上了机帆船。古老的野渡,总算被文明推进了一大步。

 

发表于《江西日报》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10 00:12

人文九江系列散文之四

鄱湖高腔起苍茫(散文)

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江西省湖口县境内,号称“江湖锁钥”的石钟山上,有一座描龙画凤、镏金上漆的古老戏台。在戏台前,我悠悠闲闲地坐了下来,一杯窈然的庐山云雾,袅起了迷离的轻烟。浓密的树阴揉碎了阳光,森森细细地撒在我的脸上、身上,像一枚枚明清的铜钱。
   锣鼓声骤雨般乍起,穿行在打击乐里的是那情悲意绵的青阳高腔。
  “我只得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孤舟看也,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我的香肌减,恨煞野水平川。”回肠九转的唱词虽然脱不了“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的传统抒情的老套路,可是经过长于叙事和煽情的湖口高腔一渲染,就有了韵味,就有了赚人眼泪的别恨离愁。
  台上艺人是生旦行,嗓音依然嫩若鄱阳湖畔萌发的第一茬青草。当年“老秀兰班”、“中秀兰班”、“新秀兰班”、“福秀兰班”等职业班社的台柱子,印在我稀疏记忆中的名字就有:夏炎魁、葛灵祖、许天成、吴鞋福等响当当的名角,我不知道,戏台上正在咿呀演唱的是他们第几代徒子徒孙。但我知道,凡是从老戏班子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角儿,他们的优伶衣钵必定是一脉相承。老戏班子讲究的是“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网罗的是“七松七紧”:大凡一个戏班子,起码要有8种以上的角色: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贴、七条、八夫等等,角色齐全了,戏才能唱得有板有眼,左右逢源。
  老辈时光,湖港湖汊的日子委实寡淡无味。于是,夏夜流萤扑朔的屋场上,冬夜炉火熊熊的厅堂里,还有那檐水嘀嗒的祠堂,游谱庆典的大戏台,常常是“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那年那月,湖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戏曲艺术之乡”。
  明清时期的湖口商贸发达,林立的会馆与本地的村庄每逢过年过节或酬神庙会都要召班唱戏,相沿成风。每逢演戏,村村搭戏台,家家蒸米粑,迎亲唤友,热闹非凡。如果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时间恐怕得回溯到明代嘉靖年间,那该是怎样一场风云际会,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斗转星移,天长日久,便与当地的乡音俚歌俗曲,一拍即合,改调而歌,并在弋阳腔“滚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穿插于曲牌之中或独立于曲牌之外的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滚调”。这种长于叙事和抒情的独特唱腔一经形成,便使得青阳腔发生了由蛹化蝶的蜕变,从仅有附庸地位的弋阳腔一跃成为独立的声腔剧种,并以“一人领唱,众人帮腔”的表演形式,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喜爱,从而广为流传,一时被誉为“天下时尚”的新调。
  有人说过,一个戏班乃至一个剧种,没有几个名角,再好的彩头也出不来。自古以来,戏班子挑选艺员要求都近乎苛刻:先看一张口,再看一步走。就是说演员没有一副好嗓子,再好的长相身材也是白搭。青阳小生葛灵祖喉嗓算是练到家了。
  那年头,寂静空旷的湖滩上,薄雾迷蒙的晨曦里,忽而响起了悠长单调而又圆润稚嫩的吆喝声。葛灵祖气沉丹田,然后猛提浩然之气,对着竹筒大声喊叫,非得将粘蒙在竹筒一端的那层薄薄的竹膜震破,才算见到了真章。寒来暑往,三个月后,一步之内竹膜破;三年之后,三步之内竹膜破;十年之后,七步之内竹膜破。葛灵祖知道,八步是个坎儿,内行练嗓有句老话叫“七成八败”。为了迈过这道坎儿,葛灵祖老母亲各处找来未孵出小鸡的寡蛋,每餐煮一个给他润喉嗓。光阴就像泱泱的鄱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呀流,转眼15年又过去了,葛灵祖终于出嗓了。那年,他35岁。
  400年来,青阳腔正是有了这一代接一代可圈可点的生旦净末丑,才逐步风靡大江南北。当时,赣江以西,北起都昌、湖口,南到吉安、赣州,都是青阳腔的“领地”。尤其是湖口,村村学唱曲文,手抄剧本几乎家藏户有,甚至作为读书识字的“幼学琼林”。
  那年代,在鄱阳湖畔还盛行一种叫“万人缘”的演出。这种演出白天连演7天《三国》,当地人称为“红七册”,夜晚则搬演7天《目莲救母》,称为“黑七册”。7天7夜的青阳高腔,将鄱阳湖的子民撩拨得心跳如鹿,如痴如醉。青阳腔的每一个鼓点,每一句唱词,恍若鄱阳湖畔竞相开放的野花,色泽纯朴,花瓣在紧紧包裹着村民内心的同时又向外片片展开。
  我坐在绿色地衣随意滋长的戏台前,左顾右看,一些饱经风霜的面孔次第闪入我的视线。我很惊讶,这些平日里出水才见两腿泥的庄稼人,风里来雨里往的捕鱼人,此时此刻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他们的痴迷让我感动。我却不禁产生了疑问:既然青阳腔能唤起大众普遍的情感,它应该有着深广的生存空间,如今,为什么竟然像石钟山下潮起潮落的湖水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兴衰;守望着传统折子戏《送饭斩娥》赢得的梅花奖,今天却无力回天地滑入了时代苍茫?
  戏台上的锣鼓点子渐渐地稀落了,夕阳带着薄暮时分的安宁,一点点地滑进了鄱阳湖的万顷波涛。远方暗红的天光中,似乎孕育着什么……

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10 00:19

人文九江系列散文之五

庐山石门

石门涧是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的综合大观园。大自然造化之手匠心独运的石门涧是值得人们去爱的。她以难以言说的维妙,直指人心,她以地老天荒的厚重,让过往的眼眸变得专注,她以真儒过化的历史,让走近她的心灵分外地虔诚。
云散雾收的石门涧,同样是无边光景一时新。那一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也许会令人三月不知肉味。透明如洗的阳光,不含一丁点杂质。随便站在哪一处海拨之上,放眼望过去,对面的山坡坡上定然会有一簇簇暗自盛开的山花,在郁郁葱葱的叫不出名字的植被丛中闲闲散散地点缀。清风徐来,淡淡的幽香无处不在,可你却找不到它的出处,它的着落。只好听凭它一年一度,自开自落,自来自去。这是天地间的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扭妮作态。
石门涧登山的古道有几条,如果从涧旁小道登山,则比较艰难。据史书记载:自古至今,由此登上天池峰的,除了徐霞客外,并无二人。自下往上走,沿途的景观又别有一番情趣,刚才还像巨门把关的石壁,转眼就变成了摩天巨兽,令人怦然心动。满峰松杉、翠竹一片连一片,一丛接一丛,阳光涂抹在上面,仿佛一层绿油油的水彩,轻风过后,波浪不兴,曼妙怡人。遥想徐霞客当年登上天池峰后,倚松卧云,回望石门,他的目光定格的是怎样的历史瞬间,他笔走龙蛇地记录下怎样萍踪屐痕?
大自然赋予石门涧得天独厚的禀赋,不仅在于它可圈可点、秀出群伦的自然风光,而在于它含蓄内敛的人文情怀。人们把石门涧称作庐山自古以来第一个景区,定然有它的道理。早在东晋时期这儿就有游人的足迹。那是一个寄情山水的年代,石门涧养心润目的茂林修竹,丹枫流云,想必与那魏晋风骨有着某种渊源与契合。自南朝谢灵运脚登谢公屐,来此建造"石门精舍"之后,陶渊明、李白、白居易、岳飞、王阳明、朱洪武等有史可据的上百位历史名人相继游览了石门涧。清代的九江知府近水楼台先得月,仿校谢灵运在此建起了"天池草堂",草堂、精舍早已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了断壁残垣,但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留下的摩崖石刻,却历给风霜雨雪的洗礼,依然历历目。石门第一关、天阙、铁云朵、云海灵观、印心池、问月台等铁划银钩的刻石,在脚印驻扎的幽独峰峦,让游人漫无近际的遐想找到了皈依。历史与现代正是因为有了这不经意的邂逅,古老的典故,煽动了轻盈的翅膀。

作者: 千千    时间: 2009-9-10 12:36

梅老师好文采哈,给你来点音乐。。。。。。。。。。。。

[RM=500,1,true]http://blog.sznx.com.cn/SchOA/Files/31/liuziyan/files/cjzye.mp3[/RM]


作者: 小美    时间: 2009-9-16 09:43
梅老师。。 要好好向您学习呀
作者: 大叔    时间: 2009-9-19 19:33
梅老师,好文采啊!
作者: Art    时间: 2009-9-25 16:21
梅老师,你以优美的散文、诗歌描述了庐山特训营的人文环境,真是好啊!
作者: 龙之笔    时间: 2009-9-25 16:42

梅老师,您用浑然大气的语言而又不失精辟绝伦的笔触,充分地描绘了一个充满艰辛,饱含人文,蕴育艺术葵花的庐山特训营,让我们深受鼓舞,同时也极其得感动.

谢谢您,梅老师!是用您精美的文章让庐山特训营的回忆永远得珍藏在我们心中.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29 18:12

题记:艺术是一座桥梁,是地理的第四维,它以特有的方式使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了一个共同的话语空间,它赋予生活以激情和意义。艺术没有国界,它需要广泛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同样需要播种人,需要一群为艺术倾注心血和汗水的身体力行者的呵护与推动。在艺术这条文化苦旅上,所有的脚印都是一枚枚图章,它们签盖着一段又一段艺术的新篇章。

(梅曙平 报道) 为加强水彩画和手绘艺术的交流与沟通,自9月13日至9月23日,庐山西海特训营师生采风写生团在余工的带领下赴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10天的艺术写生活动,这是手绘之旅的再一次延伸,是艺术新长征的又一个新起点。参加这次艺术采风写生活动的师生有:建筑设计艺术家余静赣、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冯信群、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院长杨建国、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飞虎、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红卫、作家、记者梅曙平、知名设计师郑孝东、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人事部主任易翩以及秦瑞虎等10名获得特训营黄帽的优秀大学生。

多年来,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不遗余力地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艺术活动。09年8月,云雾缭绕,山光水色晃漾夺目的庐山以饱满的热情迎来了中国庐山水彩画艺术节和09年艺术新长征手绘大赛和水彩作品展颁奖典礼,这两个在世界级名山留下艺术烙印的大型活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画家、学者,他们之中有的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有的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大家在大自然的环抱里一同写生,一同探讨水彩和手绘艺术的真面目,难能可贵的是,在艺术新长征手绘大赛和水彩作品展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应马来西亚艺术届同仁的邀请,这些作品将随同庐山西海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团队一起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展览。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各国的中心点,领土包括两个部分,马来半岛南部习惯上称为西马,婆罗洲岛的沙巴及沙捞越两州则称为东马。从地图上看,马来半岛就像一大片树叶浮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除一面和泰国接壤外,其他三面环海,西南海岸的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问的通道,因此马来西亚正好位于两大洋之间交通的咽喉。由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宗教文化对马来西亚近现代建筑的影响,当地的乡土与地域性建筑非常有特色,每一幢建筑就是一个凝固的历史。马来西亚同样是食客的天堂。形形色色辛辣的马来食品、色香味俱全、种类繁多的中餐、南北印度风味美食以及越南与葡萄牙美食呈献你眼前。而人人喜爱的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印度煎面包、叻沙、鸡饭、各式炒面吵饭及西方美食应有尽有。甚至,国际连锁快餐业在各大城镇设馆营与数以千计的路边熟食档与美食市集各显风味。因而这次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艺术采风写生活动既是艺术的交流与实践,又是师生们领略南洋风情开阔眼界的一次绝好机会。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5:37

视点一:槟城

9月14日清晨,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戴馆长和画家邱先生的陪同下去槟城姓周桥写生。姓周桥是海滨的一个渔港,木板铺成的桥面在水泥柱桩的支撑下向海面延伸,桥的两边建有居住的房屋,桥四周停有蓝色的渔舟,远方是水天一碧的大海。前些日子,大马艺术届在姓周桥上举办了一个桥装艺术节,许多作品依然留在了桥上,从墙上的海报得知艺术节里有“槟城姓氏艺术计划”、“马来华人乡音采集计划”等内容,据当地人讲,艺术节期间桥上好热闹,人们载歌载舞,很多青年人泛舟海上,一边弹唱一边喝咖啡吃榴莲,而此时,19名来自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在桥上写生同样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外国游客都兴致勃勃地观看师生们写生,有些还要求合影留念,有些则在一旁照相,就像卞之琳《断章》里描述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下午师生们吃过午饭又来到槟城老街写生,第二天上午接着画老街古老的建筑。

槟城的建筑: 现代风格与简约主义相结合, 配于和谐的反差色彩, 形成悦目的视觉效果。许多现代建筑以其庄严洁白的外表于大空间的开阔视觉, 与小印度街区的低矮窄小的店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渔民村木屋的简单结构又令有一番品味。槟城既有十九世纪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也有乡土与地域性建筑。中国式古庙宇建筑是由早期从福建移民到大马的中国华桥将中国风格的建筑带到了马来西亚这座海滨城市。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处分布的伊斯兰建筑的穹顶和宽大的走廊,这些建筑与那些旗楼式的二层建筑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海风吹拂的城市错落排列,相互映衬, 东西文化的融合并存使这里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当天晚上,师生们一同参加了槟城市政府接见晚会,当地华文报纸派记者前来采访了来自中国的艺术使者。大家一面吃着当地特色糕点,一面交流艺术观念,充满了欢快祥和。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5:42

视点二:吉打州的班茶

马来西亚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之中分为雨季与旱季。常年温度保持在22到30度之间,师生们到达的日子里,每天都是明媚的阳光,瓦蓝瓦蓝的天,只是偶然下起一阵瓢泼大雨,那雨可真大啊,大的路面都来不及排掉积水,车辆行人只好趟过街道的河流。9月16日,又是一个艳阳天,师生们打点好行囊,驱车去吉打州。

吉打州位于马来西亚西北部的马、泰边境,盛产稻米,是马来西亚的“鱼米之乡”,故而称为“米都,主要居民为马来人。 车子一踏入吉打州,映入眼帘的是原野里那一望无际的“稻海”,和成片的棕榈林与香蕉林,那朴素的田园风光,苍翠繁茂的热带雨林及烟雾弥漫的远处山脉,在人们的心头勾兑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温煦情怀。
  
虽然自槟城到吉打州有几个小时的行程,但是一路的风情一路歌地走过来,大家都没有觉得累。师生们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吉打州”啊。车入吉打,没有直接到宿营地,而是直奔吉打州的班茶渔村。

没有谁知道这个古老的渔村到底有多少个年头啦,它仿佛与时间同在,自刀耕火种的年代,自游牧的岁月里,一路走来。吉打河的乳汁就这样喂养着世世代代的班茶人。猛然之间,大家头一回闯进了这个纯生态的渔村,心头不禁油然生出许多的惊讶与活泼。

师生们按耐不住心头的撩拨,纷纷拉开架势,开始寻找各自的视点,他们要用手中的画笔与这个古老的渔村进行一次本真的对话。我不知道,师生们在描摹那停泊的渔船,那延伸的栈桥,那林立的木桩,那成片的红树林的时候,有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班茶的悠远与沧桑。

渔家的生活是一网鱼虾一网粮啊。班茶,这个有着3000多人的渔村,华人与马来人居多,渔村紧依一条通往大海的河流,也许可以叫做港湾,因为这里可以躲避大海上的暴风雨,可以修生养息。每当打渔时节,通常是40多只渔船一同出海,有时还会有些从中国台湾来的渔船加入捕鱼的行列,大家一边唱着拉网小调,一边布网收网。打鱼人是靠天吃饭,所以收成时好时坏。每当渔夫在把鱼、虾、蟹抬上岸后,附近城镇的买家就会开始陆续来到渔村。有趣的是在一个叫哥打瓜拉姆拉渔村的渔民,他们是用耳语出价的方法来出售鱼获,每当买鱼时,鱼贩子就走近渔夫身旁,然后渔夫就会把耳朵凑过去,逐一聆听每名买家轻声所开的价钱,结果由价高者成交,最让人感到纳闷的就是在现场根本就听不到成交的价格,因而行情始终是个谜,没有人知道彼此的价格,这就是古老渔村独有的窃窃私语渔市了。海鲜价钱便宜得让人惊喜,渔村所出售的鱼、虾、蟹,肯定会比市场上卖出的价钱便宜几倍,所以有机会到渔村去的话,不妨先打听一下海鲜价钱。走进渔村到处弥漫着一股味道,那是因为家家都把没有卖完的雨晒成鱼干。

班茶河的两岸生长着成片的红树林,这些树是因为树皮可提练红色染料而得名。吉打州的马莫河红树林占地达4000公頃、拥有30种红树,品种多样,自成生态系统。红树的根系非常发达,相互交缠盘绕,能够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据当地人介绍,红树林里有很多长鼻猴、螢火虫,还有让人生畏的鳄魚出没其中。

班茶的河岸线也会在每逢初一、15过后退潮时,出现大批的蚌类,这里还有很多小红蟹以及被当地人成为泥鳅的小鱼,红树林扎根的浅滩是它们的世袭领地,是他们悠然自得的家园。小红蟹在自己蜗居的洞穴周围恣意的横行,而泥鳅则相互嬉戏,甚至偶尔也会来一次短暂的打斗,那情景真是让人留连往返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5:46

视点三: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

当日暮西垂,夕阳的余辉隐没后,城里的夜生活开始了脉动。在9月16日的夜晚,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里举办的中国水彩画及手绘作品展。第一美术馆位于吉打州,馆长叫戴毓赋,多年来十分热衷于跨国界的艺术交流。出席当晚画展开幕式的嘉宾都是当地的艺术名流和知名收藏家、企业家。他们的名字在当地耳熟能详:査打星、邱继达、张培业、邝金星、吕慧南、许谢辉等等。开幕式由戴毓赋先生主持,余工、杨建、冯信群、査打星在开幕式上作了讲话。

余工在讲话中说:感谢马来西亚艺术届的热心人士的邀请和帮助,使我们这次马来西亚画展得以顺利进行。这次在马来西亚举办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作品以及艺术新长征获奖作品展,意义十分深远,它让两国艺术人士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与沟通,它加深了大家对水彩和手绘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说,这次画展又是一次艺术的新长征。

开幕式后,大家一同参观了画展,合影留念。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5:51

视点四:吉打州的丹江嘉丽

9月17日,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师生们来到了吉打河畔的丹江嘉丽写生。丹江嘉丽有一条吉打州的唐人街,马来的很多华人在这里开商店做生意。河流的两岸云谈风轻,许多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掩映在棕榈树丛中,远远看过去,像一幅幅水墨淋漓的水彩画。河的对岸是伊斯兰教堂高高的塔楼,与四周两层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条悠长的河流,河流的上游有一座小型的水电站,河上穿梭来往的是一些颜色鲜艳的小渔舟,岸上的居民悠然自得,在师生们写生的地段,分布着许多凉亭,亭子里有很多当地人在下一种不知道名字的棋。棋盘式由144个黑白相间的方格组成,棋子有的是国际象棋的皇与皇后,有的则写有中文的车、马、炮,帅、卒、兵,他们两人一对相互手谈,任时间缓慢的滑过。那份悠闲与附近街道的车水马龙形成了一张一弛的生活律动,而在周围写生的师生,则是有一道风景。

丹江嘉丽是适宜入画的,那些低矮的铁皮屋,那些芭蕉与棕榈树,在钢笔与水彩表现中自有一种繁华。为了节省时间,大家中午吃的是盒饭,马来的盒饭很香,就是分量比较少,许多年轻人吃的只有半饱,但是写生的收获却很大,很多作品充满马来风情,引起了当地老乡的围观,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些来自中国的艺术人士都是一个个神秘的故事。

当天下午,师生们收拾好画夹,一同去参观吉打州稻米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独特,里面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全景式地展示了马来西亚平原稻米从播种到收割加工的全过程,那声光电的系统,逼真地再现了村落,稻田,还有集市与庙会地场景,真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5:55

视点五:吉兰丹的甘榜不老昆都渔村

9月18日,师生们告别了吉打州,前往马来西亚的另一大州:吉兰丹。

吉兰丹位于马来半岛北部,其东北边与泰国交界,西边接霹雳,东边接丁加奴,南边则接彭亨。森林面积广。吉兰丹河及其支流自南往北,流贯全州,水力资源丰富。以中下游交界处瓜拉吉赖为界,分全州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地区经济发达,下游三角洲平原为重要稻米产区,橡胶园广泛分布。沿海有椰林,富渔产,道北及巴佐为渔业基地。吉兰丹拥有漂亮的海滩、丰富的文化遗产、华丽的手工艺品及精致的木雕等。妇女在吉兰丹的经济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所制作的手工艺品,从吉兰丹银器、篮子及衣服布料等,皆是国内最好的手工艺品。吉兰丹人似乎比较喜欢大型的事物,他们的每一样器具都是“超大号”的,例如:风筝、陀螺及马来鼓 REBANA UBI 等。

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迁徙,下午14点左右,师生们到达了吉兰丹,在一家写有杭州餐馆字样的饭铺里打尖。说起来还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这家餐馆大多菜名都是用华文,像琪记烧腊鸡饭、福建炒面、夜市卤猪手、砂堡肉骨茶等等。看着就亲切,让人直把吉兰作杭州。在众多饭菜中,最生猛鲜活的是云吞面,仅从字面上就能煽起长途旅人的食欲。

用餐后,下午3点,师生们来到了吉兰丹的甘榜不老昆都渔村。这里紧傍大海,站在白沙滩上,放眼望去,海天一色,天地一片蔚蓝。林立的椰子树,直指高天流云,椰林中四下分布的是村民的房屋,孩子与包着头巾的妇女全都以羞赧的眼神打量前来写生的艺术人。在这里,你只要花上6角钱的令吉(合人民币1元2角左右)就能向村民买到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椰子,那清香啊,对于在炎热中写生的师生来讲,就是甘霖。

甘榜不老昆都渔村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象,师生们的作品因而也就极具异域个性,冯信群老师还请在窝棚里纳凉的当地老人作模特,画了一幅特棒的水彩人物,当地老乡看了,竖起大姆指说:good,像圣地甘雄,说得冯老师心花怒放,赶紧作细部处理,兵慎重题上自己的大名。陈飞虎老师的甘榜不老昆都之行也大有收获,他对着铁皮屋画出了大马之行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杨建等老师也都画出了各自的风格。一些学生的作品也在当晚的点评中得到肯定。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6:03

视点六:马来回教开斋节

开斋节代表着回历九月的结束以及回历十月的开始。每逢回历九月,全国的穆斯林都要度过长达一个月的斋月,一个月后恢复正常的生活习惯。每逢开斋节的清晨,穆斯林们会在教堂举行隆重的祷告仪式,仪式完毕后,人们就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里同亲人团聚。

今年开斋节到来的时候,正巧庐山西海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都在吉兰丹,在戴馆长的引领下,师生们零距离的观摩了马来人的开斋节。之间吉兰丹的苏丹带领在州的回民齐集在高大的教堂,大家齐声祷告,开斋仪式庄严而隆重。开斋节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在人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师傅,要到邦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洗手、濑口,做饭封斋。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在斋戒期间,平时抽烟的人必须戒掉。这样,封斋使回族逐步养成了坚韧、刚强、廉洁的美德。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对身体健康和生产劳动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觉地放弃了白天封斋的习惯。广义的斋戒要求人们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完美的。

观看了开斋节祈祷,戴先生又带领特训营师生一行来到吉兰州行政议员那督达奇友丁家过新年。达奇友丁家从早上10点到下午5点,打开门户,亲友、乡邻以及远方来的客人都能够来进餐。这是马来人新年的习俗,马来人过新年以门户开放的方式款待八方来客。在这个时候,每家每户的马来人都会在家里准备许多自己手工制作的糕点,来招待各方的朋友,“打开门户欢迎各方宾客”,这正是马来人天生热情好客的表现。

在那督达奇友丁家吃过年饭后,大家又来到了当地画家依斯曼•卡地的家中,一起观看画家作的画,边看边聊天,谈论各自的艺术见解。对于特训营的师生来说,这真是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6:08

视点七:马六甲

9月21日,师生一行告别了吉兰丹,驱车6小时,来到马来西亚著名的旅游圣地马六甲。

到达马六甲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大家落脚的是郑和客栈。郑和是明代著名的航海家,也是第一个到达马六甲的华人。客栈坐落在一条狭长的里巷里,清一色的两层民居,各有各的特色,看上去都有些年头啦。这里的街道连着街道,往往转弯后,就是琳琅满目的店铺。充满了人情味,穿行在老房子和店铺之间,是各地的游客,这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旅游纪念品应有尽有,有的饭店白天里是游客用餐的地方,夜晚则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茶座,有的里面还有西洋乐队,人们一面品尝马来西亚的黑咖啡,一面聆听乐队的演奏,其情奇景,让人如坐春风。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市内汇集有多国风格的文化遗产 。 华人领袖郑芳杨于1567年建造的青云亭,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庙宇,供奉有观音菩萨、关帝、王母娘娘,至今仍是华人宗教活动的中心。此外还有纪念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三保山 、三保井、三保亭等。葡萄牙式古迹有圣地亚哥古城门和圣保罗教堂等。荷兰式建筑有史达特斯教堂 ,以及由荷兰民宅改建的马六甲博物馆,馆内陈列有国王 (苏丹)曼苏尔•沙建国构想图、郑和与公主汉丽宝朝见国王的图文、古代兵器、农村用具等。郊外的东奎那教堂为苏门答腊型式建筑,内有柔佛苏丹的陵墓。马六甲同样是写生的好地方。

马六甲河上泛舟也深受游客的喜爱。马六甲河也许不能与浪漫的法国塞纳河、上海的黃埔江,以及有着淡淡哀愁的德国萊茵河相比美,然而,她却有着独特的平实与古朴风貌。在荷兰的红屋区斜对面上到漁船改裝的游船上,从紅屋区开始,途经金声桥,橫跨马六甲河口,一面欣赏马六甲的景色,一面聆听导游讲解马六甲的历史,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河上有许多大蜥蜴,不时浮出河面、在土上缓缓爬动,让人感到一丝好奇,一丝惊粟。而街头缠着黄金蟒拉着游客照相的大马人,同样使着一方水土多了几分神秘。

师生们一大早就散布在马六甲各地开始写生,那些风格各异的老建筑如画之后,别有一番情调。也许写生只是这次艺术之旅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增长了见识,开阔了心胸。

upload=jpg]UploadFile/2009-9/20099301674671849.jpg[/upload]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6:12

视点八:吉隆坡的夜晚

9月22日上午10点半,师生们从马六甲来到了马来西亚首府吉隆坡。

这是师生们大马之行的最后一站,因而只有部分师生坚持写生,画了一两张画(其它地点每天必须完成4张作业),大家的精力都在购物和游览上。在吉隆坡吃榴莲,喝椰汁,尝芒果,是引人入胜的体验。由于在吉隆坡停留时间不长,第二天凌晨4点就必须集合,赶到机场飞回广州,所以大家对吉隆坡印象比较深的是吉隆坡夜晚的灯红酒绿。

在浓浓夜色中漫步八生河及鹅唛河畔,观看吉隆坡市最古老的回教堂,欣赏那优雅的拱门穹顶,你完全可以静心观摩摩尔式建筑的风采。

吉隆坡市中心之城中城也是夜游吉隆坡的好去处,这里是繁忙的城市居民忙里偷闲的一个空间。公园是一个植物区系,搜集约有1900种本地的树木与棕榈种类,为公园提供一个物种多样性的集合区,园林清雅,景致优美、清风浮面,实在是闹市的一个安逸开心园地。

吉隆坡干净整洁的花园城市环境引人入胜,入夜后更显娥娜漫妙。棕榀树上悬挂的霓虹,酒店、商城、咖啡厅、酒吧投射出斑烂的光芒,来往车流拖曳出红白两面色的光带,串合一处,好似地上五彩的繁星,师生们最感兴趣的当是闻名的双子塔,双子塔在夜色里格外引人注目,不论哪个角落,都可看到被灯光装点的双塔耸入深不可测的苍穹,似乎为游人铺设了一条明亮的天阶。当真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不夜城。吉隆坡还是一个购物天堂,著名的星光大道沿途一路大型购物中心,陈列琳琅满目,价廉物美的商品供您选择。

9月23日上午8:20分,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们登上了飞往广州白云机场的客机,在蓝天白云里穿行,在几千米的高空俯瞰大地,师生们内心一定是心有千千结,为期10天的庐山艺术特训营师生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活动,也许在他们的艺术生涯里只是一段短暂的旅程,可是他们留下了几十件自己的作品,涵养了许许多多的心得体会,开阔了自我的眼界,结识了很多马来西亚的朋友,所有这些,都将赋予这里采风写生活动以意义。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7:04

错觉是艺术之母,偏离无处不在。我们在认知的同时,主观的想象如同水银泄地,将真实变得朦胧。

雾里看花,灯下看美人,追求的就是这种艺术的元素。毕加索说:“在我看来,在绘画中,寻找是无聊的,发现才是根本”。创新不是依赖于新的事物,而是立足于新的眼光。新的眼光就是发现,在简单中发现丰富,在繁复中发现单纯,在杂乱中发现秩序,在感情中发现真诚......

偏差无处不在,错觉顺理成章。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真实,有时候心中的感悟只是昙花一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鲜明起来。虽然是唯心的,但大道寓其中。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艺术需要的错觉,在现实中确会改变许多至关重要的东西......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7:11

海之岸,无穷远,连着芳草
碧云天,连着一支春花
半壶秋月,连着远影孤帆,
几处别愁,几回守望
风雨中,一弯残月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9-30 17:17

春天常驻这片土地
它的目光和蔼
充满了幺幺的玫瑰红
救黩的爱,漫延到大街小巷
在没有落叶的故乡
所有的记忆都是嫩绿的颜色



作者: 千千    时间: 2009-10-2 19:42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1

马来西亚建筑一览

热带雨林地区的人们都喜欢使用从阳光里分解出来的耀眼饱和暖色,马来西亚是个充满色彩的国度。从建筑物、服饰到寺庙都使用宝蓝、橘红、金黄等很浓厚的颜色,再以白色托补配和,格外抢眼。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除了极具热带色彩的自然景观,它的人文景观也一样奇特。在它的首都吉隆坡以及槟城等地,现代风格与伊斯兰色彩相揉和的痕迹随处可见,东南亚各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杂交也很普遍。以建筑为例,清真寺式的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掺和在一起,再加入一些其风格的建筑特征,五花八门,让人不知身处何处,这就是历史沉淀的文化,这一切凝固在哪里,让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感到惊讶:原来色彩可以这样搭配。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3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4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4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6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6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07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1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1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2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3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3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4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14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28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29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29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31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32

余工马来西亚作品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4 22:32

余工作品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5 16:03

艺术伴我走天涯(游记散文)

梅曙平

那是一些普通的日子,对于赴马来西亚采风写生的庐山艺术特训营的师生来说,却有着特殊的记忆。

这些记忆蜡染着天空的瓦蓝,夹杂着海风的和煦,写意着椰林的风姿,充满了历史建筑的叙述,荡漾着异国他乡浓郁的风情。

在师生们留有脚印的地方,许多东西进入了心灵,化作了一根根线条与一抹抹色块。无论是曙光微曦的黎明还是夕阳西下的黄昏,这些线条色块情感饱和、热情似火,忠实地与那一方水土进行了殷勤的对话。

槟城的第一个清晨,师生们来到了当地的姓周桥,沿着木质的栈桥向大海延伸,挑逗视觉的是一条条休憩的渔舟。没有人知道这些渔舟多少次在风波浪尖上轮回,这一片海域是他们世袭的领地,是他们相濡以沫的家园。此时此刻,远方是水天一色的大海,近处是随波浪动的大小渔船,背景很丰富,是以桩柱支撑的各样房屋,成群的游客与当地人出没其间,浓郁的风俗民情,仿佛在向你叙述,可它们静静的什么也没有说,一切都是当下的感悟,一切都是视觉演绎的大千世界,如果其中某些景物和人事落入了师生们的画笔,那是多么难得的缘分与邂逅。

槟城的街道,像所有城市一样车水马龙。然而不同的是那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是槟城的灵魂与血脉。百年的英国殖民史、热带雨林特有的季候、还有那伊斯兰教的信仰,所有这些都在建筑上打下了烙印。我们不知可不可以这样说:一部建筑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因为居住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与经济、艺术、民风民俗戚戚相关的存在。历史是建筑的第四维,它赋予建筑以时间和意义。

纵观槟城建筑,可以说是马来西亚建筑的缩影,特色鲜明,性格明朗。马来人喜欢从太阳的色彩里选取最浓郁亮丽的色彩来装点他们的家,大红、嫩绿、橘黄、湛蓝等等,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鲜艳的色彩马来人不敢信手拈来,问题是这些惹眼的颜色五花八门地散布在大街小巷却没有让人感觉别扭和不协调,相反它们与热带雨林气候孕育的蓝天白云,生长的棕榈、椰林是那样地和睦相处,相映成趣,形成了马来的个性。

依然是一个韶明的天气,小风徐徐地吹,阳光暖暖地照,师生们一大早就告别槟城,驱车赶往吉打州的班茶渔港。

一条小河,陆地再也容纳不下,她蜿蜒地奔腾而出,走向辽阔的大海,而她却是班茶渔村的母亲河。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班茶渔民就是从这条河流出发,几十只渔船组成一个捕鱼的方阵,在风起云涌的大海上相濡以沫地讨生活。

师生们各自打坐在渔民搭起的跳板上,用手中的笔,与河流,与渔舟,与成片的红树林子手谈,手谈的内容有水彩有钢笔的沙沙线条,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弥漫在这异国他乡的小小渔村,这也许是风平浪静后的一个生活小插曲。此情此景,天人合一。

上午的时光是缓慢而平和的,投向河流的红树倒影搅动粼粼波光。竖满缆桩的河岸,与静静停泊的渔船,形成一个个可以入心入画的视点。在寂静里,只有河滩的淤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那儿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鳅的小鱼和红色小螃蟹的天堂,它们尽情的嬉戏,没有人知道它们有多么的快乐。它们在蜗居的洞穴旁边进进出出,来来往往,你来看时,他们是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你不来看时,他们依然是这样生动活波地生活,没有迹象表明,它们会消失生活得热情,退出这片生态领地。如果它们怀有感恩之心,它们应该感谢的是根须纵横的红树林,因为正是这些红树林克尽职守地保护着两岸的水土,使波浪的日夜冲刷没有侵袭它们的生存空间。红树林活着是河流堤岸的忠诚卫士,死后树干坚硬不腐烂,是当地人做屋基的栋梁之材。也许红树林比班茶渔村还要悠久,它们从远古走来,还将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像哨兵守望着大海上暴风雨,像保姆环抱着这个叫班茶的渔村。

接下来的日子,师生们依然全身心地亲近自然。这里也许有着异国他乡的流浪情怀,有着心远地自偏的特殊落寞,可这里有蔚蓝起伏的远山,有老电影一样民居民房,有抱着头巾以羞涩眼光打量你的马来少女,这里的天空特别蔚蓝,这里的大海通向四面八方。师生们在吉打河畔的丹江嘉丽与在凉亭里悠闲下棋的老人话过家常,在甘榜不老昆都渔村喝过刚刚从椰树上摘下椰子,在海滩上奔跑呼唤,将往日的繁杂与琐碎,全都交给容纳百川的大海。

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师生们与当地艺术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参加了在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举办的庐山特训营师生作品展,参加了开展仪式。

最让人难忘的是920日正逢当地马来人过大年。当天上午,街道上满满的都是行人,他们衣着鲜艳,从里弄胡同里向回教堂汇拢,因为吉兰丹的苏丹要带领大家参加开斋节,人们面对神灵一同祈祷。师生们是有福的,他们观摩了回教开斋祈祷的全过程。师生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吉兰丹行政议员那督达奇友顶家过大年吃年饭,领略了当地要人过大年敞开门户延纳各方宾朋的泱泱风采。

依然是浓暮时分,师生们风尘仆仆地来到了马六甲海峡。这是通往世界的门户,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一条河流在奔往大海的路上,没有忘记横穿这座滨海的城市,给人们带来桨声灯影的快活。沿河的民居年头久远,散发着陈旧却热闹熟悉的气息,这种气息以潮湿的河水作为无所不在的基本氛围,混杂着世界各地游人的面孔,这里是旅游、购物、以及在异国他乡寻找故乡情怀的理想之地,在弥漫着海膻味的晚风中,牧笛与铜号可以彼此呼应,唤起普遍的情感。师生住的旅馆叫郑和客栈,有谁知道,明代的中国大航海家郑和是踏上马六甲的第一位华人,他的名字在这里耳熟能详。

离开马六甲,来到吉隆坡,旅人的行踪总是在驿动。如果没有从心里来,往心里去,那么千里万里,都只是浮光鎏影,只有艺术这第三只眼,能够在观察、审视中,进入事物的内核,透视繁华背后的沧桑,感受当下的过去与未来。在槟城,在马六甲,在吉隆坡,在街道的灯红酒绿中,在众多面孔花瓣般闪现时,师生们你们留下了什么?你们将从这一片土地给自己带回什么样的礼物?这是踏上归途前应该扪心的自问!


作者: 夏天的冰块    时间: 2009-10-7 16:17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1 22:55

文学与绘画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说:“文学与美术、音乐的关系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有时诗从绘画、雕塑或音乐中汲取灵感,正如自然界的事物和人是诗的主题一样,其他的艺术品也可以成为诗的主题,诗人们对绘画有各自的爱好,这可以或多或少同他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趣味联系起来研究。”艺术的各门类本来都是彼此相通的,一首诗歌如果创造出比较完美的意境时,就是在氤氲着一幅山水画,因此说诗歌与绘画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姊妹艺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片画的沃土。诗是语言艺术,善于抒情;画是空间艺术,长于显现。因此说,诗画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与相互表现的关系。中国古代诗歌要求有形象,有意境,因而才能产生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在想象的语言构图中,领略社会风云,窥视作者境界,开创主观想象或幻想的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中有意境,有形象,有诗意,因而同样具有反映时代、抒发作者感情,拓宽主观想象或进行再创造的审美机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在人类文化艺术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诗与画互相渗透,互相吸收,促进了诗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使得他们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不断得到丰富,审美范畴不断得到拓展。

一、诗歌中的构图。
韦勒克认为:“从夏多脖里昂到普鲁斯特的现代文学中的许多描写含有绘画的效果,能够看文字背后那些经常出现在同时代绘画中的场景。”绘画中的构图就是指对画家所关注的景物的布局与取舍。同样一处景物,诗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以及各自的审美观的差异,诗歌中的画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正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感情里,而感情也消融在思想里。”古典诗歌与绘画都是艺术家对一情一景有感而发,是客观景物与他们的主观感受相结合的产物。有的人细腻刻描,泼墨大方,画面详实;有的人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有选择地概括提炼,画面简洁,以少胜多。欣赏主体可以通过画面透视诗人的心境与情绪,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去回味和理解。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中有画”对于他来说随手拈来,如他著名的诗篇《汉江远眺》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上句描写广袤无际的画面,下句渲染出若隐若现的远山,尤其是“山色有无中”,自然流露出绘画的艺术手法。王维以艺术家的态度和灵感静观默察,他的诗融汇了许多绘画的技法精神,所以诗中渗透着画法、画意和画风,运用多种手段表现诗歌中景物的线条美、结构美和色彩美,在静止的瞬间表现空间的广延。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首写景诗描绘了幽居山林,作者以陶潜比自己,超然物外之志趣。风光人物,交替出现,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与友人的至诚情谊。一、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时至深秋,山色依然青翠,溪水依旧潺潺流淌。三、四两句,转而抒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最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让人情趣陶然?
一般情况下如果表现的画面空间阔大,不宜将所见的景物较多地布置在画面上。诗人笔下的景物描写,即使是浩渺无际的湖水,展现广袤无垠的空间,也不要描绘过多的景物,以给人一种空远的感觉。如苏轼的《夜泛西湖五绝》(其四):“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轻描几笔,一幅西湖月夜图跃然纸上,着墨不多,画面愈加显得空阔。诗人完全不采用通常的山水诗中突出山水泉石、丛林古木的描写手法,而是从全局着眼,从大处落墨,写西湖的全貌,突出其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香扑鼻的韵味,充分体现了诗人是用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在取舍材料,精心安排,具有绘画的构图美。
有些古诗纯粹以静态的空间景物排列在一起,造成意象并置叠加的画面效果,好像随意的静物水粉画。诗中没有出现动词,或者很少出现动词,例如唐代王维的《田园乐。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这首诗没有一个动词,所以没有故事情节与动词序列,仅仅是空间意象的并列出现,同时又没有时态的变化,使意象带有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性质,景物之间关系互渗,似一幅幅蒙太奇的画面在读者面前闪过,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和填补。

二、诗歌中的色彩。
韦勒克认为:“‘线条的’表示图形和艺术品的外部轮廓线条是清晰的,而‘绘画的’表示艺术品的外部轮廓在光线和色彩是构成艺术品的主要因素。”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古典诗歌创作中突破了中国画“水墨一盏”的单一色调,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景物,唤起读者的色彩感觉,给人以绘画色彩美的艺术享受。冯应榴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斡丹青不语诗。”由此可见,丹青与翰墨在诗画艺术中的渗透与表现的关系,绘画离不了色彩,诗也同样具有色彩学。
从中国古典诗歌看,色彩入诗可分两种情况。其一,直接将色彩名词入诗。如范云的四色诗:“丹如桓公庙,青如夕郎门。黑如南岩啸,白如东门猿。”用丹、青奋黑、白,一句一色不重复。也有四句同写一种颜色,如范云另一首诗:“折柳青门外,握兰翠疏中。绿草骋春日,碧堵澹时风。”诗中青、翠、绿、碧,实际上皆言其“青”。又如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用黑色描绘夜中野径和天上浮云,用红色描绘雨后鲜花,两种色彩对比强烈。又如他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色彩清新绚丽,诗与画似乎很难分清。难怪前人赞杜甫的作品“总得画法经营之妙”。象这种将颜色直接入诗的例子枚不胜举。其二,色彩是从诗的意境中间表现出来,必须经过读者的想象才能看到。例如王维的“大漠弧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抓住了塞北自然景色的特点,构成了一幅意境开阔而又荒凉的画面。虽然读者不能直接看到色彩和线条,但在想象中却分明地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看到了在广裹的空间,由鲜明的色彩和粗犷的条线所构成的边塞图景。
绘画反映生活是以色彩和线条为媒介,具有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可以被欣赏者直接感受到。而诗歌反映生活以语言为媒介,它不能够直接被人感受到形象。但是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的大脑中形成具有声音、色彩的具体形象。描摹自然景物的色相,使笔下的景物染上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有的诗歌在着色时使自然景物的色彩与自己心灵世界的感情色彩相契合,融情于色,在感情上打动人。如苏轼的《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就是被贬黄州后不久所写。(其二)为:“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在这里,天气的“喜”色给人以清冷、惆怅之感,以此奠定基调,使晚春的野草、古寺的竹木均显得寂凉,还有那久废的高亭、罢市后的寥寥桥人更增添了冷落寂静的氛围,最后两句以鹤鹤号鸣,反衬市桥沉寂,正因为万物俱寂,突然出现的鹳鹤声似乎充满了灰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加凄厉。由青、苍、黑这些冷色调组合及勾画出的苍凉景象,恰恰映衬了诗人“羁孤”之意,确是哀号无告的苏轼贬官在这寂寞江城的生动写照。他初来黄州,惊魂未定,心灰意冷,杜门闭口,从不拜往迎来,也不谈论时事,往往独自一人钓鱼采药以自娱,所以,当时的苏轼是个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孑孑孤独的人,这首诗中所着之色,不但反映了自然之景,而且也道出了诗人的心境,浸透着他贬官黄州初期所特有的感伤色彩,因而做到了自然景物之色彩与主观世界之情调相契合,融情于色,打动读者。

三、诗歌中的远近。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山水画的意境分为三“远”:高远、深远、平远。把人的目光伸展向远方,并且引发人的想象,从有限把握到无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诗歌中的景物安排非常重要,近景能够保持画面的稳定感,给人一种从容不迫和平稳优雅的感受,而远景作为陪衬,更加突出画面的中心景物,这种远距离的感受,不仅使认识领域更加宽广,而且使得感知者不再与他探索的事件直接冲撞,诗人可以通过这种远距离感受事物的方式将感情寄托得更远。

例如 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开头两句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近处黄鹤楼前的江边是陷入了愁思送行的诗人,远处是滚滚无语东流的江水和渐渐消失在天边的帆船,时间的流失似乎在这分别的忧郁中凝固了,只剩下诗人孤独远眺的身影,诗人的目光在随着“孤帆远影”探向远处的同时,诗歌的空间亦随之无限延伸。梦笔生花的天才李白因想象奇特赢得后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绘画中的透视讲究近景语远景的搭配,艺术家面对一片风景,可以远望,可以近观,以流转的视线,欣赏自然元气,洞察整个空间画面。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的前两句是作者所见的终南山的远景,诗人由山外向山中走来,在目光的尽头是绵延不断的伸向远方的山脉,所以采用提神太虚,整体呈现的方法,把终南山的远景摄入画面之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远看山峰,景色虽然不同,意境却是一样的,都是说终南山景致缥缈迷茫,恍如仙境一般。后面写在山上俯视远景,巍峨壮丽、白云青霭、万千气象的终南山尽收眼底,最后的诗句“隔水问樵夫”描写的是诗人询问店家要投宿的近景,特别具有动感,乃点睛之笔。整首诗由远及近,有静有动,令人游目骋怀,作者创造了一幅超象空灵的诗情画意。

四、诗歌中的虚实。
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有着虚与实两个美学范畴。二者关系表现为“实不窒虚,知虚之皆实”,“虚必成实,实中有虚”。这种关系在中国艺术绘画艺术中又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实践经验。宋代画家马远有水墨西湖十景,从来不画满幅,人称“马一角”。清代张云傲写诗称颂这种画法:“十景传来总不同,西湖烟水总难穷。怪他马远图中现,一角偏胜满幅工”,因为满幅显得雍塞,而“一角”则显得空灵。如唐代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这是一幅美妙的雪景图。画面中心只有一叶小舟,一老翁独自坐在舟中撑竿垂钓,其余皆为空白色,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孤单的披着蓑衣带着斗笠的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再加上此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许多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这说明高超的画家,往往能从无墨处唤起读者想象,从虚境中看出实境,丁丁空灵中悟出真趣来。这种虚中见实的妙用,姑且称它为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清代布姑且称它为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清代布颜图说:“盖笔墨能绘有形,不能绘无形,能绘其实,不能绘其虚。山水间烟光云影,变幻无常,或隐或现,或虚或实,或有或无,冥冥有气,窈窈中有神,扩无定象,虽有笔墨莫能施其巧.故古人弹思竭虑,开无墨之墨,无笔之笔以取之。”(《画家新法问答》)
这种无形之笔,看似空白,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境,虽笔未到,而意已到,故能形成无墨之墨,无笔之笔的境界。这里关键在于实处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能启发读者想象,按照画面或艺术形象本身的规定性去想象虚处之实。因此,虚处之实,是实处画面或艺术形象在艺术效果上的扩大与延长.黄宾虹说:“虚处非先从实处极力不可。否则无由入画门。”(《黄宾虹画语录》)这是很有道理的。成中见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又矛盾又统一,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艺术辩证法,由于虚与实这对美学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也影响到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便是这一美学范畴产生的艺术效果。

五、诗歌中的动静。
古代诗歌中作者非常注重静景与动景的结合,相映成趣。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就得力于成功地运用动静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动静相互映衬的妙用。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吸收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多幅的、动态的景物,象一幅幅的连环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将读者从听觉引向视觉,诗情画意互相映衬,使读者进入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深刻的审美感受。诗的前两句,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怡然自得,一行白鹭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悠然自在,这是动态的近景,富有生命的活力,有声有色地传达出初春的蓬勃的朝气和诗人的洒脱的情趣。后面的两句描写作者凭窗远眺,西岭常年不化的冰雪山峰好像一幅图画始终挂在眼前,草堂门外的码头停泊着从东吴万里之外的船只。这首诗四句,一句一景,仿佛四幅独立的画面,一以贯之,紧密相连,相映生辉。面对着这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春色,触动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倍感惆怅,使诗和画的境界显得多彩多姿,含蕴深沉。
其次还有的诗歌变静为动,赋予静态的景物以运动情态。现实生活中静止不动的景物,或者通过比拟的手段,或者通过参照系的变化,反动为静,以静为动,把景物描写得急骤运动,变化多端。如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有这样的描写:“岭上晴云披紫帽,树头初旧挂铜征。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犹如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镜子。此时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拟人化的手法,把山峰变成有情会动的人儿,桃花、垂柳具有人的动作、情态,静止的景物被赋予了动态之美。又如《江上看山》写道:“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搓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作者以行驶的船为参照系,为观察点,于是原来静止的山峦就反静为动,在诗人笔下的群山变化多端如惊奔走马,造成了强烈的运动感。

韦勒克在《文学和其他艺术》一章中说:“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进化历程,有自己不同的发展速度与包含各种因素的不同的内在结构。毫无疑问,它们相互之间是有着经常的关系的,应该被看成一种具有辩证关系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这种结构通过一种艺术进入另一种艺术,反过来,又通过另一种艺术进入这种艺术,在进入某种艺术可能发生完全的形变。”中国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多融注了古代诗人的情才和画家之技艺,画面洒脱多样,色彩斑斓和谐,意味隽永,风格独特,有着极其丰厚的审美意味。众多的作品今日读来,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所蕴藏的勃勃生机。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2 00:58
马来西亚的天空特别的兰

玉阶梅

天空的上面还是天空
道路的前面依然是道路
诗人说:鸟已经飞过
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

而我们要以大雁的姿势
要以艺术的笔触
把这一片蔚蓝
留在中秋的月光下
作为亲人喧寒的背景
作为繁星点燃篝火旁
红蜻蜓描摹的故事

故乡的香蕉已经成熟了
樱桃也紧跟着红了小脸
俯首苍穹:田野之间 ,稻香黍熟
让我们学会感恩,让我们打磨艺术的手
紧紧相握,掬一把温暖的阳光
作为千里万里的和煦的守望




作者: Art    时间: 2009-10-12 15:49

马来西亚采风写生视频

制作:梅曙平

[MP=480,360,true]http://www.ztbs.com/view/320.wmv[/MP]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2 17:18

荒岛求生存活动策划方案

庐山艺术特训营的荒岛求生存活动自开展以来,影响深远,颇受学员的喜爱。它是特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其意义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磨砺意志,锻炼精气神,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交流。鉴于参加特训的都是来自全国

各地的大学生,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参与的热情高,积极性强,可以进行必要的策划,荒岛现在开展的活动很受喜爱,

但荒岛内容是否可以适当丰富,从而使得更多的学员踊跃前往。下面是我几点不成熟的思考,现提出来供参考。

荒岛求生存策划方案:

1,是否充分利用荒岛水面宽阔的资源,开展水球,沙滩排球比赛;

2,购置四只龙舟,每只坐12人(每只大约600800元钱一只),分红黄两队开展龙舟赛,龙舟上设锣鼓手各一名。平时

在特训营也可以经常性开展比赛,作为篮球与游泳之外又一竞技项目;

3,可以在两个距离比较近的小岛之间牵上滑索,让青年人在滑索中得到体力与胆量的锻炼;

4,在小岛上增加拔河比赛和竹竿舞等名族项目;

5,为了增强野外生存性,可以在出发前补上一堂生物课,教同学们识别岛上有的植物,比如野菜、各种果实、树木等,

鼓励学生自己烹饪,锻炼能力,如果获得好评,给予奖励,野菜不够,可以在菜场买些补充,带一名当地老乡把关预防采

到有毒植物;

6,同时进行植物标本和为植物命名挂牌比赛,看看野外植物谁认识最多;

7,可以开展男女群体对歌比赛,歌曲可以自选、自编,对歌时男女分别在两个岛屿,最后选出歌王和歌后,进行决赛;

8,可以进行游泳比赛和夜间游泳活动;

9,打泥巴仗比赛;

10,配置几十套野战保护服,和野战枪支,进行蓝,红两营野战生存对抗训练和射击比赛;

11,篝火晚会上,除去唱歌、跳舞等节目外,可以进行用手比画,让对方说出什么动物,或猜谜活动,每次篝火晚会

都要进行如何包扎伤口、如何预防毒蛇咬伤、如何进行人工呼吸等相关知识问答比赛,答错罚表演节目,答对可以指定别

人表演节目,以突出野外生存主题;

12,篝火晚会上还可以进行各地方言竟猜活动,还可以增加介绍各地风俗民情和当地名歌串唱节目;可以举行诗歌自选

朗诵会;可以玩西藏手拉手围着篝火转跳的拉手舞;

13,荒岛还可以在汽艇的参与下举办冲浪活动;

14,可以举行攀崖比赛,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系上保护索,分组进行攀崖;

15,荒岛上可以围一段内湖水域,放养鲫鱼,举行抓鱼比赛;然后进行野炊;

16,荒岛上可以进行户外拓展运动,请专业人士指导一到两次,然后自己操作,精选几个成为固定节目;

17,安排半天时间进行写生,但要保证质量,不可用墨泼在白纸上进行大量批发作业。

18,将来条件容许,还可以举行夏季直升机跳伞比赛,据了解,现在租用直升机每天大约几千元;

荒岛之行严禁自带食物,但各种竞赛需要体力,获胜队队员可以获得一小袋炒黄豆以及苹果火腿肠等奖励,参与人员

奖励苹果等食品,他们是凭本事和毅力在荒岛上赢得食物和生存权,所有食物都得凭成绩和竞技本领获得,这没有犯规,因为

拼搏、参与后取得成绩出了力气就应该有回报,既可以保持选手体力又可以激发队员斗志。

所有活动添置的工具总共控制在23万元以内,有些工具比如龙舟、野战服与枪支,可以长期使用。滑索、拔河、水球、沙滩

排球成本低参与性强,容易激发拉拉队,和场上球员激情,使荒岛活动具有多样性、竞技性,保持生动活泼,让青年人都愿意

踊跃参与,并广而告之,总统家网、大江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以上是我的一些构想,不知是否妥当,但我想荒岛是大型群体项目,需要群策群力,我的方案目的是抛砖引玉。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2 17:48

黄铁山的水彩庐山

梅曙平

夏日的清晨是清澈的,时间无声地流淌着,群山一片寂静,似乎在等待什么。一只山雀忽闪闪地自茂密的林子里盘旋而上,那情形像是受到了惊扰,不一会儿,一位背着画夹的身影出现在满是绿色的山坡上,远处云雾缭绕,隐约之中,到处都有期待。

这是水彩画家黄铁山来到庐山的第一次写生。熟悉黄铁山的人可能有些好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黄铁山被人们称作“自然的儿子”, 15岁起他便与水彩画结缘,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的迷恋和崇敬,滋养着画家的诗情与灵性。他在画中真实地注视着大自然的醇美与宁静,也抒写着自己的精神历程与心灵幻像。许多人看过黄铁山笔下苍老的农舍,丰厚的田野,孤立的山峰和成群的林木,对黄铁山笔下的南方山岭的娇娆与北方山岗的伟岸是如此地熟悉,那些经典的意象,是一支苦涩而清新的歌,是一阙饱含诗意的长短句,是一个古典而优雅的梦,是心的呼唤与自然应和的天籁。黄铁山从大地汲取灵感和营养,以稚子般的好奇心与“生疏感”去追寻对自然新鲜感受,几十年来,他在险远的异地追寻奇妙的风景。在湘西山寨、青藏高原、沂蒙老区、非洲旷野……都留下了黄铁山采风的足迹。他随身携带自己设计制作的小型画箱,抓住一切时机观察写生,即兴创作了近千幅水彩小品。因为大师凡高的训诫对他是如此强烈而持久:“那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稳妥的办法,是不知疲倦地临摹大自然”。写生,不仅锻炼了手感的准确与娴熟,升华了眼力的锐敏与细腻,更重要的是自然的气息滋润了黄铁山的诗心,它使画家永葆对大地不倦的新鲜之感与崇敬之心,是画家笔下生生不息的创作源泉。此刻,人们想知道,经历过无数次写生的画家,初次面对庐山的雄奇险峻,面对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称为“不识真面目”的大山,他笔下的风景会是怎样一番摸样?

黄铁山眯缝着双眼开始仔细打量四周的情形。光和影的肌理折皱如同岁月的沧桑,在黄铁山的目光里,某种东西在不停地飞舞,不停地聚拢而又逃逸,时间在无声地滑行。对于画家来说,这个普通的清晨所观察到的东西,需要一种力量把它们组织在一起——那就是构造力,是建筑师的力量。

黄铁山的笔法是均衡的、匀速的,象征的分量非常轻。黄铁山有一种本领,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景观,把硬朗的线条和最恰当的色块揉合在一起,让它们服从内心的命令,服从情感和规则地排列组合,形成一种整体的效应。黄铁山笔下点、线、面的层次并不复杂,往往是大面积的远山与蔚蓝的天空相互渲染,水乳交融,近处树木的枝条与别墅的墙面线条峻朗而有秩序,整幅画面构图精美,线条生动流畅,色彩搭配合理,充分显示了画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创作风格及深厚的艺术造诣。黄铁山的水彩是中西合璧,强调以造型为核心的西洋技法作为基本根底,同时继承与吸取中国彩墨的传统,中为西用。黄铁山认为中国画“把自己画进去”的意境,不仅仅把自然作为媒体,而在艺术表现中加深思想的内涵,发散作者的独特感受。长期自觉的借鉴与比较,逐步形成了黄铁山独特的艺术风格。即: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致力于民族气派、湖湘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探索,以清新、明朗、水色通明而富有重量的画面语言,真挚的情感直觉升华为感人的审美意境。

观看黄铁山的画,总有某种东西在撩拨你的回忆,也许是童年时代一棵苦楝树,也许是绿油油殃田里的一群鹅鸭,我们仿佛在慢跑着穿过一片活生生、朴素的园林,朋友三两人用方言俚语说些城南旧事,黄铁山笔下的庐山流露的恬静气息,让我们沿着熟悉的生活道路一路走下去,我们在其中四下里漫游,生活仿佛在迥然不同又似曾相识的基础上从头开始。这就是黄铁山的水彩庐山,每一棵树,每一片蓝天,每一幢房子,都有着亲切的回味,然而和现实相比,这里的一切更迅疾、更激烈、更有条理,这里飘荡着一种特别生动的东西,在浅移默化中表达你想表达而又没有表达的心绪。

作为水彩画家,黄铁山对庐山应该有着深刻的印象。理由很简单:滨江带湖的庐山,山光水色晃漾夺目,独善形胜的地理与湿润清新的气候,使得用水彩画表现那飞瀑流泉,丹枫白云和奇峰秀岭会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水彩是以水为媒介的一个画种,它的渲染与透明性,是水彩的命脉与灵魂。庐山湿润的气候更加使得黄铁山笔下的庐山清澈、流动、明快。

观看黄铁山的水彩庐山,某些东西会像河水一样不知不觉地把我们拥抱,而且随着记忆的延伸,几乎没有那一笔线条,一抹色彩没有层层叠叠的关系,那山、那水、那人、那别墅云雾,也许不会是全部真相,但他们能够进入你的心灵,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久违了的深林,当下,一切都有了生机。

黄铁山的水彩庐山有一种家园清结,我们不能把这种清结具体到稻田、房屋和山岭,而应该是一种爱在其中流动,这种对家园的爱就是在寻找和感受着意义的人的灵魂。这意义在人和事物的关系之中,意义把人融入一个神奇的网络,使他比他自己更宽广,于是,绿树、房屋、山峰全都凝结着岁月、希望和信心。黄铁山的水彩,无论是画庐山还是画湘西山寨、青藏高原、沂蒙老区,正是因为注入了自己的热情和爱,会让观看的人油然而生“梅鹤为友,小坐依然如画,石鸡下酒,家乡无此湖山”的家园情怀。

郑板桥在题画诗里写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其中甘苦,黄铁山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为一个艺术家黄铁山晓得,当你把爱投入到一个对像上面,你就是在创造。对于黄铁山来说,画水彩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体验工作中的艰辛和欢乐。有了这项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黄铁山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成了一个整体,没有这个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会分裂成两个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劳作,另一部分是无所用心的休闲。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彩是遗憾的艺术,它的创造是一个无限接近的历程。对于水彩画家来讲,创造也可以包括那多出的一个笔触,那不怎么协调的一块色调,但这些不是主要的,这是由于你的鼻子凑的太近的缘故。黄铁山说:你不妨往后退一步,站在远处看你手下的劳动,只要看到的是意气风发的劳动热枕,你就不会再专注那出现的缺陷而停止不前。
因而,一切成功的艺术都有一个核心的词根:创造的热枕。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3 02:12

马来人的象棋。棋盘由144个黑白相间的方格组成,棋子有的是国际象棋的皇与皇后,有的则写有中文的车、马、炮,帅、卒、兵,这是怎样一种杂交棋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3 02:34







马来西亚是亚热带雨林气候,一年没有春夏秋冬,只有雨季和旱季,年平均气温在22到30度之间,非常适宜水果的生长。这次马来之行,我吃过很多当地水果。在海滨渔村喝过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椰子,当地人开椰子的方法很有意思,他们在地上插一根很锋利的钢钎,将坚硬的椰子在上面敲击,挖出一个洞,就可以喝上甘冽的揶汁。师生们画了半天的画,听说可以吃到椰子,顿然个个笑容满面。那么新鲜的椰子,价格竟然很便宜,6角马币一个,合人民币1元2角。

早就听说榴莲是水果之王,这次我特意买了一个品尝。那东西特臭,浑身散发着一种很难描述的气味,打开后更是臭不可耐,我咬咬牙,狠命地吃了一口,特像吃芒果,泥泥的,内部有一个墨鱼骨头一样的核。入口很臭,可是过了一会,竟然感觉满口生香,这世上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奇妙,物极必反,相互转化,有时两个对立的东西其实是一体的,吃榴莲使我更加理解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法: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3 02:35

S.H.E的热带雨林

演唱:陈奕迅

明明并非夏季 但我竟会觉得热
呼吸到 南美的暑气
闲谈被关掉了 伴奏只有那烟味
听风扇 转得多诡秘
句句我爱你 布满青苔
别拥抱 懒得要死
摇摇欲倒是你 像客厅里这幅地
将驶进 数辆推土机
相恋的关系 犹像 热带雨林
逐分钟 消失 4.8哩
最 茂盛的恋爱 静静盖满地
是否 这样的韵律 也算自然定理
这 静默的灾劫 没法可退避
像相对没相对论 我闷还是你
连绵绿色万里 静悄得鸟兽走避
只得我 蛮荒中等你
当初的亲密 犹像 热带雨林
逐分钟 消失 4.8哩
太 热烈的恋爱 用去的储备
或者 以后的以后 永远亦难治理
这静默的灾劫 没法可退避
像相对没相对论 我有病还是你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3 02:37



利用特殊的拍摄技巧,将教堂拉成射线状,表达光芒四射的庄严与神秘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3 09:25

特训营学员的青春寄语

青年是麦田的守望者,是憧憬与希望的温床,是理想的发源地。他们内心的愿景远大而充满激情,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直接而没有虚饰。与青年人对话,你会发现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每一个进入这个能量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波动,这种波动让你感到,生活永远才刚刚开始,前方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完整的世界。

有时候,我们认为因为年轻,所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他们正在迷惘中追求,在摸索中行走。如果你与青年人交往、接触,你就会发现,什么是青年心事当拿云,什么是少年也知愁滋味,青年人的痛苦与快乐,青年人的忧愁与喜悦,自有一番繁华,那是一首首动人的诗,意像纷呈,情感饱满而充实。

黄珅皓 要想成功,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
王 蓉 坚持坚持再坚持, 努力努力再努力, 世界属于我们。
韩红艳 一切郁闷与烦恼都是纸老虎。
钟 辉 我们执着,我们努力,只为等待风雨过后的彩虹。
江 涛 艰苦的攀登,就是为了看见更广阔的风景。
周印日 梦想从这里实现,潜力从这里激发,庐山特训,成就一生。
林 敏 路是我自己选择的,就是爬我也要爬到终点。
王福雷 成功属于在寂寞中前行的人
徐 涛 在奋斗中积蓄力量,在磨砺中铸造锋芒,在追求中留下脚印。
余 健 人生没有失败,只有放弃。
张雪亮 心平气和地生活,心心相印地交流,心安理得地设计。
张丽丽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大地才会留下他的脚印。
何佳佳 勇于反思过去的人,就能够拥有崭新的未来。
秋 雪 相信自己就成功了一半
尹慧萍 想自己所想,做自己该做,痛不沉沦,喜不癫狂,坦荡地体验成长。
周 波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张培文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会失败。
吴 瑜 你给世界一个微笑,世界将给你千万个微笑。
魏立鸿 今天不放弃,明天就有可能。
林春洁 成功就是不停顿地走向目标
牛 璐 命运如掌纹,掌握在自己的手心。
张 帅 成功是自信与拼搏两个座标的交叉点
叶 坤 不要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孙艺萍 当你咬定理想不放松,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李小雪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刘 东 态度决定一切
朱丽伟 给自己一个承诺,给自己一个梦想,给生活一个设计。
朱 凯 要想飞的高,就要忘记地平线。
李 浪 特训之路:设计的是人生,手绘的是生活,打造的是前途。
刘登阳 我们要像树一样活着,即使种子被踩进泥土里,仍然能够直指长天。活着,可以给别人遮风挡雨,死后,也是栋梁之材。
张 莹 快乐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有没有发现快乐的眼睛。
邓 斌 把脸向着太阳,就不会留下阴影。
王巧燕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也不会出现在比赛成绩的计分牌上。
陈 检 昨天是寄出的支票,明天是张信用卡,只有今天是握在手心的现金,要善加利用,才能体现价值!
陈 超 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陈 宁 相信我能,才有无限可能。
陆航敏 宁可做了后悔,也不要因为没有做而后悔。
刘 琴 不要拿自己折磨别人,不要拿别人折磨自己。
孙渊捷 创新就是: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何亚杨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赵丹华 我们是青年,设计自己人生,便是设计祖国未来。
刘赞敬 不是所有努力都会成功,但是所有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
张静轩 成功的人总在找方法,失败的人总在找借口。
刘 茜 今天是昨天希望的明天
朱志峰 心态决定状态
周 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刘 敏 我的青春是颗种子,把我丢进泥土,都会枝繁叶茂。
张 浩 当你感到为时以晚值时,恰恰是你应该奋发图强之时。
陈永涛 只要真心付出了,就不会后悔。
方 芳 为今天努力,为明天加油。
杨 帅 你想要别人认可你的价值,就要为世界创造价值。
秦 微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同样可以发光。
范文涛 要在激烈竞争中占有座位,你得先有作为。
微 微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黄 强 今日不吃苦中苦,明日难品甘与甜。
钟 珍 不可能只有在愚蠢人的字典里可以查得到
邢 靖 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就意味着从旧的东西中挑挑练练。
徐见微 含着泪播种,才能含着笑收获。
范 媛 想到就想方设法做到
余雄鹰 人有两只眼睛,一张嘴巴,所以我们要多观察而不是说空话。
肖 丹 微笑是一种力量,当你送给他人微笑时,点亮的是心情,回报的是温暖。
董媛媛 只有趴下的人,才会低人一等。
邱 锐 艰苦中得到的幸福更深刻
呼丽丽 实现了梦想,才算到过天堂。
曾滨榕 向日葵的定律:面向太阳,守望就会发热发光。
张小平 在逆境中才会更快地成长。
周于文 雄鹰和蜗牛都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峰
徐 婷 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
李 会 我就是我,坚持走自己的路。
刘小欣 每天给自己一点鼓励,就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陈彦文 只要是正确的方向,不管是直走还是曲线前行都是接近。
李 鑫 年轻人的定律:每天对自己说一句,我真的不错!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4 20:20

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

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海之滨,这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然景观山温水软,人文底蕴丰厚绵长。一条喂养过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河流在这里汇集成美丽的湖湾,一座建有白鹿洞书院的大山遥迢在望。在这先贤过化的土地上,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耕艺种德,师从天地,教学上有心有法,就业上有根有据,兢兢业业地打造卓有成效的艺术品牌。

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占地一万多亩,建筑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与水光敛滟的庐山西海一衣带水,是渔舟唱晚的世外桃园。这一方水土使艺术与大自然天人合一,使真正的素质教育风生水起。这是从事艺术陶冶的一块净土,这是汇聚艺术精华的象牙之塔。走进手绘艺术特训营,你定然会心无旁鹜,潜心在线条与色块构造的艺术世界。特训营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强大的师资阵容作后盾,快速地培养专业人才,力求出成果,出精品。特训营以自身特有的凝聚力,海纳百川地汇聚了国内数十位建筑室内设计知名大师,并聘请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艺术类院校的教授和著名艺术哲学家、管理学家前来担纲任教,与全国设计、手绘精英零距离琢磨艺术、切磋艺术,是每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热切心愿。让我们打开手绘、设计的门户,手绘特训交朋友,建立起事业发展庞大关系网,让自己的艺术人生,而今迈步从头越!

大师领衔,名师执教,是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的特色,特色的理念角力打造的是品牌。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的专业设置全都缘于大师,名于大师。手绘、设计全都因大师而生动,因大师而卓著。特训,浓缩时间精华,打牢扎实功底,磨练人生意志,成就你的一生;特训,追求应战、实用的教学特色,实现就业的全新起点。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抢占世界艺术的制高点,以全新的教学感念,全力打造品牌专业设置,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设计人才为己任,开拓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快速步入艺术门径。特训营里艺术、知识、能力样样具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特训营是艺术设计人才的摇篮,是专业高手的基地,特训营找准定位,立足艺术,不拘一格育人才。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5 17:32
崛起的九江诗歌部落
 
连国秀/文

一 2006 诗歌丰收了
九江的诗坛寂寞得太久了。不要说普通读者,就是经过文艺界人士的细细搜寻,也难以找出可圈可点的作品,所以,逢上省作协开会什么的,甭指望听到有关九江诗歌的片言只语。“现在,如果再对江西文坛点评的话,九江的诗歌创作情况就不得不提。”12月20日,诗人曹卫平这样说。前不久到九江作客的江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小军称赞九江的诗歌创作水平上升,取得了大丰收,可看作这话的佐证。
“我的《梦》在《诗刊》发表了,就是你们选登的那首。”这是一个打到本报专刊部的报喜电话,打电话的人是九江电视台记者梅曙平,业余时间喜欢写诗写散文,之前,他给本报“浔阳楼”副刊寄来几篇诗作,编辑选了一首刊登,也就是后来《诗刊》编辑看中的《梦》。其实,像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老读者刘建彬写了一首《水线》,拿给本报编辑评点,获得赞赏后,信心大增,转投《星星》,同样赢得编辑慧眼,不日刊发。丰收的信息一个接一个。一年之内,蔡勋、曹卫平、梅曙平、雁飞、汪铎、陈新6位作者的9首诗歌先后在《诗刊》发表。6和9,很简单的两个数,但它们代表着九江的现代诗歌创作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以前,九江诗坛写不出如此迷人的数字。还有《诗潮》、《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这些中国最有影响的诗歌刊物上,九江诗人频频亮相,并且发组诗,发专版。九江市作协秘书长蔡勋由衷感叹:“九江的诗歌终于与小说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

二 俯耕在缪斯脚下
要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好的土壤,需要辛勤的劳作,还要有一颗愿意从黑暗里探出头来接受阳光雨露的种子。
九江是诗歌之乡,文献之邦,灵山秀水孕育过无数的文人骚客,《琵琶行》、《石钟山记》、《望庐山瀑布》,千年脍炙人口;陶渊明、周敦颐、黄庭坚,万世推为宗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定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九江的诗歌创作现状与其历史地位显然严重失衡,九江着急了。2004年6月,九江市作协换届,其工作重心很快转到抓创作和培养人才上,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来激发群体创作热情。以前,作协会员基本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现在,小型沙龙、座谈会、诗歌朗诵会、作品研讨会,一个一个活动,很快使会员们由相互认识发展到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同时,外地名家与一些诗歌刊物的编辑相继被邀请到九江,与会员及文学爱好者见面授课。无疑,这些活动激发出了大多数会员的创作热情。
然而,缪斯女神何等高傲,她拒绝一切浅薄的附庸风雅。为了记录下稍纵即逝的灵感,蔡勋的床前夜夜备有纸和笔,谁知道那火花般的句子何时降临?有多少诗是写于深夜与黎明,他已经记不清了, “越来越多流动的电光,在漫长的夜中,碰撞着”。熊俊桥,写了一辈子诗的老诗人,认识他的人,无法不感动于他的执着,作协开会,第一个到的总是他,寒风中,细雨里,他站着,手里拿的肯定是诗,别人的,自己的,一行行地读。他很穷,穷到不敢乱打一次电话,不能随便坐趟公交,可和他在一起,他谈的绝对不是钱,而是诗。梅曙平日益感到写诗的艰难,回顾初学写诗的日子是多么畅快,一晚就可挥就几首。而今,一首短短的《梦》,三易其稿,依然不满意,半月之后,再次斟酌修改,才稍觉有味。曹卫平,看上去理智严谨,写作《去海子墓吧》时,他不得不几次强忍泪水,“我们都是海子祝福过的人,果然有一个富足的世界”,如果没有诗人的疼痛,谁来带给我们如许温暖的悲伤。
钟情缪斯的人,人人都能说出许多类似的故事,但他们往往不说,不愿意说,忘记了说,没有意识到要说,他们明白,耕作者的姿态就是俯身大地,收获是秋天的事。

走近“局座诗人”
“我不觉得它是山/和我们小百姓没什么不同/上山的路虽然有点陡/但谁都能上得上去”想象中,写出《石钟山》这种哲理诗的,应该有锐利的眼睛和沉思的额头。眼前与之握手的汪铎,却只有略显白净的脸和单薄的身体。可就像不能以貌取人一样,同样不能以诗取貌或以貌取诗,而且随着交谈的深入,汪铎的激情与理性很快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汪铎爱写诗有着很深的家学渊源,其祖母与父亲的旧体诗都写得相当不错,祖母90岁了还在与人唱和,当中学校长的父亲却因为文革时期写过一首不满当时社会的诗被打成反革命,并因此送了性命。诗是汪铎一家三代人的梦,也是一个伤痛的记忆。有一段时间,汪铎停止了做梦,亦很少去想梦有关的事情。直到去年9月,陈新、蔡勋一行到湖口钓鱼,才把汪铎心里的梦钓了出来,从此诗思泉涌,一发不可收,短短时间,即创作了数百首诗作。
一眼望上去,蚊子的朴讷就让人很安心。有一种人就是这样,平淡中蕴含着神奇,他们的美是岁月慢慢磨砺出来的,世事洞明,宽厚隐忍,满怀慈悲地注视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写不出激情四溢的诗,激情已转化为智慧撞击胸腔,他们是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润泽身边的万物。果真,蚊子其实对于政治、哲学、社会问题更感兴趣,因为工作关系,与宗教界人士接触较多,因此也常借鉴宗教的视角来探索人性人情。那么,诗在他的生活中占着什么样的地位?对于他来说,诗是人生的副产品,是对生命的感悟,一辈子能够写几首好诗就不错了。
雁飞、雁飞、雁飞,许多人说着这两个字,一个诗人的笔名,说着他充沛的情感,说着他美妙的歌喉,说着他一首首发表的诗。到湖口去,然而还是无缘见到他。年终,他很忙。所以近在咫只,终不能相见,他只是一遍遍打来电话问候。朋友没谁怪他,都知道他忙,他是“轿车诗人”,利用乘车的空隙构思作品是他的常态。偏偏他写诗写得成就斐然,《诗刊》发的9首诗里有3首是他所作,《星星》也采用了他8篇作品。“一群麻雀飞过向晚的窗口/叼走我的宁静/吐出我的少年/它们飞过的时候/真的 我还没来得及看清/它们那小小的身影”清新而不失内敛,红尘中奔忙的诗人,写到这个程度,真的不简单。
仿佛一夜之间,彭泽与湖口就冒出了好几位诗人,昨天,还没什么人注意他们,今天,他们就捧出了那么多独具特色的诗篇夺人眼球,爱好诗歌的人们将此称之为“彭湖现象”。雁飞、汪铎、蚊子就是这种现象的代表,他们3人有一个有趣的偶合,都是县里的局级领导,雁飞本名石君贵,湖口县国税局副局长,汪铎是湖口县二轻局副局长,蚊子叫张函宇,彭泽宗教局局长,于是顺理成章地被叫成了“局座诗人”。

网络引领梦想飞翔
《张爱梅》这首诗写得好,大白话里藏着浓厚的故土情结,作者是蚊子,可蚊子是谁?谁都知道,蚊子是个网名。幸亏有陈新,许多人的网名笔名都烙在他脑子里,要不然,根本不可能把他从彭泽“揪”出来。蚊子写诗,没想着发表,就是在网络里自娱娱人。因为有了网络,像蚊子般想法做法的人已经多得数不清,博客,论坛,语言在那里热闹地飞扬,不可否认,里面有很多的口水,但也不乏思想的结晶,起码,它大大扩展了写诗人的基数。曹卫平说,诗歌近期的繁荣,网络功不可没。九龙网里有个文学论坛,有段时间,该阵地几乎全被诗歌所占领,弄得不爱诗的网友忍不住发出“哀告”:求求你们,能不能不写诗。大家笑一番之后,照写不误。
  雁汀洲是个纯粹的网络诗人。他以前不写诗,去年夏天,在读了大量诗作后,忽然心血来潮,舞文弄墨起来。起先,他并不自信,对诗也没有多大的热情,只是试着贴了几首富含古典意象的诗在论坛里,接连的飘红一下子鼓起了他对诗的热爱。他古文功底深厚,从最古老的四言体到自创的十言体,一一作来,在网上“唬”住不少人。其模仿《诗经·小雅》的一千五百余言《甘棠诗并序》,被3家网站置顶,九江网友曾开玩笑“悬赏”200元求解此诗,至今无人“领赏”。当然,知音还是有的,外地一老教授对该诗首句“鹑尾之野,天星焝煂”即作了千言解读。有一细品过此诗的老编说,这是一首好诗,纵使将其立碑铭刻,也不为过。
  网络,将所有人的心瞬间连接在一起。很可能你刚刚发帖,立马就有人跟进,或赞或批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的作品有人关注。无数的人有无数的梦想,网络,只要你面对它,它就不会拒绝你的希望。

唱出心灵的歌
  在这个物欲唱主角的时代,为什么还有人要坚守诗歌的殿堂?听听他们的自我表白吧!蔡勋:不一定要有大文人的才华,一定要有真文人对理想敢于追求的气质,我不会迎合,对现实政治采取的是疏离的态度,衣食无忧之后,精神的快乐是第一的。梅曙平:写作的过程是无限提高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这就是创作的魅力所在。蚊子:诗能超越逻辑,它是手指通向月亮的那条路。是的,物质也许能给人自由,但它给不了人幸福。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却常常会无尽无休地争论。这个问题委实太难回答了,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比如曹卫平,上世纪八十年代,跟随诗歌大潮,追求意象的密集与辞藻的华丽,年岁渐长才发觉,原来简单朴素的语言具有更加醇厚的魅力,转而尝试对传统诗的借鉴,《小诗人》就明显带有民谣风味。陈新则是典型的绝圣弃智派,倡导去文采,说废话,“我以为诗,真正废话,无非废话!……所谓好诗,就是用漂亮言辞,娴熟技巧,写重复一千零一遍的废话。”有人马上就质问,不重视文采,诗歌何来美感?他强调,好的诗歌应有两把尺子,一把量情感与意象,一把量文采与境界,好的诗歌就要有最好的文字,因为文字犹如夜晚的灯火,照亮黑暗中隐藏的细微末节,它们是事物的细节,同时也是心灵的细节。
  于诗来说,有这些争论是幸运的。如果所有的诗人都用同一种声音说话,那一定是诗的末日。蔡勋的鲜活、灵动,汪铎的言之有物,雁飞的激情抒怀,蚊子的铺排,雁汀洲的典雅,每一种风格都是心的歌唱。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5 18:00
在水边
在柔媚的水边
春天的梦很短
像一条鱼
穿行于水草之间
我轻轻的脚步
不忍心惊扰
我不知道
有多少倒影
把故事留在这清瘦的河流
它们悄悄地来
又悄悄地走
招惹着淡薄的涟漪
我明白,每一滴水
就是一个太阳
每一双眼睛
就是一片风景
可是,在我把它写入诗之前
有谁能发现它?
它们与时间板结在一起
好比泥土里的根
默默无闻又错综复杂
它躲躲闪闪
一次次滑向黑暗
只是在《诗经》的上游
偶尔穿过一回文字的衣裳
发表在2009年10月15日《浔阳晚报》浔阳楼文艺副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09:33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09:44


白露时节,特训营的清晨是那么地宁静祥和,几枝蒹葭,在微风里逍遥地晃荡,湖水挡开了层层涟漪。远山在熹微的晨光里幽蓝、幽蓝。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划破寂寞的天籁,勾起人们回归自然地怀想。睡梦中的人啊,你可听见大自然的呼唤,这呼唤殷勤而亲切,他是你忙绿生活的大背景,也许因为有了这山水的滋润,你的心灵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09:4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09:50

几枝芦苇,在清晨的风里,张扬着回归自然的力量。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09:53

偶尔的雨,滴落在皮肤上,感谢温柔的抚摸。

我可以去看河流的走向了,那里是一个开阔的世界。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10:01


不是唏嘘,一定是呼喊
走过太阳,走过月亮

触摸的季节在轮回

换一种方式,还是不喜欢喧哗
荒草里埋着灰色的脚印

沉积的日子,靠近黄昏

回忆在行走,越来越远

想找回的一些词语,挂在高处

化作了一句掏心的话:

我们一起来努力!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10:05

过去的一期,声容犹在
致使我相信,那是眼睛怒放的

畅想在横路这个小镇
见过磨坊和老宅子斑驳的光
我不知道,那里遍布坚硬

方向,从哪里找到出口
一只脚开始转换重心
屋外静悄悄的芦苇雪
震落温柔的黯淡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37

横路老宅子专辑

老宅子

作者 梅曙平


乡的老宅子快要坍塌了
多少年头啦
时间一直在里面打盹
一次次
黄昏低沉走过的脚步
轻得听不见一丁点儿声音
苦楝树的槎蚜如此地怪异
伸出瘦骨嶙峋的手
从屋顶上抓走了炊烟


青苔已经忘记脚印的模样
孩子的笔体
在布满裂纹的墙上
纠缠着汲汲又漫漫的辰光
阳光自窗口伸出一支灿烂
斜斜地打量
蜗牛的行迹
一排笨拙的粉笔流水帐
依然在歪歪扭扭地打点着小农经济:


牛大叔赈米糠一担
秋娥婶诂白酒二斤

(发表于2009年《诗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44

故乡的苦楝树

故乡的老宅子已经空了
门前的苦楝树
依然歌颂着四季
那是童年撒下的种子
在自我完成中成熟
树是慢慢伸向天空的力量
枝丫如风中摇曳的旗
面对苦楝树
时间不再是一个磨蚀沙粒的沙漏
而是捆扎麦子的收割者

故乡的老宅子已经空了
邻里的孩子说
他每天观察门前的那棵树
渐渐地在心里扎下了根

(发表于《乡土诗人》)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48

爷爷的哲学

爷爷说;在黑夜里行走
是为了给星星一个意义
用青砖红瓦垒起一座房屋
自由从此有了圆心
爷爷说;跨过门前的石拱桥
任何一个方向都将是完整的世界
候鸟必须迁徙
翅膀才有力量
很多事情起点就是终点
就像幸福就像爱
就像每天升起了炊烟
就像正在喂奶的女人
爷爷说;命运不是果实而是枝和叶
一切尽在播种和嫁接之中
(发表于《浔阳晚报》)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51

草色遥看的日子

梅曙平

春天还没有来

你已经站在山坡上张望

铅灰色的远方

雪线依然残留季节的伤痕

你知道,这世上许多事情

必须等待

就像花骨朵在枝条上

缓缓地绽放

你不知道,麦粒灌浆的具体时间

但一切已经发生

该来的终究会到来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

有人打着细花阳伞

淌过沾衣欲湿的嫩寒

泅出雾蔼沉沉的地平线

闯入你守候多年的寂寞

就像花骨朵在枝条上

缓缓地绽放

草色遥的日子

许多印象若有若无

你必须学会等待

就像播下了种子

土地胎珠暗结

就像付出了情感

思念在空荡荡的岁月里生根发芽

(发表于《长江周刊》)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55

老宅子

老宅子还没有坍塌
发白的对联依然在表达
祖母的愿望
她老人家也许知道
这世事不如意常居八九
可年年还得图个吉祥
老宅子已经空了
孩童的笔体爬满了岁月
与故事面对面
很多人有些忧伤
其实童年是快乐的
只是如今太沧桑
老宅子再破
也是游子的摇篮
也是我们在地上的根
也是年轮的圆心那
永远是这样
竹编篱笆土胚的墙
空荡荡地支撑
空荡荡地怀想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2:59

我不知道
檐前的青石
那一天陷下守望的眼窝?
我不知道
青苔爬过的地方
有没有留下你的脚印
多少次梦呓
洒落在稠密的黑
在广阔的日子里
发出空荡荡的回声
流淌的雨季
思念四下里流窜
我在寂寞中
念着谁的名字?
雨点般飘逸而轻盈
那年 那月
在银色的鞭影中
我的心情落英缤纷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7 23:03

横路老街(散文诗)

没有人知道,南皋山是何年何月突兀在这一片红土地上。她像一道骤然凝固的浪涌,守望着诗意栖居的横路老街。

老街是山民世袭的领地,是故事和传说蜗居的家园。一幢幢充满沧桑的老宅子,舞动炊烟的经幡,将童年的记忆定格为阳光下的红蜻蜓,定格为潺潺溪流畔女贞子和芨芨草的清香。溪流是老街的使者,惊蛰的雷鸣,唤醒了浪花的梦,她们一路小跑,掠过稻田,掠过村庄,将被桥孔拉得悠长的牧笛,将姑娘窈窈的倒影,捎给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捎给泱泱大海。一条比老街还要古老的河流,横穿老街,那清泠泠的波光,是老街水汪汪的眼神,是喂养老街的乳汁。

老街,田园牧歌的老街,在大山的天籁里,饱满自已的年轮,将日子打磨成亮汪汪的明月。

老街,弯弯曲曲的老街,南皋山再也容纳不下,她蜿蜒地伸向了远方。一名叫余工的子孙,感受老街的接引,带领八百名莘莘学子,回归到老街的怀抱。历史与现代,就这样在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

八百名学子,八百双幼鹿般的眼睛,齐涮涮地打量着老街。他们要用手中的笔,在白纸上描摹一段历史,勾勒出充满沧桑的老街。他们善于把尘封的记忆升华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意境。他们让源于汩罗江的蓝墨水再次有了着落,有了皈依。

大山环抱的老街,虽然闭塞,却以自已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哺乳了一批脚踏实地的子民。这些子民是老街播撒的种子,他们四处生根发芽,拨节扬花。老街的方言,在喧哗城市传播乡音。古朴、憨厚的老街由此与现代世界进行了对接与交融,与星艺装饰、丰良学院、美庐奶粉等一批现代品牌与商标有了千丝万缕的关联。

横路老街抱朴守素,打坐在宁静与淡泊的边缘地带,温煦地注望子孙出世的事业,有法有心,自有一番繁华。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1:54

特训营的小狗,白露霜降,大寒小寒,它的享受就是负日之暄,通俗地说就是晒太阳。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22

特训营风光集锦

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学院坐落在柘林湖湖湾,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现发一组特训营风光图片,供大家欣赏。有些图片是在湖湾对岸拍的,远远望去,在彼岸的山岚中,一座小小的村落,炊烟袅袅,常常引起人们怀想,湖湾人家打坐在自然怀抱,进出都是坐船,他们几乎家家都有一只小木船,平日里交通往来都要靠它,常常是出没在晨曦和夕阳里,一网鱼虾,一声桨橹的咿呀,生活因此缓慢而悠长。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24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25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26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0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1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3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6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7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8


作者: 玉阶梅    时间: 2009-10-18 14:38






欢迎光临 总统家 (http://www.zt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